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深耕國家“試驗田”點燃創新發展“主引擎”

中國綿陽新聞網訊 今年4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印發通知,在全省推廣第二批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經驗成果。此次推廣的21項經驗成果中,直接由綿陽總結提煉貢獻的有7項,另有5項涉及綿陽,其中,軍民融合領域創新經驗均由綿陽貢獻,貢獻數量位列全省第一。

這一優異成績的背後,折射出綿陽搶抓納入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先行先試地區歷史機遇,發揮優勢、乘勢而上,釋放出創新發展的潛力與活力。肩負“國家使命”的綿陽,聚焦創新驅動、軍民融合,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破堅冰、拆壁壘、去門檻,推動創新創造,形成了一批在國、省複製推廣的“綿陽經驗”。

深挖科技“富礦” 提升創新實力

擁有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航發燃氣渦輪研究院為代表的國家級科研機構18所,擁有西南科技大學等高等院校14所,聚集兩院院士27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23.2萬人……細數綿陽的“家底”,富集的軍工科技資源,讓綿陽擁有著踐行“國家使命”的堅實底氣。

如何對富集的軍工科技資源這塊瑰寶進行開採提煉,通過創新轉型應用於民用領域,是書寫“國家使命”綿陽答卷中的“必答題”。對此,我市以《綿陽市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為“作戰圖”,以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為目標,加快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匯聚軍民融合高端人才,完善軍民融合服務保障,不斷激發科技城創新活力。

優化服務環境 釋放改革活力

連日來,全市第四屆創業明星和創業能手爭創活動如火如荼開展。通過舉辦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交流指導活動、“軍民融合匯創高新共話未來”高峰論壇、“創業集市”活動、“創新創業知識競賽”等,進一步營造出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增加了全社會創新創業的活力。

創新與創業互動發展有利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加速經濟轉型升級。對此,我市不斷優化創新創業市場環境,持續提升創新創業綜合服務能力,構建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鏈條孵化平臺,全市擁有科技企業孵化器58個,面積達到110萬平方米,入駐企業3500餘家。

我市還著力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創建金融支持軍民融合綜合改革示範區,開展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建立了全國首家軍民融合科技支行、保險支公司、擔保公司,推出“軍工採購貸”等60餘種專屬金融產品,軍民融合貸款餘額超200億元,提供風險保障1000多億元。

此外,在我市建成的全國唯一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全國首家軍民融合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等一批創新服務平臺也碩果累累:交易中心累計交易軍民融合項目748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9.2億元;大型儀器共享平臺整合價值超過36億元的3378臺儀器設備,服務1000餘家企業3375次,被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確定為重大創新舉措,在全國推廣。

激發主體動能 加快發展速度

推動綿陽科學發展、加快發展,關鍵靠科技、出路在創新。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就能在發展中佔據先機、贏得優勢。

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我市從培育扶持創新主體入手,發展一批創新型企業,形成一批優勢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工程、科技型中小企業提質增效工程等,我市培強創新主體,完善服務體系,使大中小企業得以迅速發展:如今,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39家,2017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701.37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達79.8%。此外,從2013年起開展的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認證工作也有序推進,科技型中小企業以年均2000家以上的速度遞增,全市累計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0000家,升規入統229家。

我市還強化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多點支撐,著力打造“1+6+10”的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發展體系,並於2016年在全國率先開展軍民融合企業認定,繪出軍民融合企業“標準照”,釐清軍民融合企業“身份”。目前,全市已認定軍民融合企業321家(取得軍工資質的民口單位70家),並給予其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去年,全市軍民融合企業產值達到1530億元,佔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