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扇(牛永超)

送扇(牛永超)

所谓“送扇”,就是在每年农历六月,娘家给出嫁的闺女送去扇子用来消暑,这是在我的老家一直沿续着的风俗。当然,扇子并非年年都要送,但油条是一定要送的。

民间流行端午送扇子的习俗,“端午节讲究送扇子,甚至皇上给大臣送扇子,因为这样能在端午节这个恶月恶日扇跑恶鬼,实际上是驱赶蚊蝇,祈福、纳祥、避邪赈灾。”在浙江宁波一带,自古就有在端阳节“送扇”的习俗。农历五月在民俗中又称“恶月”、“毒月”,因五月由春入夏,不但酷热难堪,蚊虫滋生,瘴疠毒霾此时也格外嚣张,而且在这个时节易发生自然灾害以及流行病。

在我老家那里,“送扇”究竟从什么年代开始,源自何故,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农历六月是华北地区最热的时候,选择在此时给闺女“送扇”,传递的是一种来自娘家的关爱之情。也许是出于麦收以后闺女给爹娘送蒸馍,娘家对女儿的一种“回瞧”吧。至于送油条,我想和过去的人们生活水平低,一年难得吃几次油炸食品有关。因而,送油条也有“改善生活”之意。

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是娘家给新出嫁的姑娘“送扇”的特定日子,取“六六大顺”之意。“送扇”的礼品有四样:扇子、油条(100根)、桃子和李子(各100个)。后三样东西,婆家每样只留一半。“送扇人”为姑娘的父亲或者兄弟,再带一个小男孩儿。娘家很重视头一次给闺女“送扇”,婆家也会郑重其事地款待“送扇人”。从第二年开始,就只送油条了,且“送扇”的日子随便在农历六月哪一天都行。

我们家“送扇”,是从姑姑出嫁后开始的。姑姑是在冬天出门的,来年的农历六月六,爷爷带着弟弟上门“送扇”。家里先请来本村一名厨师,在院子里垒起了一个锅台,上面支一口大铁锅,用来炸油条。尽管天气热,我们仍然围在四周看。油条出锅以后,奶奶先数够给姑姑送的一百根油条,剩余的才给我们吃。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扇在农村还没有普及,很多家庭是买不起的。因而,我家给姑姑送的是芭蕉扇。姑姑和姑父各一把,扇把下面还系上了红绳子。桃子和李子都不难弄到,自己家有园子的,直接从树上摘。没有园子的,在市面上也容易买到。

送扇(牛永超)

我小时候各家“送扇”,油条是装在竹篮里的。因为有油,篮子上面不能盖毛巾,又不能让油条直接裸露在外,就盖上一层树叶。我们那里盖的是苦楝树的叶子。要提前从苦楝树上砍下一些树枝,把叶子带柄掰下来,洗干净晾干后,摆放在油条上。至于为何要用苦楝树的叶子,这个我就说不清了。

进入九十年代,电扇在农村已经不是新鲜物件了。因而,在我妹妹结婚后,家里给她送的就是一台落地的摇头扇。她搬家上楼以后,电器基本都换了新的,房间里也装了空调。当年父母送给她的那台电扇,只怕早已当作废品卖了吧?

我没有享受过父母的“送扇”待遇。前两天给父亲打电话,他说给妹妹送油条去了。我故意问:“咋不给我送?”父亲给出的理由是:一则因为我的远嫁,他不可能为了送油条而专门跑几百里地;二则是认为我“不稀罕”。我怎么会“不稀罕”呢?父母的礼物,给什么都“稀罕”!只是不忍心让他们长途跋涉罢了。

送扇(牛永超)

听母亲说,现在不光没人擓篮子了,连油条也不炸了。各家都是买上十来斤油条,用袋子装着就送去了。不少有钱人家连电扇都不送了,直接给闺女安空调。如果女儿家已经装了空调,就送去两千元钱表示一下心意。

不过,也有因为“送扇”闹矛盾的。听说有一家在嫁闺女时,要的彩礼较多。头一次给闺女“送扇”,没有买空调。女婿一看就不高兴了:“要那么多彩礼,连个空调都不给买?”娘家的说法是,彩礼在闺女出嫁时都带走了,因而只给买电扇。也许是之前女儿没有和女婿说清吧。结果,双方闹得很不愉快。

送的“扇子”的变化,正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父亲说,现在农村“送扇”也有攀比之意。比如,张家给女儿买了一匹的壁挂空调机,李家就有可能买一匹半的,或者直接买柜机。有的女儿还会跟父母指明要“什么牌子、多少钱以上”的空调。

其实,送什么“扇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对女儿一家的那份情义,做到量力而为即可。如果过于强调“送什么”,反而违背“送扇”的本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