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的印痕,灤州皮影

灤州皮影是中國皮影戲三大流派(陝西皮影、潮州皮影、北方皮影)中北方皮影的代表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被譽為“掌上逸出的乾坤”。灤州皮影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由灤州人黃素志改進,因清初隨清軍駐防而廣為流傳。正如顧頡剛在《灤州影戲》中寫道:“原來影戲自黃先生髮明(實際上是傳播和改進)以後,傳者很盛,數十年後勢力遍及東三省,這時滿洲大勢方興。”

歲月的印痕,灤州皮影

雕刻一個王官頭像,需要4000多刀,一刀都不能錯;雕刻一個1.2尺的精美影人,需要技藝嫻熟的藝人勞作三天。因為長期進行皮影雕刻,老藝人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繭,但即使成本再高,工序再複雜,皮影藝人們仍在堅持手工製作。

灤州皮影的歷史故事

皮影戲發源於西漢時期黃河流域,又稱“影子戲”、“燈影戲”。皮影表演並不複雜,一束光源一張幕布,幾個影人加上能唱能耍的藝人就能在鄉間地頭熱熱鬧鬧地開鑼上演。灤州皮影始於明朝,至今已有400多年。以河北灤縣的驢皮影最為著名,其獨特的掐嗓唱腔技藝自成體系,配合灤州方言自成風格,是唯一有專門唱腔、伴奏和驢皮影人的皮影戲。皮影戲最關鍵的道具是影人,灤州皮影獨特的構造散發著濃郁詼諧的鄉土氣息。曾在春晚上大紅大紫的舞蹈《俏夕陽》,就是從中脫胎而來,在人物造型上取其形。

歲月的印痕,灤州皮影

為了上漆均勻,藝人一般都直接用手沾上漆塗抹在皮影上

初冬北方的空氣已近乾冷,斜斜的陽光灑滿徐豔光的工作臺,映得窗臺上十幾個皮影人越發的晶瑩剔透。幾十把不同口徑的小刻刀整齊地排列在桌上,長長的影子像列隊整裝待發的士兵,整個院落只聽得老師傅持續不斷的刻刀聲。老人自幼喜歡影人雕刻,陪伴他一生的就是皮影雕刻用具和驢皮,賣糧食和農產品所得的微薄收入,幾乎都用來購買驢皮。見到他時說的第一句就是“只要讓我刻皮影,我永遠沒病”。

歲月的印痕,灤州皮影

時光劃過的刻刀印痕

雕刻皮子是皮影人制作中最考驗藝人功力的,只見師傅時而用刀子輕巧一擰,一塊月牙狀的鏤空就赫然出現,時而拿小木頭敲擊刀把兒,一個小小的頭飾隨之誕生。我注意到師傅並沒有用任何草圖做參考。對藝人而言,幾千個人物造型、雕刻版式和風格,都存在他們的腦海裡。自制的簡陋蠟版,形狀各異的刻刀,就是他們藝術創作的全部家當。

歲月的印痕,灤州皮影

師傅舉起初有“王官”型的皮影像,不無驕傲地娓娓道來:“灤州皮影雕起來要求繁而不亂,密而不雜。精細活兒必須精細刀法,拉刀、推刀、迴轉、頓挫、明刀、暗刀,要做到刀刀準、快、穩。雕刻一個1.2尺的精美影人,需要技藝嫻熟的藝人勞作三天才能完成。像這個“王官”頭像,完整下來要刻上4000多刀,一刀都不能錯誤,否則就前功盡棄了。”

歲月的印痕,灤州皮影

現在市場上充斥更多的是機器製作的十幾元的皮影。“那些機器刻的,不會更規整些嗎?”面對傳統手工藝共同面臨的尷尬,徐老搖頭特自信地回答:“你有所不知,機器雕刻和手工雕刻的皮影在細節上會有明顯差別。比如一個微小的圓形設計,機器雕刻的效果非常圓,而手工雕刻,即使是有豐富經驗的大師也不可能做出標準圓。手工雕刻的線條更自然流暢,最重要的是融入了手藝人的思想和情感,不同藝人的作品會呈現不同風格,這都保證了作品的稀有。真正懂的人,會願意花錢購買需要經過幾個月才能製成的影人。”由於長期進行皮影雕刻,徐豔光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即使成本再高,工序再複雜,老藝人仍在堅持用手工製作皮影。

歲月的印痕,灤州皮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