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世界上最大的鳥並不會飛,它們漫步在稀樹草原上、沙漠中。它們就是

普通鴕鳥,平均有2個成年人重,高2~3米。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鴕鳥,世界上最大的鳥。

說到鴕鳥大家就會想到非洲,其實,鴕鳥的歷史分佈地包括亞洲的阿拉伯半島沙漠區域,但因為獵殺,1920-1930年左右徹底從亞洲區域消失了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今天,鴕鳥分佈在非洲,在利比亞局部滅絕,澳大利亞和非洲的斯威士蘭有引入的種群。

擅跑的鴕鳥才不會埋頭

儘管不能飛,但鴕鳥擁有強大的陸地奔跑能力。它們是唯一一類只有兩個腳趾的鳥,外側的腳趾是禿的,只有靠內的一趾有爪。這個爪近10釐米長,粗大鋒利,抓地力強,能幫助鴕鳥快速奔跑。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你可能沒留意過鴕鳥的腳趾,它們只有兩個腳趾,內側一個有爪。

鴕鳥是陸地上兩足奔跑最快的動物,有力的大長腿跨出一步就是3~5米,最高時速可以達到70千米,是,比我研究的熊貓(40千米/小時)速度快出近一倍。而且鴕鳥耐力十足,可以連續高速奔跑半個小時。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大長腿可不是白長的。

所以,當鴕鳥面對捕食者或是威脅的時候,大多會選擇快速跑走如果逼到絕境就轉身應戰,強大的後肢殺傷力巨大,獅子捱上一踢都得喪命。有時鴕鳥會把身子壓低,脖子放平,讓自己隱藏起來。但要說鴕鳥把頭埋起來,肯定是無稽之談了——難道鴕鳥不要呼吸了?難道鴕鳥就等著頭身分家?還是,在嘲笑鴕鳥頭太小看不到?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來打一架呀。”

鴕鳥的特殊著裝

相比較可以飛行的鳥類,鴕鳥的翅膀格外小,但在它們高速奔跑時,可以輔助改變方向。由於鴕鳥喪失飛行能力,羽毛並不發達,羽枝上無小鉤,因而不形成羽片,但羽毛也因此格外蓬鬆柔軟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雄鴕鳥的求偶展示,可以看到它的羽毛和你常見的鳥兒不太一樣,沒有形成羽片。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近看,雌鳥的羽毛是這樣的。

它們有著裸露的脖子和腿,方便在炎熱時散熱厚重的上衣則可以幫助夜間保暖,晚上席地而坐,腿被羽毛蓋住,降低熱量散失——因此,鴕鳥在晝夜溫差極大的沙漠裡,可以白天不被熱暈、晚上不被凍壞。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光溜溜的脖子,埋頭喝水也不怕弄溼,真是方便

特別之處,還有……

在陸地生物中,鴕鳥還有著絕對尺寸最大的眼睛,甚至大過了它們自己的腦子。為了避免風沙,當然還有迷人的、濃密的長睫毛,眨眼的頻率只有一分鐘一次。不過,當你聽到鴕鳥的叫聲,你會忘記它動人的眼神,因為最著名的鴕鳥叫聲就像獅子吼叫一樣,威力十足。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近看大眼睛。

鴕鳥還有一個神奇的地方就是它們有丁丁。這為大部分鳥是沒有的,在交配的時候,鳥兒們洩殖孔相互蹭一蹭,就完成了卵子和精子的會師。只有3%的鳥類有丁丁,你可能知道臭名昭著的、用螺旋狀丁丁強迫交配的鴨子。

而且,鴕鳥讓丁丁起作用的方式更加不同尋常,其他動物陰莖勃起的方式是充血,而鴕鳥、鴯鶓和鴨子則是通過

淋巴液。這種機制初步被認為很有可能存在於所有鳥類的祖先中,而且是獨立於爬行類演化而來的。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鴕鳥經淋巴液充盈而勃起的丁丁。

