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网友“skiptomylou”的回答,收获了13万的赞: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

他在回答中说道:残酷的社会压力逼迫我们通过复制所谓的成功道路来获取社会资源,而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在动能才是决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

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想要做什么和能做到什么,是有着直接的相关联系。可很多中国孩子,却从未感受过这种渴望与现实的触碰,他们想做的一切,大部分都需要父母的制定和许可。

曾在网上看过一篇教育故事,妈妈刘毓是同龄人中少数靠读书取得大成就的人群,在一所大学教书,丈夫是公务员,夫妻二人都属于社会精英,让许多人羡慕甚至嫉妒。

因此,当唯一的女儿素素出生后,刘毓对她抱有很大的期待,认为她的成就应该如自己一般,远超一些同龄人。结果没想到,素素自小学开始,表现出来就大不如同学,反应迟钝,成绩不如意。

为了让女儿有个好的未来,从初中到高中,刘毓从没有停止过对女儿“优秀之路”的改造。搞题海战术、请家教一对一辅导,她把素素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刘毓深信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把素素送到名校的殿堂。

哪怕女儿素素曾抱怨说:“老师讲的东西,我根本就听不懂。高中的课程对于我来说,真是太难了。我想上职校学护工,将来到养老院工作。”

刘毓却不同意,她坚定地对丈夫说:“比咱素素差一万倍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她怎么就不能?除非我明天就死了,否则,我一定要素素上大学,而且是名校!”

后来,一路被妈妈逼着刻苦学习的素素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毕业后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侓师事务所。

可单位里都是精英人士,素素明显跟不上大家的工作节奏。素素对妈妈说:“妈,我不想在这个单位做了,我根本胜任不了。”

刘毓一听就火了:“你堂堂一个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才工作一天,就说这样的话,不觉得丢脸吗?”

日复一日地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被妈妈逼着做一点也不喜欢的工作,终于有一天,素素不堪重负,选择了从单位21楼跳下。

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她在遗书中说:

爸爸妈妈,我一直希望可以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可是,我始终成不了那种人。

我很累,我一直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别人的优秀都是用来突出我的愚笨。太累了,就想休息,或许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类,不聪明,但活得很快乐。

素素的悲剧已经酿成,我们应该越过事件本身,以全新的心态去重新看待自己的孩子,是否自己也曾逼着孩子走一条不适合的路?

世界上最爱孩子的人也许是父母,可最了解孩子的,却是他们自己

网友“skiptomylou”说: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是一种形式,别被这些一时的标准迷惑。定义自己最终归宿的,一定是能力和欲望综合的那个真实的“我”。

再回头看看许多父母的逼迫式的教育,中间夹杂了多少社会上暂时的“优秀”标准:

课外培训上,别学那些没用的东西,学这个,对未来很有帮助;

高考上,一定要考重点大学,考重点才能成功;

选取专业上,一定选时下最热门、薪资待遇的专业,好的专业才有好的未来;

......

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父母复制着社会上一些人成功的途径,凡事以好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妄图实现自己孩子的人生超越。

我可以理解很多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也明白脱离一个阶层对于深深囿陷在社会底层的父母而言,内心有多么的渴望和执拗。

但父母的每一份强迫式要求之下,有试问过孩子的内心,真正最想要的是什么吗?

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曾说过:“人无法正确地去过错误的生活。”哪怕姿势再正确,努力再多,奔跑的方向是错的,即使抵达了终点,也不是梦想的彼岸。

很多人都会假设李白如果仕途顺畅、一生无忧的话,也许就写不出那些灿烂到极致的诗篇。可我认为李白的伟大是注定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会在自己不喜欢的领域做到极致。

李白骨子里就是个浪漫到极致的人,在那个时代,他的性格、天赋决定了他的仕途必定会一无所获,也必能写出让后人感慨万千的浪漫诗篇。

物尽其用,人尽其事,菜刀用于厨房,斧子用于砍树,许多人在很多事情上,都懂得这个道理,却唯独在教育孩子上,只会认死理。

曾经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害了我们好多年,总是认为一个木桶的短板决定能装多少水。

于是,当发现孩子有一个短处的时候,父母都急着做一件事,就是去补短。其实,更重要的是,尽快找到最适合孩子的领域,发挥孩子的长处和优势。

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正如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导演王潮歌说过:短处?短处我才不管呢!

我是用我的长处来工作和生活的。

每个人都可以培养成才,但绝不是按照同一套标准下的那一类人才;“蕃茄树上绝不会长出苹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世界是由偏才创造的。

取长补短是一种可怕的伪命题,人这一生,靠的是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来生活的。短处,只是用来提醒人类,我们是人,不是完美的神。

因此,在教育上要学着应用反木桶理论,让孩子懂得挖掘自我内心的渴望,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给孩子最合适的教育。

前段时间有一篇新闻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反思,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黄晓斌突然放弃了赴美读博的机会,放弃了在很多人看来更有前途的未来,而选择开一家自己喜欢的面包店。

相比面包师,我相信一名医学工作者的工作更符合绝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的期盼,黄晓斌也确实按照父母的期待,一路刻苦学习,达到了现在的成就。

可突然有一天,他从国外的一则视频中发现了自己对于面包的独特喜好,明白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于是他决定遵从自己内心的渴望,弃医从厨,做一名伟大的面包师。

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世俗的选择永远都会给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远都会给想离开的人以出口,只要你付出相应的代价。

黄晓斌到了27岁了才终于发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重新起航,为时也还不算太晚。可大多数父母,你想让孩子到多少岁,才能领悟到这一点?

我一直深信,教育,就是帮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命方式,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足够了。

人这一生最可怕的是,一辈子都在努力地奔跑,却发现终点的风景,和自己当初臆想的未来天差地别。

印度有一部很著名的教育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讲的是一个八岁小男孩伊夏,他不会默写单词,他的算术很烂,他分不清B跟P,他会把字母和数字反过来写。

因此,伊夏的学习成绩特别差,父母和老师都不理解他,以为他是故意调皮捣蛋,不想学习。

后来父母把他送到了一所寄宿学校,期望能改变他的行为,改善成绩。结果却不尽人意,他变得沉默寡言,他变得惶惶不得终日,他变得无比的自卑......

直到有一天,学校新来了一名美术老师,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规则,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他重新发现了伊夏,让他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证明了自己。

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孩子找到最好的自己

土耳其有一句谚语:“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

飞的高的鸟儿站在高树枝耀眼而夺目,可飞不高的鸟儿也会有适合它的矮树枝,也有专属于它的风景。

如前段时间朋友圈刷屏的“同龄人”话题一样,永远别指着某些同龄人的成功,来逼迫自家孩子不切实际的狂奔,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万丈光芒。

为人父母,应该让孩子相信:发现真实的自己,找到内心的自己,就是一种成功,一种光芒万丈的伟大。

▍标签: 找寻自己、家庭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