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為什麼總是握著小拳頭?

天下奇聞異事錄

寶爸寶媽們,有沒有發現你家小baby總是握著小拳頭?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個月裡,他的小手大部分時間都是呈握拳狀態,拇指被其他四根手指包在裡面,有時會伸出來,這主要是因為寶寶大腦皮層發育還不成熟,對手部肌肉活動調節能力有限,造成屈肌的力量要強於伸肌,也就是說相較於手指的伸直動作,寶寶更容易彎曲手指,所以他總是攥著小拳頭。

不過由於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剛出生的小寶寶也不盡然都是握拳的,也有不少寶寶小手是呈伸展狀態的,針對這種情況,只要寶寶生長髮育指標一切正常,餵養情況和精神狀態也都不錯,家長就不用過於擔心。

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他的神經系統會逐漸發育成熟,伸肌的力量開始逐漸增強,屈肌的力量逐漸減弱,二者會漸漸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這時,寶寶的小手就會呈現出自然的狀態了。但如果超過4個月後,寶寶的手仍然持續握拳,不能張開或者拇指內收,就要警惕小兒腦癱疾病了。

那麼,如何判斷寶寶是不是腦癱呢?

1、看寶寶有無握持反射

在孩子出生後,醫生會在24小時內給寶寶進行第一次身體檢查,其中就包含握持反射在內的原始反射檢查。當我們把一根手指放在新生寶寶的小手裡,他就會反射性的攥住我們的手指,這就是握持反射。

握持反射通常在寶寶4個月大時就會逐漸消失,如果發現新生嬰兒沒有握持反射,或者是握持反射到了應消失的時候而未消失,都屬於不正常的狀況,爸爸媽媽應該引起警惕。

2、看寶寶有無腦癱表現

腦癱寶寶的發育要遲於同齡孩子,而且他們會出現情緒上的不穩定,如好哭易怒、睡眠差,或者非常安靜,而有的患兒超過3個月時還不會笑。此外,腦癱患兒還會有吸吮無力、口腔閉合不佳、吞嚥困難、身體異常等表現。


醫知袋鼠

嬰兒總是充滿了驚人的特質。從新生兒出現的那一刻起,他開始展示一種真正的不可思議的大雜燴,養娃的人總是會被這些特質給驚訝,就比如寶寶總是會握著小拳頭。

當你把手指放到寶寶手掌裡時,還會感受到來自寶寶的力量。而這其實是一種新生兒反射——抓握反射。

它存在於新生兒身上,直到寶寶5-6個月大時才會出現。您可以在新生兒的手掌中撫摸一個物體,如手指,以查看反射。寶寶會閉上他的手指,抓住手指。

新生兒的手在第一個月將緊緊抓住。如果你撬開他的手,你會感覺到他對於這麼小的人握得有多強。寶寶暫時不能抱東西,但他的雙手會很有意思,很快他就會意識到他們實際上是他身體的一部分。

你有沒有注意到,當你撓癢癢的手掌,或者伸出你的手指握住他的時候,他似乎以超人的力量握緊?這都要歸功於他的抓握反射。事實上,約有37%的嬰兒在握棒時實際上能夠支撐自己的體重。

