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名人、掙快錢,區塊鏈還能瘋狂多久?

傍名人、掙快錢,區塊鏈還能瘋狂多久?

區塊鏈,也許是當今世界最令人瘋狂的科技了。這個被諸多“專家大咖們”冠之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到底有多神奇?

它究竟是所謂開創世界新秩序的新科技,還是一個沒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偽科技?是一群技術極客們搭建的虛擬世界裡的自治社會,還是一個瘋狂圈錢的科技謊言與龐氏騙局?

作 者:沈亦文

來 源:亦文論資本

傍名人、掙快錢,區塊鏈還能瘋狂多久?

烏托邦式的理想與皇帝的新衣

“通過點對點傳輸、分佈式記賬存儲、加密算法與共識機制等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實現去中心化、數據真實與不可篡改的信任機制。”

這基本上是每一本區塊鏈白皮書上的共同描述,也被公認為區塊鏈的核心價值所在。

它在現實社會中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

1. 蘋果交易

我們不妨用以下這個場景來推演:

你打算在網上買一公斤有機蘋果,而你和賣蘋果的人互不認識,不存在信任機制。

在傳統意義上,你可能是通過亞馬遜來做交易,亞馬遜以一箇中間人的身份搭建買賣雙方之間的信任機制:PayPal確保了買家會在線支付;如果貨品有問題,買家可以向亞馬遜投訴,亞馬遜以自身的影響力來要求賣家改正並退還貨款。

一個典型的中心化系統與制度。

區塊鏈專家告訴你說,區塊鏈可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不需要像亞馬遜這樣的中心化節點,因為區塊鏈技術確保了數據的真實性和不可篡改性。

聽上去很美好是嗎?問題是:

1)誰能真正確保蘋果是有機的?

也許數據錄入區塊鏈後可以被確保其不被篡改,可如果蘋果的種植數據從一開始錄入就是假的,誰能核實呢?

如果你依然需要現實社會中的各個中間機構來做信息確認與信用背書,那區塊鏈所倡導的去中心化與信息真實可靠的價值又體現在哪裡?

如果數據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區塊鏈那號稱完美的加密技術、激勵機制與分佈式賬本體系去保護一個原本就是虛假的數據,又有什麼意義呢?

2)誰能確保買家一定會付款?

即使全世界的賬本都記錄你買了蘋果,應該付款,但你就是不付款,區塊鏈能做些什麼呢?

有專家會說,我們可以在你的數字錢包上加入一個智能合約,以確保你一定會支付。

還記得The DAO事件嗎?這個曾被認為是最可靠的以太坊智能合約,在正式運行的第一天就被黑客利用系統漏洞從以太賬戶中竊取了5200萬美元。而像這樣的系統bug在區塊鏈史上將會不斷上演!

所以,你真的放心把錢包交給一個沒有中心化體系驗證和保障的智能合約來管理嗎?而扣完錢後,它真能確保你能收到真正的有機蘋果?一旦權益受到侵害,你該起訴誰?

Code is Law(代碼即法律)?這只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

2. 供應鏈金融

與區塊鏈一樣,供應鏈也是鏈,彼此間似乎有著天然的契合度。

區塊鏈專家們希望將供應鏈上的每一筆交易都記錄在區塊鏈上,並通過分佈式賬本與共識機制來確保數據的真實、可追溯與不可篡改,以此來建立供應鏈上交易對手間的信任機制,成為實現供應鏈金融最有力的保障。

稍有些金融常識的人很容易發現,這樣的機制根本不能解決供應鏈金融最基礎、最根本的三個風險:

1) 誰能確保供應鏈買賣雙方貿易的真實性(欺詐風險)?

我們仍然以蘋果買賣為例。

區塊鏈專家給大家描述了一個非常美妙的場景:蘋果從種植開始,到採摘,到發貨,到進入流通市場,到送到你家,到你付款,到每一箇中間環節都收到錢;每一個環節信息都被記錄在安全的區塊鏈賬本里,沒人可以篡改,而且可以全程追溯。以此為依據,我們可以不需要任何第三方機構來充當中介,而實現去中心化的目標。

如果我告訴你,蘋果的買家和賣家是一夥的,連送貨人也是他們的關聯方,根本沒有真實的貿易,訂單是假的,送貨也是假的,甚至連蘋果也是假的(或是根本就沒有蘋果),區塊鏈能為你做些什麼呢?靠那些記賬的礦工來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嗎?確保一個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信息不被篡改有意義嗎?

在現實社會中,之所以會需要像品質檢驗檢測機構、值得信賴的商家、負責付款交易的銀行、以及各個相關政府監督機構這些必不可少的中心化機構,就是為了來約束交易參與方的行為,以確保儘可能的公平公正。

而區塊鏈專家所強調的去中心化理念除了誘人的理想主義色彩,又有多大的現實價值?

