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地區常說的“出五服”是什麼意思?

老胡侃三農

簡單來說,在古代的時候五服是喪服不同材質和樣式,越是親近的親屬喪服規格制式越高,材質越好,也就是三字經說的高曾祖至玄孫,乃九族,從你開始計算,上下四代就是五服的範圍。

在農村特別講究宗族勢力,很多村子全村都是一個姓,人們傳到現在很多還在五服之內有的則超出了,五服就是一種區別親屬的方式。

但這只是體現在婚喪嫁娶喜事上,有的家族人員太多,喪事一般在四服就停止了穿喪服進靈棚,這個主要看家族人員多少,家族人多的就相對而言五服的關係差一點,人少了就算出了五服也是一樣親。

不過,現代交往中,農村人也是一樣,都有自己的朋友和關係好的人,他們可能不在五服,但依然很親。

現在來說,出了五服的同族依然很親近,因為人少了,兄弟五六個的家族少了,大家對親情更加在乎,看中的不是五服,而是親情。


聞舞視界

五服在古代主要分兩層含義,一是政治含義,劃分統治範圍的等級和義務;二是一種禮儀儀式,以血緣親疏劃分的不同喪服。“五服”說最早見《尚書·禹貢》,規定以王幾為中心,每五百里一劃,由近及遠為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每一服要給王繳納不同的賦稅,服從不同的義務。這是政治層面的“五服”,體現了“家天下”的治理理念。

而農村地區常說的“五服”並非政治區劃,而是有血緣關係的父系大家庭內的服喪規定。這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等級理念在血緣大家庭中一種影射。西周時的宗法制,西漢時的“獨尊儒術”、西晉時將“五服”制度納入法典等都一步一步加深了父系大家庭的管理權威,形成了千年來大大小小的家族存在的形式。

《儀禮·喪服》篇中制定的五等喪服,由重至輕分別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即為五服。根據與死者血緣關係的遠近,每一服都有特定的人群履行特定的義務。斬衰(音摧),最重的喪服,著粗麻布衣,喪服上衣名衰,因而得名,表示心痛到不修邊幅,莫大的哀痛,服期三年。一般是諸侯為天子,臣為君。普通家庭裡一般是直系親屬,妻妾、子女(未嫁女)、嫡長孫等。齊衰,也著粗麻布衣,但衣服有緝邊,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子婦為公婆齊衰三年,夫為妻,男子為庶母、叔伯、兄弟等服一年,已嫁女為父母,孫輩輩祖父母皆服一年。大功,亦作“大紅”,服期為九個月,一般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等。小功,又稱“上紅”,服期五個月,一般為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等。緦麻,服期三個月,是男子為本宗族之曾祖父、族父母、族兄弟,以及外孫、外甥、妻之父母等。同五世祖的親屬“素服”,但已出五服。故《禮記·大傳》雲:“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

其後,五服也演變代指五輩人,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在五輩之內皆為親戚,成為五服,出五服後就算沒有親緣關係,就不用參加家裡的婚喪嫁娶之事了。


國家人文歷史

農村所說的五服實際上指喪禮五種孝服,斬衰(讀cui)、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我國一直是很注重服飾的,不同服飾代表不同等級。五種孝服代表了五中不同的血緣親疏關係,後來引申以五代人。

斬衰



斬衰這是五服中最重的。衰是指孝服的上衣,斬衰上衣下裳都是用最粗的麻布製成,左右衣旁和下邊下縫,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未經修飾,也指代哀傷應該不加修飾的表現出來。叫做斬衰。

諸侯為天子,臣為君,子及未嫁女為父母,媳婦對公婆,承重孫(長孫)對祖父母,妻對夫。服斬衰。以示最大的哀傷。

齊衰



僅次於斬衰,用本色粗生麻布製成,剪短處可以收邊。為祖父母,為曾祖父母,為高祖父母,服齊衰。

大功

用熟麻布製成,用料較齊衰精細。為伯祖父母,為堂兄弟,已嫁女為父母。

小功



較細的熟麻布製成,這種是為堂伯祖父母,兄弟之妻服小功。

緦麻

這種是較細的熟布。為岳父母,族兄弟,表兄弟服緦麻。

五服只是晚輩對長輩,長輩不用穿孝服,帶黑袖標即可。

後來引申為不同的血緣關係的親疏,未出五服就是親戚。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五百年前是一家。