但為什麼他們這樣做呢?這要追溯到我們的祖先。

有研究指出:我們的祖先猿類了,或者更具體地說,“現代人類從直立行走的猿類發展而來,這種猿類已經在六百萬年前追溯到 薩赫拉人”。

這意味著,我們的小嬰兒猿猴不得不為了生存生活而堅持到緊握著猴媽媽,以防被遺忘。

不僅如此,還要適應樹林直接跳躍的生活。如果沒有那種副反應般的抓地力,那麼當媽媽從樹梢上搖晃時,有可能會摔下去。

所以,即使新生兒在睡眠是,抓握都很有效 - 無論他們是否清醒,都能確保媽媽能夠快速逃生,如果有掠食者在身邊,那麼寶寶就有可能逃生。

即使現在看寶寶手無縛雞之力,但其實寶寶也做了很多努力,這份努力在我們的基因裡。


十月呵護


新生兒出生後小拳頭總是握得緊緊的,這是因為寶寶還太小,他的屈肌力量要比伸肌力量強,所以總是握著拳頭。隨著寶寶神經系統的逐漸發育成熟,屈肌的力量會逐漸減弱,而伸肌的力量會逐漸增強,二者會逐漸達到平衡的狀態,寶寶也就張握自主了。另外寶寶的小手和寶寶的大腦發育關係密切,手的動作能促進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而且對寶寶心理發展也有一定的作用。

寶寶三個月以後往往會開始注意自己的小手,並且相互觸碰來觀察感知,寶寶似乎把自己的小手當成了玩具,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教寶寶學習抓握東西了。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幫寶寶做一些小運動來促使寶寶的手指分開。如前所述,如果寶寶能主動地抓握東西,思維能力也會相應的得到發展。家長平日裡可以給寶寶呢小手做個按摩,輕輕掰開寶寶的拇指,再將寶寶的手指一起打開,閉攏,再打開,再閉攏。家長還可以把玩具等(不堅硬沒有稜角的東西)放入寶寶的手掌裡讓寶寶抓玩。媽媽可以把住寶寶的小手,一起玩耍玩具,在玩耍中慢慢教會寶寶學習控制和使用自己的小手。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寶寶剛出世,就會發現新生寶寶的雙手老是握著拳頭。為什麼呢?

第一,還沒學會怎麼用手

這因為新生兒的大腦皮層發育尚不成熟,對手部肌肉活動的調節差,也就是說他尚未學會怎麼用手做動作,這個時候屈手指的肌肉收縮佔優勢,而伸手指的肌肉相對無力,表現出來就是緊握兩隻拳頭。這叫做“握持反射”,屬正常生理現象。隨著嬰兒的成長,待到了3~4個月,這種現象逐漸好轉,一般6個月時基本消失。

第二、缺乏安全感

寶寶從母親的肚子裡出來後,沒有被緊緊包圍的感覺,會缺乏安全感,有的孩子雖然大一點了,可是晚上睡覺還是握著拳頭,這也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第三、緩慢引導打開拳頭

手的動作是人類進化的重要象徵,是嬰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標誌。手的動作能促進神經系統的發育,而且對誘導嬰兒心理發展起了前提的作用。如果您用手指去觸摸他的手掌。基於反射的原理.他會緊緊地握著您那隻觸摸他的手指。等寶寶長大,手指分開後,可以隨心所欲地擺弄各種物品,使嬰兒能夠主動地學習和從事各種活動,知覺和具體思維能力得到發育。所以,新手爸媽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寶寶打開小拳頭,在這個過程中,寶寶的記憶力、對事物完整性的理解以及自信心得到了發展,從而促進了大腦和心理的發育


六五知臨

新生嬰兒總是喜歡握著小拳,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寶寶剛剛出生的時候,腦部發育不完全,大腦皮層發育不成熟,從而大腦對手部肌肉的調動能力差,此時曲手指的肌肉強、張開手指的肌肉相對無力。這就造成了新生兒寶寶總愛握著小拳頭。幾乎所有的初生嬰兒都有緊握拳頭的表現,這表明新生兒寶寶還不會進行手部的學習動作。

手的動作有助於促進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而且還有助於誘導寶寶的心理發展。作為家長,我們要適當地用手指去觸摸寶寶的手掌,讓他產生一定的條件反射。當小寶寶的手指分開後,可以開始教導嬰兒主動抓握東西,使得小寶寶的感知和具體思維能力得到鍛鍊。

