05.18 輕鬆讀史之大唐(79):任何不談對手的計劃,都是耍流氓

第一篇 創始團隊:最初的神明(79)

竇建德被李世民阻於武牢關前。底下人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說既然這裡不好打,不如換個地方;另一種說,沒什麼不好打的,再打打就下來了。

持後面一種意見的,是個我們熟悉的面孔,他有個名字,叫‘諸將’。這‘諸將’在不同朝代的作戰會議上頻頻出現。從記錄來看,基本上盡出些餿主意。遠的不說,李密不久前就被他們害慘了。

據史書分析,這時候他們的真實想法是乾脆別打了。因為此前打孟讓撈了不少,現在該回去樂呵樂呵。但一來老大下了死命令,二來王世充派了兩個特使,每天就幹兩件事:在朝堂上對著竇建德哭、暗地裡給諸將們送。收人錢財、替人消災,於是紛紛表態要拿下武牢,抓緊解救王世充。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當初諸將鼓動李密打王世充,說讓弟兄們立功。如今聽這幫人的意思,也想在李世民頭上立點功勞。

持第一種意見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教育部長(國子祭酒)凌敬,一個是竇建德的老婆曹氏。曹氏主要是附和,我們重點看凌敬的說法。

凌敬建議:“咱們現在撇開武牢,全軍渡過黃河,沿北岸攻擊前進。先佔據河陽、懷州,可以直接威脅對岸的洛陽。然後大王率主力繼續西進,越太行山攻取山西,可以向南威脅關中。這樣的好處,一則避實就虛,二則撈得實地,三則攻其必救,是萬全之策。”輕鬆讀史之大唐(79):任何不談對手的計劃,都是耍流氓​ (柏楊《白話資治通鑑》)

不知道諸將提出什麼具體的批駁意見,只知道他們說凌敬是書生,不懂軍事。

書生也好、諸將也罷,都不重要,關鍵看計策是否切實可行。各家史書都把凌敬的這個建議記載得十分詳細,大概多少覺得有可行之處吧。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好的計策。

第一個明顯的問題:沒談敵人。看凌敬的發言,通篇都是我軍如何如何,敵軍的動作隻字不提。我們現在開作戰會議,第一個發言的誰呢?情報(偵察)處長。可以這麼說:任何不談敵情的作戰計劃都是耍流氓。

李世民來到武牢,定下的策略是‘等’:背後等王世充的崩潰、面前等竇建德的破綻。你十萬大軍作戰略轉移,他還會躺在武牢城中睡大覺嗎?以李世民一貫毒辣的眼光,沒毛病還要給你找出點毛病來,這麼一個大動作,還知道他要給你找多少麻煩!

第二個問題是戰略漂移。這常常是致命的。竇建德此番來洛陽,戰役的主要任務,或者說:來是幹什麼的呢?

給王世充續命。

這個事沒幹成之前,談任何其它的,都是在自找風險。

戰役最理想的情況:目標達成、我方沒有大的損失,叫坐收其利。次一點,我方費了大氣力、目標達成,也算實現了戰略平衡。最糟糕的情況,李世民把王世充吞掉,這樣竇建德前途堪憂。

你現在等於撇下快要完蛋的王世充不顧,把撈好處放在第一位。說好聽點叫主次不分,說難聽點叫貪小便宜吃大虧。

這麼說,諸將終於對了一次?

事情並不那麼簡單。

開會的目的是集思廣益。凌敬的計策雖然不可行,但起碼有一點他說對了:要乘敵之虛。而其他人,並沒有拿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

作戰為了消滅敵人,尋找弱點是第一步。李世民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強的對手,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弱點。

眼下他最明顯的弱點,是兵力不足。

象一張拉滿了的弓,唐軍兵力運用已達極限。這時候最怕的是什麼?開闢新戰場。雙線作戰已經不少人叫著要退兵,三線、四線呢?

所以多點進攻,是第一個好的方案。那麼,新戰場在哪裡開闢,主副攻又怎麼分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