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港臺的影響力如何?

西柳坑邊的柳河

其實,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魯迅的影響力都是很強的,特別是魯迅筆下的阿Q形像可以說深入人心。所以說,港臺也是有人讀、更有人研究魯迅的。

在港臺地區,許多文化人對魯迅是很感興趣也有很深的研究的。比如寫《醜陋的中國人》的臺灣作家柏楊,就經常被人們拿出來與魯迅對比,他就說過:“魯迅是了不起的,我對魯迅的文章和風骨是非常崇拜的。我只是不贊成把魯迅政治化,不願看到他佔據耶穌和孔子的位置,變得神聖不可侵犯”。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魯迅的作品是不準出現在臺灣書店的。1968年,臺灣作家陳映真就因為“閱讀毛澤東、魯迅的著作”“為共產主義宣傳”,被判刑10年。但上世紀七十年代,臺灣曾掀起“保釣運動”,魯迅的語錄被年輕人大量使用,使魯迅的作品一時在臺灣很流行。1987年臺灣解除“戒嚴”後,魯迅的作品已經可以堂堂正正出現在臺灣書店了。

而日本與魯迅就更有淵源了,可以說對魯迅的研究深度與廣度,日本是僅次於中國大陸的。日本研究魯迅的學者竹內好(著有《魯迅》,被日本人稱為“竹內魯迅”),丸山升(與竹內好一樣也享有“丸山魯迅”稱號)、伊藤虎丸、藤井省三(著有《魯迅文學之形成與日中俄三國之近代文化》)、尾崎文昭、長堀祐造、代田智明等人。


50後男人

先舉兩個例子。

第一,2010年秋天,臺灣“國立清華大學”開了一門通識課,名曰《魯迅選讀》。

這門課總共只有四十多個學生選修。開課第一天,老師提問:“有多少個同學聽說過魯迅?請舉手。”

結果舉手的只有二十人。

老師又問那些舉手的同學:“你們知道魯迅的哪篇作品?”

有人說《狂人日記》,有人說《阿Q正傳》,有人說《傷逝》,這些都很靠譜。但也有幾個學生說到《差不多先生傳》——這篇其實是胡適的作品,跟魯迅沒關係。

第二,今年初夏,就在上個星期,我給香港一家旅遊雜誌寫專欄,寫之前報了兩個題目,一個是《魯迅去香港需要通行證嗎》,一個是《紀曉嵐的新疆之行》。

我是職業作家,有九部作品同時在大陸和臺灣出版,相對比較瞭解臺灣的出版市場。

如果你去臺北誠品,或者到臺灣的主要購書網站“博客來”和“金石堂”上看看,絕對可以見到一大堆跟魯迅有關的出版物。例如魯迅寫的《阿Q正傳》、《狂人日記》、《朝花夕拾》、《吶喊》、《故事新編》,以及寫魯迅的《魯迅評傳》、《魯迅正傳》、《魯迅傳》、《魯迅的科學思維》、《魯迅的歐化文字》、《魯迅語錄》,甚至還有《打倒魯迅》這樣的書——必須補充一句,這本書其實是大陸作家寫的,只不過在臺灣出版而已。

這些書的銷量如何呢?不可否認,《阿Q正傳》和《狂人日記》賣得都不錯,魯迅早年寫的一部學術書《中國小說史略》在臺灣學術界也一直被參考。但別的書都很慘,銷量慘淡,印刷量一般都在兩千冊以下。

跟大陸人相比,臺灣人更愛讀書,也更愛買書,區區兩千萬人,卻能撐起來龐大的圖書市場。在臺灣書市上,一本暢銷書照樣能賣到上百萬冊,相當於我們十幾億人的規模賣出去上億冊,想想都可怕。

可是在臺灣如此濃厚的讀書氛圍中,魯迅寫的書和寫魯迅的書都只能算非常非常小眾的書。我在臺北乘出租車,跟出租車司機聊天,他們大多在四十歲左右,文質彬彬,聽說過胡適、梁實秋、徐志摩、龍應臺、陳映真,聊起魯迅,則一臉懵逼的樣子。

當然,臺灣的文史學者和教國文的教授肯定都知道魯迅,但他們在整個臺灣社會中只是極少數,不能代表臺灣人。這跟大陸完全不同,在大陸農村,哪怕是一個不識字的老太太,也知道魯迅是一個作家,是一個大人物。例如我媽就是這樣。

魯迅在臺灣為何備受冷遇呢?

