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如何練筆力?

在書法學習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我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訓練,書法的結體規律掌握較好,而點線的力度缺不強。雖然也知道中鋒用筆容易達到有力的效果,但最終的效果是書法的形象氣韻不足。缺乏書法藝術應有的魅力。從技術角度來看是運用毛筆書寫的方法問題,即由筆法導致的筆力問題。

筆力有兩種情形;第一是功力,它是習書累積的結果。對於毛筆的掌握而言是一種由生到熟後的生動,一方面要熟能生巧,下苦功求得;另一方面要明其理,得其強,加速熟能生巧過程的完成。第二是氣力,即運筆的氣和力的使用方法。氣力需要貫氣才能使筆筆氣韻生動,點畫之間都有一種連貫呼應的有機聯繫。貫氣和用力不一樣,使氣不一定使力,使力只是造成一種物理結果,而用氣卻能造成一種生動結果,氣與力又是同一的,用氣必然落實到用力上,用力必有用氣之力。筆力,本源自人體,形成於鋒穎,而達於紙上。因此,要使自己的書法筆力雄健,必須具備執筆、書寫姿勢、正確運筆,以及關於筆力在紙上的反映的正確知識。

首先,古人就常說,作書“皆須盡一身之力送出”,毫無疑問,是事實。但言之容易,做之難。要將全身之力量凝集於鋒尖之上,絕非單憑用力所能達到的。一般說,筆力弱,在這方面,大率有如下一些問題:執筆不得法,以指運筆。試想,執筆不牢,力量如何通過指傳下去?即使有了正確執筆,如果刻舟求劍,思想只停留“擫押勾格抵”上,力聚指端,致使光有指力而無腕力臂力,更不要說全身之力。單憑指力,其書必弱。這是常見的毛病。

氣是力的氣,力是氣的力,改氣之力。一個舉重運動員可能有的是力氣,但如果他不懂筆法,照樣寫不出強勁有力的線條。而一個書家倒不必有強健的肌肉,他所需要的只是氣力。筆力扎鼎,靠的是書家的氣力。因此,力氣和氣力是書法用筆中的兩回事,氣力決定了每一筆的力量,因而也決定了單個字乃致一幅作品的整體力度。下筆前凝神靜氣,行筆中以意領氣,以氣導力,以全身心之力,貫注於一腕,在毛筆的尖端才有千鈞之力。古人講的萬毫齊力也是這個意思。這樣,才能使橫如千里陳雲之勢;豎如萬歲古藤;點如高山墜石…

此外,元代的陳繹曾提倡有枕腕、懸腕沉肘的作方法,因能偷懶取巧,影響頗大。殊不知,沉肘則肘以上受阻;枕腕則腕以上被滯,都是破壞筆力之書寫姿勢。大抵,只有指、腕、肘、肩、腰等關節鬆動通暢,全身之力方能使於毫端。黃山谷評蘇東坡說:“東坡書彭城以前猶可偽,至黃州後,掣筆極有力,可望而知真贗也。”而東坡卻說:“僕以為,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由此可知,執筆用力,在自然。

其次,運筆之法,要數漢代蔡邕述最詳,說:“書有二法,一曰疾,一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謂“澀”乃我們通常說的“逆勢”,即逆筆,發揮筆毛彈性,致使“萬毫齊力”,方能“力透紙背”。所謂“疾”,是指得勢奮筆,迅捷飛騰無所阻礙。一如王羲之所說“爽爽若神”,又如黃山谷評米芾書說的:“如快劍斫陣,強弩射千里,所當穿徹。”這正是初學最難之處。由於運筆不熟練,初學行筆常有粘滯現象,欲速不能,造成勢背,筆力自然被破壞。要解決這一問題,須加強作書的熟練程度,須“意在筆先,字居心後”。當然,這是功力問題。

最後,還要談一談筆力的紙上反映問題。現實中,不知何為真正的“筆力”。如果以訛傳訛,必致墮入迷津而不能自拔。一般,對筆力有以下錯誤的表現方法:

其一,盲目用力。將筆鋒盡根按下,強行硬拖,導致無筆觸,無墨韻,用墨過豐,字形粗而無神,如同“墨豬”。這種用力,實則為背道而馳。南齊王僧虔所說的“拙力”,正是指這種情況。

其二,蔡邕曾說:“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確實,筆力必須藏之於點畫的內在,而不是強顯其形,不見古人就有過“綿裡藏針”的說法。有些人,不明此道,不知剛用柔顯,致筋骨暴露。張懷瓘《評書藥石論》說:“若露筋骨,是乃病也,豈曰壯哉!書亦須用圓轉,順其天理,若輒成稜角,是乃病也,豈曰力哉!”

其三,有些人受到不良習氣影響,作書有意嫋嫋,如綰蚯蚓;機械頓挫,如排算子。忸怩造作,故作姿態。這種書法,貌若蒼老,其實無病呻吟,最為可憎,學書斷然不能涉此邪道。

三、有人認為寫字必須“筆筆中鋒”,但也有人認為寫字不一定要“筆筆中鋒”,驗之古人書跡似乎也不全是“筆筆中鋒”。對於這個問題,應該怎樣理解?

沈尹默先生曾把筆法歸納為“無非'筆筆中鋒’而已”。此說並不是貿然而發的,乃是總結了近二千年歷史經驗的結果。早在東漢末年,著名書家蔡邕就曾有過“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的話,這連同他的“勒若橫鱗”的比喻,常被視為千古一言,而後歷代大家莫不以此為作書準則,故中鋒之說代不乏人。如唐李世民的“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顏真卿的“屋漏痕”,柳公權的“筆正”之說。又如黃山谷“王氏書法,以為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米芾《群玉堂法帖》:“得筆,則雖細如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明清以後更是贅述不煩,其中以笪重光《書筏》講得最透徹:“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於此。”正因為中鋒運筆代相沿襲,無怪元代趙孟兆頁的“用筆千古不易”之說,能成為膾炙人口的至理名言。

書法如何練筆力?

米芾 《群玉堂法帖》

書法如何練筆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