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两次能源转型的启示

中国华能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

丹麦两次能源转型的启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丹麦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能源转型。通过制定积极的能源转型战略,出台并执行各种能源政策,丹麦从一个能源几乎全部需进口的依赖者,不仅实现了能源独立,而且一跃成为欧盟乃至全球在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引领者。

由净进口国到净出口国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丹麦的能源自给率不到2%,而且能源供应的90%依赖进口石油。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在短期内上涨了3倍多。丹麦由于单一的能源结构,经济受到了剧烈冲击,丹麦GDP增长率由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4.2%,降至1974年的-0.8%,1975年的-1.2%。

面对这种局面,丹麦采取积极的能源政策,开启了第一次能源转型。这次能源转型的首要目标就是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作为市场经济国家,丹麦积极采取能源税收政策,提高终端能源消费价格,在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1977年,丹麦开始对石油征税,并且在这之后逐步增加石油税,另外,税收范围也逐步扩大到了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1992年,丹麦开始对二氧化碳排放征税,进一步抬高了终端能源消费价格。

总体来说,与其他国家相比,丹麦具有较高的能源税负。1980年,能源税占到丹麦汽油价格的30%以上;1990年,能源税甚至占到了汽油价格的63%。

除了征收能源税提高终端能源价格外,丹麦还根据不同领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政策措施提高能源效率。

在建筑领域,不断提高建筑的能效标准和要求。在供热和电力领域,大力推广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在工业领域,对工业企业的节能项目给予补贴和支持。在交通领域,大幅提高车辆购置和使用的成本。

主要依靠石油的单一能源供应体系、以及较低的能源自给率,使得丹麦的能源安全面临严重挑战,因此丹麦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着力实现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同时大力提高能源自给率。

丹麦缺少煤炭资源,经过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机,丹麦开始鼓励增加煤炭的进口和使用,在一些领域逐步替代石油。1973年,丹麦的能源供应中煤炭占比约为10%,到90年代中期,丹麦能源供应中煤炭占比一度达到了36%。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丹麦着力开发本国北海的油气资源,其油气产量不断增加。随着油气产量的增加,丹麦由能源净进口国成为了能源净出口国。

通过几十年努力,丹麦很好地实现了第一次能源转型。能效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到本世纪初,丹麦GDP总量增长近一倍,总人口增长近8%,但其能源消费量却几乎没有增长。在供应方面,到本世纪初能源自给率超过100%,能源供应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格局。丹麦不仅成为了能源净出口国,而且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逐步形成了技术优势。

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

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升温,并成为影响能源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因素,丹麦构建的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仍属于高碳化的结构。另外,随着2005年之后北海油气田的减产,丹麦油气自给率已从最高时218%降低到了2010年的168%,因此长期看丹麦有可能仍将面临进口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局面,丹麦逐步开启了第二次能源转型。2011年2月,丹麦发布了《能源战略2050》

,正式提出了新的能源转型战略的目标,即到2050年丹麦要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丹麦为实施《能源战略2050》主要采取了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提高能效、减少总能源消费等措施。

丹麦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风电将在未来丹麦的电力供应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大力发展陆上和海上风电是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方向。

生物质具有大量替代煤炭和天然气的潜力,因此,丹麦将修改供热法案,促进大型热电厂生物质的使用量,鼓励天然气供热厂改用生物质;同时加强沼气基础设施发展,对沼气的生产和使用给予补贴。

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能源消费总量依然是丹麦第二次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丹麦将节能义务由能源类企业扩展到所有企业,同时能源类企业的节能义务在2017~2020年提高75%;对用能设备的能效提出并执行更高的标准;在建筑改造中,通过执行隔热性能最低能效标准等一系列严格要求,将建筑供暖量减少约50%;在供暖领域,推广更节能的热泵等供暖技术以替代既有的燃油和燃气供热设施。

在交通领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对此丹麦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积极推动欧盟地区和全球绿色发展,将发挥丹麦绿色能源技术出口优势,同时欧盟和全球的绿色转型也将使丹麦其他企业竞争力被削弱的风险减小。

由于在短期内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效率的价格通常高于化石燃料价格,因此丹麦新的能源转型需要对上述政策措施提供全面的资金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