於是區塊鏈專家們說:這樣吧,我們妥協一下,我們讓那些有公信力的機構來用區塊鏈,並通過區塊鏈來共享數據。

聯盟鏈(對應最初的公共鏈)便出現了。

由於參與方是彼此間相互認可的具有公信力的機構,他們錄入的數據應該是真實的,再加上區塊鏈的線性日誌與加密算法所形成的可追溯與不可篡改的特徵,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值得信賴的共享數據庫。

聽上去開始有些靠譜了,可問題是:

如果聯盟鏈的參與方都是絕對可信賴的機構,那採用一個傳統的中心化的多方參與、交叉驗證的共享數據庫就行了,為什麼要費如此周折地使用區塊鏈這樣一個低效冗餘的分佈式記賬模式呢?

而這些聯盟參與機構本身不就是一箇中心化機構(或者說是多中心化)嗎?如果他們集體造假呢?

2) 誰能確保賣方能按時保質保量的交付貨物(履約風險)?

如果連買賣雙方是否有真實貿易背景都無法確保,誰又能確保賣蘋果的人是否能按時保質保量地交付蘋果呢?

當然,更不用說,可能實際上根本就沒有蘋果,一切信息都是偽造的。

3) 誰能確保買方能準時付款(信用風險)?

這是一個更要命的問題!如果買家是個缺乏信用的無賴,誰能確保他一定會付款?

誰都知道金融的本質是風控。為此,提供交易服務的銀行要做很多的盡職調查和風控審核工作,區塊鏈能替代這一工作嗎?

區塊鏈專家堅信區塊鏈技術能重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機制,因此將會對傳統金融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銀行這樣的中心化機構將不復存在(這曾經讓很多銀行家為此而緊張),事實真是如此嗎?

作為一個在國際商業銀行從事貿易與供應鏈金融二十多年的資深產品研發專業人員,我至今沒看到任何一個經得起推敲的、靠區塊鏈實現的、有真實意義的供應鏈金融案例。

傍名人、掙快錢,區塊鏈還能瘋狂多久?

數字代幣的魔咒

以太坊的創始人Vitalik Buterin(人稱V神)曾經說:加密+經濟激勵是中本聰的天才之舉,激勵機制是保護區塊鏈的關鍵因素,是比特幣能夠成功的關鍵。

換而言之,離開了數字代幣,區塊鏈一文不值。

我們有必要說一說比特幣,這個和區塊鏈與生俱來的產物,也是目前被認為是區塊鏈的殺手級應用,而且也是為數不多的幾個可以拿的出手的數字代幣項目。

中本聰創立比特幣的本意,只是一個給記賬礦工的獎勵,通過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證明)這一共識機制,讓第一個得到特定要求哈希函數值(Hash)的用戶將有權記賬該輪交易,並獲得對應的比特幣獎勵。

基於PoW機制,每個用戶獲得比特幣的概率直接由他貢獻的算力決定,投入越多,回報越多。

但事實卻沒那麼簡單。

一方面,比特幣的PoW是極其耗能的,每次生成隨機數獲得特定要求哈希值的預期概率是1/62^18(不到億億億億分之一),所以全體設備需要海量的窮舉運算才能決出記賬權。

目前比特幣系統的活躍用戶數約500萬人,2017年全年處理量約3000萬筆交易。據外媒Digiconomist公佈的數據,支持這3000萬筆交易所消耗的電量達到了300億度,佔全球耗電量的0.13%,超過數十個國家的全國年用電量。

換言之,處理一筆交易,比特幣系統平均需要消耗1000度電;以中國居民電價計,相當於每個活躍用戶人均承擔電費3000元。如此匪夷所思的耗電量意味著巨大的算力配置,這與其渺小的處理功能形成了強烈反差。

另一方面,中本聰對算力的分佈也做出了嚴重誤判。他本以為用戶會老老實實用CPU運行挖礦程序,而受限於CPU的核心個數和成本,單一用戶不太可能集中太多算力。

據報道,中國目前幾乎掌控了全球比特幣區塊鏈80%的算力,這是何等的中心化、何等的諷刺!這些巨大的挖礦中心大都躲在偏遠的山區,因為那裡電費便宜;為了躲避監管,他們不得不把自己搞得神神秘秘,或是裝神弄鬼地把自己稱為大數據管理中心。一些不明就裡的地方政府還以為是引入了高科技,而給予他們更優惠的用電政策!