漁耕樵讀

所謂的“出五服”,意思就是這個人和你不是五服之內的親戚了,五服意思就是包括自己往上數五代,五代內同一個祖先的就是五服之內,包括: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歷史上五服最開始代表的就是一個人去世後,他的親人們依據血緣關係的遠近,所穿的五種孝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五種孝服為五種親戚關係,以平輩的來說的話,斬衰是親兄弟穿的,齊衰是堂兄弟穿的,大功是再遠一層的堂兄弟穿的,後面兩種依次再遠一層的堂兄弟穿。在遠一層的同宗之人,就可以不用穿孝服來弔喪了。

後來這五服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宗族關係,即相同祖先內,包括自己往上數五代,五代內同一個祖先的就是五服之內,包括: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現在的農村,比如山東、河南等地,所謂的“近門子”,基本就是五服之內的親屬。這些人算是一個家族,平時上林祭祖都是一起去的。

《禮記.大傳》裡有句話:“宗其繼高祖者,五世則遷者也。”所謂的“五世”對應的就是五服,這句話的意思是五服之後就可以分家另過了,就是說,不在五服之內,就可以不算親戚了。


漁樵侃史

費孝通將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關係結構稱為“差序格局”,這種差序格局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絡關係。差序格局就像一塊石子扔進水裡,以石子入水處為圓心,會產生一圈圈的波紋,越靠外層的波紋越淡。

“五服”就是這種差序格局的一種重要體現。所謂五服,即五種服裝。什麼服裝呢?喪服,哀悼死者時穿的服裝。為什麼喪服會成為一種人際關係結構呢?因為這樣的服裝不是誰都有資格穿的,也不是誰都願意穿,只有血緣關係緊密的人才會穿。

《禮記》中記載的五種喪服分別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衣服的用料水平和裁剪水平依次提高,自然相應的重要性就是依次降低的了——越粗越破的衣服才越能體現出悲痛來嘛。血緣關係越近的人所穿的喪服就越重,與此同時的服喪期也越長,比如斬衰只有直系的子、女(未嫁)、兒媳、孫子女才穿,而同族的後代、外孫、外甥、女婿、姑姨表親則只穿緦麻。

五服是以父宗為重的秩序,所以簡單來說五服的範圍就是父系的上下五代、母系的一代。出了五服,則表示不需要再穿著這五種喪服,也就是不需要悼念死者了,代表他們已經脫離了親戚關係,僅屬於同宗而已。

今天的中國城市,基本都只有百餘年時間,大部分市民都屬於移民,三四代人而已,而且城市人口流動性大、雜居性強,五服關係和觀念都比較淡薄了。農村地區則相對要保留得多一些,但也只是一個親戚概念的劃分,原有的喪禮制度也不再了。對於現代人而言,五服更直接的作用恐怕就是避免近親結婚了,近親是指三代或三代以內有共同的祖先,當然屬於五服範圍之內,出了五服,即使有共同祖先,也可以自由地入洞房了。


徐鵬遠

大家好,我是三農知識全明白,不明白也給你整明白的唐大明白!

俺們村兒叫“都掙錢村兒”,請點右上角關注俺們。

俺們不一樣,專做短視頻30年,嘮老百姓的嗑,東北地氣兒接起來!老鐵走起!


要想知道什麼是“出五服”,要先知道啥是“五服”。

所謂“五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特定親屬範圍的一種稱呼,“出五服”就是範圍之外的親屬。“五服”簡單的說就是同姓同宗按血脈傳承順序的五代人。

再簡單點兒,就是你祖太爺、你太爺、你爺、你爸、你,這之間你的大爺二爺叔叔大爺還有他們的孩子,你和他們都是五伏服之內。

許多地方都有“五服之內為親”的說法,就是同出一個高祖的人都是親戚。一般情況下,家裡有婚喪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內的人參加。親屬關係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


三農大明白

農村地區常說的“出五服”是什麼意思? 在全國的農村地區,都有這個說法,血緣關係近到什麼程度,就以【出沒出五服】來論的,農村說的所謂的五服實際上指葬禮上的五種孝服,這五種孝服分別是【斬衰(讀cui)、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我國自古以來就以禮儀之邦著稱,是非常注重服飾的,服飾的不同代表著等級的不同。葬禮上五種不同的孝服就表示了五種不同血緣關係的遠近,後來就演變成了現在的【五服】也就是五代人。



【斬衰】這在五服裡是最重的。衰指的是孝服的上衣,在封建社會,斬衰的孝服全身都是用最粗的麻布製成,【不過演變到現在也都是用白洋布製作的了】縫製後不需要修飾,代表了哀傷者沒心思修飾,叫做斬衰。