鴕鳥的家庭

根據亞種的不同,鴕鳥的配偶關係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是

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一群母鴕鳥中有個厲害的“管家婆”,交配產蛋最有優先權,下的蛋會佔據窩的中心位置。而其他地位低的雌鳥則只能把蛋產在外圍。權力大責任也大,孵蛋主要由地位高的雌鳥和雄鳥來,但因為一屁股坐下去,只能蓋住最多20顆蛋,“妻子”可能把周邊不是自己的蛋踢開不管。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鴕鳥夫婦和它們的蛋。

另外,因為雄鳥色黑、雌鳥色淺,雌雄鳥藉助保護色輪班孵蛋:雌鳥負責白天,雄鳥負責晚間。

鴕鳥和人類交往了6萬年

人類和鴕鳥的關係可以簡單概括為“用與被用”,吃肉、用皮毛。古羅馬的食譜中就有燉鴕鳥。再往前,人類與鴕鳥建立關係可以追溯到6萬年前。在南非西開普省有個地方叫Diepkloof巖棚(巖棚是懸崖或斷壁上比較淺的洞穴),在這裡發現了人類最早期使用符號的證據。開始使用符號進行交流是人類行為現代性的重要標誌,是用來區分現今人類和已滅絕的古人類譜系的重要特徵。而這個證據,則是刻畫在了鴕鳥殼上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2010年在Diepkloof巖棚發現的帶有雕刻符號的鴕鳥蛋殼。上面有兩種形式,平行線或是條帶。

2010年,科學家們在Diepkloof發現了270片特殊的鴕鳥蛋殼碎片。雖然鴕鳥蛋殼在不同時期的地層都有發現,但帶有雕刻符號的這種只在荷威森普特(Howiesons Poort)狩獵採集文明時期(約6萬年前)的地層發現,而且延續了幾千年。這些鴕鳥蛋被當作日常容器,有明顯的象形繪畫,代表著早期狩獵-採集生活。

鴕鳥蛋殼差不多2毫米厚(雞蛋蛋殼0.3毫米),非常硬,能在這上面雕刻符號並作為容器,工具使用已經很了不得了。誰能想到,鴕鳥的一部分竟成了記錄我們演化歷史的關鍵印證

現在,鴕鳥分兩個種了

鴕鳥在2014年正式劃分成兩個種,普通鴕鳥(Struthio camelus)和索馬里鴕鳥(S. molybdophanes)。原來後者只是普通鴕鳥的一個亞種,最顯著的特徵就是脖子發藍

,最新的分子學研究確立其作為獨立種的地位。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脖子發藍的索馬里鴕鳥。

以往分類學主要依靠形態學,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很多原來物種或亞種的分類地位被重新確定,同時受威脅程度也需要重新評估。在IUCN紅色名錄,普通鴕鳥是無危(LC),索馬里鴕鳥則被評估為

易危(VU),威脅主要來自人類獵殺(作為食物、皮毛製品)、採集蛋(作為裝飾、盛水容器或是教堂墓穴的裝飾品)。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索馬里鴕鳥,兩雄一雌。

物種分類的更新對保護來說有時歡喜有時愁,其關鍵就是:現代分類學是否依據全面嚴格地研究,確定物種的地位。

對於遺傳多樣性的瞭解,有利於確定保護干預措施,比如是否該重引入,該引入的個體是否和野外種群相匹配,能帶來複健;是否該在兩個地區間建立廊道,保證種群間交流;對於集合種群,如何確定最關鍵的棲息地斑塊來保證未來的持續增長……這些,都依賴於對於物種更準確的認知和分類。

大眼萌?眼睛比腦子還大你怕不怕!

小鴕鳥:“集合啦。”

對此,嚴謹的研究過程要比發新種更重要,因為這會徹底改變宏觀尺度物種保護的重要區域規劃、棲息地連接性的確定以及種群數量的跟蹤與評估,更重要的是,這會改變一個“物種”的命運。

而對於大眾呢,保護重視好身邊的所有野生動物最簡單直接。因為不知道哪一天,你經常看到的一種鳥一隻蛙就變成了新的物種,而很有可能,沒過多久,它們就滅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