問題是,耗費了社會大量寶貴的能源,除了讓這些礦主們挖到了更多的比特幣、發了財,它又產生了怎樣的社會價值呢?而如果比特幣價格暴跌到一定程度,讓挖礦無利可圖,就不會有礦工記賬,比特幣區塊鏈也就game over了。

好在比特幣有一個電子法幣不可複製的優點,那就是隱私性;直白點說,它是虛擬世界裡的無國界、無監管的通行貨幣,是一個最佳的洗錢工具。

但凡以銀行作為支付通道的交易,都是能被監管的。所以在比特幣問世之前,絕大多數見不得人的交易都是用現金完成的。你只見過黑幫片裡提著一大箱子現金去買毒品,絕對看不到帶著一個POS機過去的。

而比特幣的橫空出世,革新了洗錢、販毒和黑市軍火買賣。有了這種完全匿名的貨幣,不法分子再也不必為一箱箱現金提心吊膽,再也不必為連號的美元支付折價了。比特幣就是便攜的黃金,正如它的設計理念一樣。

所以,比特幣及其替代品是不可能被徹底消滅的,因為逃脫監管的需求將永遠存在。只要數字代幣不死,區塊鏈經濟就一定有生存的空間,因為數字代幣代表的價值需要兌現的途徑。

至於很多區塊鏈“專家大咖”所宣稱的“數字代幣將最終取代現實社會中的法幣”這樣的論點,只不過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

且不說比特幣自帶通縮的屬性(它的總數被固定在2100萬個),一個沒有政府信用背書與國家機器保障的虛擬世界中的數字代幣,真能成為現實社會流通領域中被廣泛接受的一般等價物嗎?它的真實價值在哪裡?

數字代幣終將只是虛擬世界裡的產物,其自身的價值毫無保障,而且很容易被操縱和利用,成為一個瘋狂的圈錢遊戲與龐氏騙局,風起雲湧的ICO就是一個明證!

傍名人、掙快錢,區塊鏈還能瘋狂多久?

去中心化or 中心化,這是個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設計意味著系統運行成本會被分攤到每個用戶頭上,但理性人的天性從來都不是共享和奉獻,而是搭便車。以比特幣為例,且不講礦機之類的硬件投資,僅是電費一項,活躍用戶人均就要支付每年3000元人民幣。

如果區塊鏈應用不產生切實的個體收益,就不會有自發的參與者,即便勉強參與了,其可靠性亦會存疑。所以,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是脫離不了激勵機制的。沒有激勵機制,抑或數字代幣一文不值,那就不會有人提供算力,就不會有人提供存儲空間,就不會有人傳教佈道。

這也是為什麼V神會說,離開了數字代幣,區塊鏈將一文不值。

我們再來看一看一個沒有數字代幣的區塊鏈系統,傳統銀行世界裡的區塊鏈聯盟:R3 CEV。

R3 CEV於2015年由傳統金融體系裡的9家創始機構成立,是圈裡公認的正規軍,有著極其令人信服的專業背景與銀行正統血脈,目前已50家國際大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加入:Barcaley、UBS、JPM、GS、Citi、BNYML、大都會人壽、平安銀行、招商銀行、香港友邦、微軟、IBM,等等;擁有數十億美金的鉅額研發資金,在經過數年的潛心研發後,推出了其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平臺系統:Corda。

當你仔細研究之後不難發現,與比特幣區塊鏈截然不同,Corda優化了共識機制、取消了數字代幣的激勵機制、以聯盟鏈(也就是多中心化的形式)來搭建一個分佈式共享賬本,只傳播經過認證的交易記錄(私有鏈、聯盟許可鏈),並向監管機構提供“監管觀察員節點”,以便通過節點監控系統運作。

這是區塊鏈嗎?

而R3執行董事CharleyCooper說的更加直截了當:“我們非常明確我們不想顛覆現有體系;我們希望運用這項技術來提升市場整體的效率。”

無論我們是否將R3的設計稱之為區塊鏈還是共享的分佈式賬本,這僅是一種新的數據記錄方式而已,而且並非是一個最優化的數據記錄方式,更遑論它是否具有顛覆現代金融經濟體系與社會體制的能力了。

在我看來去中心化意味著低效率,因為一盤散沙的個體是熵值最高的,而高熵值意味著無能。

傍名人、掙快錢,區塊鏈還能瘋狂多久?

結束語

我的一位區塊鏈圈裡的技術大拿朋友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千辛萬苦終於落地了一個應用;但突然發現,其實很多的傳統技術都能實現同樣的應用,甚至更加高效快捷。於是他不由得懷疑自己是否在為區塊鏈而區塊鏈。

我忍不住提醒他,這樣的問題在科技界經常發生。為科技而科技,最終都忘記了現實中生活中的真實需求與真實價值。

發心錯了,什麼都錯了。

科學的本質在於懷疑,只有宗教的本質才是相信。區塊鏈,作為一個尚處於早期階段的科技,充滿了值得推敲的問題與悖論,卻在當天讓很多人無視問題所在而盲目淪為信徒,甚至為之而狂熱,這還是科學嗎?

任何經不起現實社會價值檢驗的偽科技,終將煙消雲散,化為烏有。

沈亦文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

客座副教授

資深銀行家

供應鏈金融與產融結合專家

多家商業銀行與大型企業的金融財務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