那麼在封建社會什麼人可以服斬衰呢?群臣為皇上,子女為父母,兒媳婦對公婆,妻對夫。服斬衰。來表示沉痛的哀傷。


【齊衰】用原顏色的粗麻布製做而成,縫製後可以收邊。是為《祖父母,為曾祖父母,為高祖父母》,服齊衰。

【大功】用精麻布縫製而成,用料比齊衰要精細很多。為《伯祖父母,為堂兄弟,已嫁女為父母》服大功


【小功】用料比大功要精細,用精細的熟麻布縫製而成,為《堂伯祖父母,兄弟之妻》服小功。

【緦麻】用料就不用麻布了,用的是平時穿的熟布。為《岳父母,族兄弟,表兄弟》服緦麻。


在葬禮上,五服針對的是晚輩對長輩,如果葬禮上去世的人是晚輩,那麼長輩是不用穿孝服的。

這就是封建社會流傳到現在的所謂的五服,就像我們經常說到的(五百年前是一家)是一個道理。

親愛的朋友們,你們看懂什麼叫五服?五服的由來了嗎? 你還有什麼不同的見解歡迎留言或者關注私聊


80後的天空

五服,一個是以本身為界往上數四代,稱五服。即夲身,父,祖父,太祖父,高租文,一般指各代的兄弟旁系延續。本身往下數四代,即子,孫,重孫,曾孫為上下九族。按習慣統稱族親,紅白大小事情皆往來行事,叫個家或自家行。出五服,往上數到夲身超出五代叫出五服,一般視同巷裡人,不在接禮節行事。

喪服,孝子按遠近輩份所穿的喪服、分五種,大衰,斬衰,大功服,小功服,偲麻,孝服號子縫製規則不一樣,腰間繫麻不一樣,重孝粗麻繩,功服細麻繩,偲麻系一縷麻絲,以示於死者的遠親,帶孝的輕重。

新社會一些習慣風俗改變不少,喪服和舊社會大不一樣,簡化了很多。但五服輩份還在延續。五服為親,九族不婚,在人的理念中還是墨守成規的,是一種鄉約規矩。

中國之大,十里鄉俗不同,五服劃分大同小異,不盡共識,各自為好。


老狗是途

五服: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組成的中國封建社會,以父宗為重。其親屬範圍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後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






在農村,如果幾個人是同一個姓,一般都喜歡分出個遠近,看看誰跟誰更近。這裡說的遠近並非誰和誰的關係怎麼樣,而是指的在家族中的遠近。通常以出沒出“五服”判斷,五服以內是不論遠近的,看做是一家,五服以外就顯得有點遠了。

也就是說和本人是同父母或同祖父或同曾祖父……同一高祖的人 都是未出五服的親戚。
/

不同的地方對於“五服”的解釋是不同的,有的“五服”指的是一代一服,有的則是五代算作第一服,第六代算作第二服,依次類推。一代一服比較好論,從高祖父開始算一服,到自己就是第五服了,凡是跟自己是一個高祖父的都算是沒出五服,即在“五服沿上”。



出五服的意思是:親屬關係超過五代,不再為之服喪,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在婚嫁中出五服即可通婚,現代人多認為五服是五代,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依照古人的說法,五代算一服,出五服要二十五代。


姚子揚




眾人拾柴火焰高,我是東北總叨叨。

總叨叨先解釋一下什麼是五服,五服就是指,古代的宗法制度規定的,一種以血緣關係或者是婚姻關係,區別人的地位等級和關係遠近的一種制度。



這種制度後來演變成一種,由喪葬時候所穿著的不同款式的喪服,來標誌與逝者遠近親疏關係的一種制度。



逝者準備埋葬以前,親戚朋友都需要來送行,作個告別,由於來的人較多,就需要一種方法,把人們的高低貴賤,遠近親疏區分開來,讓大家彼此對彼此的關係都能一目瞭然,做到心裡有數。



古人就研究出來,採用穿五種不同規格不同材質和款式的喪服,來區別賓客的辦法。




在所有的賓客當中,能夠穿著這五服中一種衣服的,都是和逝者血緣關係或婚姻關係最緊密的關係人,相對於其他賓客,他們的等級在逝者的家族內部要高於普通的賓客。


農村地區所說的出五服,就是指,由於婚姻關係的改變而打破了原來的五服限制,或者是由於血脈傳承續代久遠,突破了原來五服指定的關係群體的人士。



這些人,脫離了原來的五服圈,就不享受五服圈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當然也得不到其他五服們的關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