原因在於政治。

準確地說,魯迅在臺灣知識階層的閱讀視野裡曾經火過一陣子,如今在整個臺灣少人問津。他以前的火,和現在的不火,都跟政治有關。

二戰時期,臺灣是日本殖民地,沒有人知道魯迅。抗戰勝利後,新中國成立前,一些大名鼎鼎的文化人跟隨國民黨遷居臺灣,這些人要麼是魯迅的同學,要麼是魯迅的同鄉,要麼在北大和北京女師大旁聽過魯迅的講座,屬於魯迅的半個學生,要麼則跟魯迅搞過筆墨戰爭。這些人到了臺灣以後,有人繼續誇魯迅,有人繼續罵魯迅,很快就在媒體上和文化沙龍里掀起了一股“魯迅風”。

然後新中國成立了,大陸這邊為了豎起一個文化標杆,迅速將魯迅神化。毛澤東高度讚揚,魯迅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胡適和陳獨秀退居幕後,魯迅居然成了五四運動的主將。

在臺灣那邊呢?蔣介石開始搞“戒嚴”,事事與大陸對著幹。大陸神化魯迅,大罵胡適和梁實秋;臺灣就醜化魯迅,狠捧胡適和梁實秋。大陸把魯迅當成革命的工具,臺灣則把魯迅當成反共的工具。在臺灣戒嚴時期,魯迅的一切作品禁止銷售,禁止閱讀,而批判魯迅的作品和言論卻大行其道。那時候,臺灣“反魯代表人物”蘇雪林在書中罵魯迅為“剽悍的狗”、“流氓首領”、“玷辱士林之敗類,二十四史儒林傳所無之奸惡小人”;另一位作家陳敬之將魯迅定性為“共黨的文化特務”、“左派仁兄們的幫兇”。

現在臺灣年過半百的文化人,小時候都是在聽著對魯迅的罵聲中長大的,就像我們這邊都是在聽著對魯迅的歌頌聲中長大的一樣。

但弔詭的是,正是因為蔣介石禁讀魯迅,正是因為臺灣有一批文人攻擊魯迅,所以臺灣的學生(這裡僅指“戒嚴”時期的臺灣學生)才對魯迅非常好奇。一些家境稍好的文化人家庭,從大陸、香港、新加坡偷偷弄來魯迅的作品,供孩子滿足好奇心。所以在那個時代,魯迅在臺灣恰恰比較火。

臺灣“民主”以後,關於魯迅的禁令被徹底消除了,魯迅在臺灣再也不是禁忌了,可是讀魯迅作品的人卻減少了。

為什麼?

第一,1999年之前,臺灣教科書統一由官方審定,所有版本的《中國現代文學》都是講梁啟超、蔡元培、徐志摩、朱自清、胡適、梁實秋這些人,沒有魯迅。學生從小受這樣的教育,怎麼會對魯迅感興趣呢?

第二,1999年至今,臺灣開放教科書,學校自由選擇教科書,中小學的國文課本多達幾十種,但是大多數課本都沒有收錄魯迅的文章。直到最近十來年當中,龍騰、翰林、東大、南一等少數幾家出版社編選高中課本,才陸續收錄了《風箏》和《孔乙己》這兩篇作品。

第三,現在的臺灣年輕人追求美式自由,追求個性,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他們只看他們自認為“好看”和“好玩”的書。而魯迅生活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當時白話文尚未成熟,文字表達愛用歐式長句,也就是現在常講的“翻譯腔”,對一個讀著漫畫長大的年輕人來說,魯迅的作品很難做到“好看”和“好玩”,所以他們寧可不讀。


開周說宋

魯迅和周總理是本家,長周總理一輩。魯迅留學日本,棄醫從文,試圖從人性上靈魂處改造國民性。魯迅說袁世凱是中國少有的懂教育的人。魯迅在北大與青年毛澤東有交集,彼此欣賞。參考消息四字取自魯迅筆體。1972年尼克松訪華,周總理送尼克松一罐西湖龍井,毛主席送尼克松一部《魯迅全集》。


心嫿音

世界上有兩位作家最幸運,一位是蘇聯的高爾基,另一位就是咱的魯迅,在政治鬥爭博弈下兄弟倆一前一後成了神。港臺實行的是思想民主、言論自由,所以魯迅在那裡不但不是神,甚至還常遭踐踏。前些年我聽過臺灣人講魯迅,講著講著便不恭敬起來,稱魯迅思想不是深刻而是膚淺,除了罵老百姓笨,就是罵國民黨壞,遠沒胡適具備遠見。魯迅當慣了神,我也當慣了順民,我認為港臺應是該收手時就收手,別被口水淹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