通過手部動作,寶寶可以和環境產生互動,從而幫助寶寶養成自己和環境互動的習慣,這種互動的經驗對寶寶今後的成長也有良好的作用。


KK健康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感嘆人類進化過程的神奇,感嘆大自然賦予我們靈性和智慧。 如果大家關注過新出生的嬰兒就會發現,孩子是哭著,緊攥著雙手出生的。並且,緊握的雙拳是有一定規律的。小孩攥拳都是大拇指的指甲掐在無名指的根部這樣攥的。孩子緊攥著手出生是表明氣足的表現。《老子》裡面稱作握固法。握著拳頭來“固”什麼呢?固的是一個人的意志力。

那麼為什麼要這樣握拳呢?通過檢索人的奇經八脈可以知道,其實這就是夜裡11點到凌晨1點陽氣生髮的那個點,這個地方又叫做肝的神竅,肝的神就是我們中國人經常說的靈魂的“魂”。小孩子一個很常見的問題就是因為受到驚嚇或者身體比較弱,“魂”掉了,這時候小孩子就會發高燒,沉睡不醒,一定要把“魂”收回來才會好。農村常見的有人在大街上貼張紙,上面寫著:我家有個夜哭郎,行人念它三幾遍,一覺醒到大天亮,……等云云。這就是典型的叫魂。



剛出生的小孩子一生下來就握拳而來就是表明握住了肝的神竅,握住了“魂”,握力大的小孩就是肝氣足的表現。還有我們緊張或者恐懼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攥緊拳頭,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和養生方法。


其實,人的一生何嘗不是緊握拳頭生活嗎。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揮揮拳頭為自己打氣加油,然後攥緊拳頭幹活,不怕苦不怕累,你生下來就是這種狀態,那麼你就要坦然地面對這一切。 人的一生有哭有笑,自己哭,大家笑著迎接你來到這個世界,然後,要攥緊拳頭面對未來的生活。


秉燭讀春秋

新生兒:從出生到一個月的寶寶我們稱之為新生兒。為什麼他們總是握著小拳頭?



這是屬於新生兒的一種無明顯適應價值的條件反射,稱為抓握反射,一般4-6個月會自然消失。

像這種無條件反射還有:圍抱反射,巴賓斯基反射等。都是正常的,無需擔心。


燃媽育兒

新生兒為什麼總是握著小拳頭?

關於新生兒喜歡握小拳頭的問題,估計很多新生寶媽們都非常好奇吧!

我覺得新生兒喜歡握著小拳頭,跟寶寶的安全感有關係的,離開了媽媽肚子的羊水,寶寶剛出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但又融合了一點點陌生感和恐懼感,握著小拳頭一方面可以保護幼小的自己,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是擺放寶寶小手手的舒服姿勢。

寶寶想睡覺的時候,小嘴打著哈欠,握著小拳頭的時候萌噠噠的,超級可愛。以前有老人家說寶寶睡覺的時候握著小拳頭在夢裡跟其他的小孩子打架,如果打架打贏了寶寶就會在睡夢中笑,要是打輸了,寶寶就會哭。其實吧,寶寶握拳頭可能屬於條件反射吧。


八桂新鮮事

很多媽媽都會發現,自己家的小寶寶總是緊緊的握著小拳頭,看著是挺可愛的,可是又擔心寶寶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其實,這是小兒大腦皮層發育尚不成熟,手部肌肉活動調節差的緣故,造成了屈手指的肌肉收縮佔優勢,而伸手指的肌肉相對無力,表現出來就是緊握兩隻拳頭。

新生兒的手都是緊握著的,媽媽們如果用手指去觸摸他的手掌,他會緊緊地握著您那隻觸 摸他的手指。

一般在寶寶6個月的時候這個現象就會消失,所以,新手爸媽們不用擔心。


湉湉阿布提

剛出生的寶寶都握著小拳頭,我們那裡的老人家是這麼說的,說抓著拳頭的小寶寶,爸爸都是節省的人,不抓拳頭的小寶寶,則爸爸是大花筒。我倆個孩子就都是不抓拳頭的寶寶,😪結果他們的老爸也真是沒錢剩的人。

也是老家風俗習慣,傳說的也不一定正確,只是有的時候偶然對上了。😃你們那是否也有我們那一樣的說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