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破發,對A股意味著什麼

全部破發,對A股意味著什麼

定增項目的頻繁破發,進一步加重了市場對風險的迴避情緒。

今年所有增發新股全部破發,無一倖免。

“新股不敗”是A股屢試不爽的傳奇之一,對散戶投資者來說,打中新股的感覺就如同彩票中了頭獎,上市之後的連續漲停板更有一種“數錢數到手抽筋”的快感。市場普遍對新股上市大漲習以為常,近期部分次新股出現跌破發行價的現象讓一些投資者驚呼“狼來了”。

“破發”隨處可見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兩市共有56家公司的增發股份在今年上市,但截至5月18日,所有公司當前股價均低於增發價格。

具體來看,中文在線增發股份於3月29日上市,發行價格15.98元/股,以當前9.4元收盤價計算,折價率已高達40%。文化長城增發14.9元/股,最新收盤價折價37%。另外還有榮科科技、黑芝麻、萬潤科技等6家公司折價率大於30%。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公司剛完成定增就破發,如金冠電氣。3月14日,金冠電氣宣佈完成增發,定增價為29.51元/股。然而不到一週的時間裡,該股就跌破26元,破發幅度超過10%。

對此,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以往一些機構隨意參與定增並在解禁後套利的模式已發生改變。對於定增破發個股,投資者還是應結合基本面、募資投向等綜合分析。

同樣上演業績變臉的還有次新股。在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上市的首發企業共計438家。其中,有124家企業上市後的首份年報出現了業績“變臉”,佔2017年全部上市企業的近三成。其中迪生力在2017年淨利同比下滑近八成,成為“17級”新股的“變臉王”。另外,在業績下滑的情形下,“17級”新股也出現了多隻個股破發的情形。截至5月2日收盤,恆林股份、常青股份、金麒麟、山東出版、華達科技等6家企業股價已慘遭破發。

從人見人愛的“小鮮肉”到“拋錨爆胎”的“老臘肉”,次新股炒作週期越來越短。

雖然看起來觸目驚心,但對打新族的殺傷力極其有限。因為,新股中籤的投資者在上市首日甚至首周隨時賣出,都不會被套。因此,無論從破發比例還是時間來看,新股中籤者只要上市之後快速拋出,都可以全身而退,新股中籤依然是無風險套利的代名詞。

“獨角獸”集體破發

對標境外市場,新股“特權”正在消失。近日,港股市場一批新經濟“獨角獸”遭遇大面積破發,市值較高位時大幅下跌,甚至腰斬。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市的83只港股新股中,目前已經有50只股價處於破發狀態,其中逾14只港股的破發幅度超35%,41只跌幅超10%。

5月初剛剛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科技股巨頭小米公司,也受到“獨角獸”熱度降溫的直接影響。有機構投資者認為小米的估值應在700億美元左右,較此前千億美元估值縮水三成。

事實上,港股市場從去年開始準備放寬新股上市制度,主要是放寬對新經濟股港股上市的限制,這對一眾“獨角獸”公司可謂重大利好。然而在赴港IPO公司家數呈逐漸上升趨勢的環境下,股價卻紛紛破發,這其中存在這一個重要的核心原因,就是股價虛高、泡沫過多。

據公開數據顯示,平安好醫生自成立以來持續虧損,從2015年至2017年淨利潤分別虧損了人民幣3.24億元、7.58億元、10.02億元。

跌幅較大的雷蛇,從2015至2017年公司虧損金額逐年上升,分別為620萬美元、2026.3萬美元和3182.5萬美元。眾安在線僅2017年虧損就達人民幣9.96億元。閱文集團在2014年、2015年虧損之後,雖在2016至2017年均實現盈利,不過相對於目前的市值,其市盈率高達90倍。

從此輪破發的新經濟次新股情況來看,企業盈利不足以支持過高的估值,是引發“獨角獸”集體破發的直接原因之一。

華盛資本證券表示,導致新經濟股價集體暴跌的,主要是“泡沫”。新經濟對於券商、香港市場、上市公司自身、媒體以及上市前投資人來說,都有足夠的動力去炒作,估值被炒高是必然的。這些新經濟公司的成長性並不差,但泡沫過多、估值虛高勢必會出問題。一方面估值確實有水分需要釋放,另一方面往後的業績增長情況還需要留待觀察。

財經評論家曹中銘表示,港股獨角獸企業或破發,或股價腰斬,對港股和A股來說,背後的警示意義不容忽視。無論是藍籌股白馬股,還是獨角獸企業,最終支撐股價的不是概念與題材,而是業績。基於市場的炒“新”情結,如果股價泡沫橫飛,那麼泡沫破滅將是其唯一的結局。

“破發股”的A股經驗

事實上,這樣的“破發”在A股歷史上不是第一次。最知名的是中國石油,2007年11月上市首日一度比發行價16.70元大漲將近兩倍,但2008年6月就跌破發行價,此後長期在發行價下方運行,雖然10年來多次分紅,但不到8元的價格仍遠低於發行價。相比中石油,一些知名的大盤股在上市首日則出現真正的破發,最知名的破發股則是華銳風電(現*ST銳電),2011年以90元的高價發行之後,上市首日開盤便破發,此後從未有一秒鐘站上發行價,經過多次股本擴張,目前已經淪為A股的第二低價股。

華銳風電上市破發的2011年,也正是A股破發持續時間最長的年份,當年和華銳風電一樣上市首日就破發的新股不在少數,龐大集團、森馬服飾都是其中的代表,而當時一年內破發的次新股佔了當年上市新股的68.6%,一直到2012年新股破發都是常態,這也導致了IPO一度暫停,2014年初才重啟。

對比港股和美股,A股的“新股不敗”反而是令人詫異的現象,惟一可以說得通的只有遊資炒作,這點從前期證監會披露的廈門北八道集團瘋炒次新股也可得到左證。而這樣的瘋炒,對於參與其中的投資者來說大部分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如今,部分新股出現“非典型破發”,也算是A股非理性炒作降溫的跡象之一,對於真正的價值投資者來說,新股“特權”消失可以更大概率買到性價比高的股票,可謂好事一樁。2006年的中國國航、2010年的農業銀行都是如此,對真正的價值股來說,破發或許正是“價值牛”的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