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小的表現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身心成長問題?

jessica宣

最近看到看文章看到一句話:孩子的自信消失在家長身上。如果孩子膽小怕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的問題形成的。

1、強勢的家長容易培養孩子的膽小的孩子

如果家長太強勢,喜歡對孩子指手畫腳,喜歡孩子對自己俯首稱臣的效果,孩子不能出現反抗的聲音,凡是隻要是家長做的決定,孩子只有聽的份,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比較沒有自信,沒有自己的主意,離開了家長就沒有安全感,沒人給他出主意,就會出現選擇困難症。

2、過度保護的家長容易培養膽小的孩子

如果是家長過度的保護,也容易讓小孩子膽小,覺得世界充滿了危險,對於新鮮的事物都不願意去嘗試。曾經看到這樣一個小男孩,是奶奶帶大的,孩子想跑,奶奶趕緊制止說危險有車會撞到你,孩子想爬高,奶奶趕緊制止說不要爬掉下來會把腿摔斷,孩子想滑滑板車,奶奶因為腿腳不便利,說滑板車會把你摔倒等等,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情,奶奶就趕緊繪製一個可怕恐怖的未來,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能不膽小嗎,還沒有嘗試,腦海裡面就已經出現了不好的結果。

3、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獨走

孩子學習走路的時候,家長也有擔心,也有害怕,也有強勢,也有不捨,但是不管怎樣,最後都是孩子自己學習會的,不知道你有沒有觀察過孩子自己邁出人生第一步的那種自豪和興奮。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給孩子獨立的尊重,孩子的能量遠遠超乎你的想想。

一個膽小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不適合他成長的環境,放開手,孩子或者可以成長的更好。


遊戲育兒

孩子膽小怯懦,不敢去嘗試,很可能都是因為你造成的!

上星期天晚上,我和老公在客廳安裝新買的兒童自行車,小朋友突然拿著一把美工刀和一張彩紙跑過來:“媽媽,我想裁這個紙做本小書,可是這把刀不好用,裁不動。”

還沒等我回答,老公就衝他大聲喊:“你怎麼玩刀呢?快去放下,太危險了。”接著,回過頭來又“教訓”我:“你就不能把刀放放好嗎?戳到了怎麼辦?”

一時間,本來還正興奮想要親手做一本書的小朋友,瞬間收起了臉上的笑容,停止了手舞足蹈的求助,彷彿真的做錯事一般,打算默默地回去把刀給放下。

類似這樣的場景,你熟悉嗎?

在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對世間萬物的好奇,不管什麼事情都想要親自去試一試。而又有多少父母會允許這種看似笨拙且可能充滿危險的動作,讓自己心愛的“寶貝疙瘩”去勇敢地挑戰呢?

很多時候,大多數家長的反應可能都是這樣的:當一歲的孩子想要自己吃飯,你會說:“寶寶,自己吃會撒得到處都是,還是媽媽來喂吧”;當兩歲的孩子想墊著小板凳去拿玩具,你會說:“快下來,一不小心就會摔疼了”;當三歲的孩子想幫你洗碗,你會說:“別搗亂啦,衣服會全溼了,趕緊去別的地方玩兒”;當四歲的孩子想用一下小刀,你會說:“趕緊放下,這多危險”……每家的場景不一定是這幾個,但許多人的反應肯定大同小異,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更安全,長大慢慢就會了。”

殊不知,你這種看似溫柔,實則強勢的“居高臨下”,會讓孩子在一次次的被拒絕和被否定中失去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對生活的好奇。慢慢地,遇見一個小水塘,他會不由自主地繞著走,而想不到踩一踩很好玩;夠不到一個東西,他會去請求你的幫助或者索性放棄,不會想辦法藉助工具;學不會一項技能,他就迅速轉移自己的目標,不會想去繼續鑽研;遇見一次挑戰,他會在初試失敗之後便不肯再來……

而很可能的是,當孩子漸漸長大,當上述情況開始出現時,你又會開始思索:“為什麼我生了一個這樣的孩子?為什麼他那麼膽小,那麼不敢嘗試?”然後,在使盡各種鼓勵方法而無效之後,把自己陷入一種育兒的焦灼狀態,甚至會控制不住自己,責怪起孩子的不勇敢。然而,這真的怪他嗎?曾經在他想要去嘗試的時候,你沒有給過機會,而是用看似的保護打碎了孩子發展自我能力的信心,阻礙了他享受努力之後能成功的喜悅。

其實,在安全範圍內的任何事情,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嘗試。想自己吃飯,把飯粒掉得滿地都是,那我們就花點時間去打掃;想學洗碗弄得到處都是水,那就等他洗完後換上乾淨衣服;想用剪刀、裁紙刀等各種小工具,那就在剛嘗試時一邊陪伴一邊告訴他注意事項;想自己出門去小夥伴家玩兒,那就在後面遠遠地看著他,保證安全就好……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在發現孩子有所進步時,有針對性地鼓勵他,讓他對嘗試充滿好奇,對自己充滿信心。

而即使在某些嘗試的過程中,真的出現了一些小擦小碰,那也並沒有什麼問題。這次知道水燙了,下次便不會去動熱水壺;這次知道小刀會劃傷,下次就會不那麼毛躁;這次跑得太快摔了一跤,下次就知道看好路慢慢走……當然,這並不是讓你對孩子的各種危險行為放任不管,而是需要你在適度保護之外,給孩子足夠的自由和空間,讓他測試並提高自己應對危險情況的能力。

成長本就是不斷試錯,並且不斷升級的過程。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去嘗試各種挑戰,沒有體驗過成功之後的喜悅,那他就沒法築起自己日積月累的自信;如果孩子學不會在挑戰失敗之後,忍受痛苦、挫折、傷害和不適,那麼他今後的生活將會阻力重重。

持續陪伴,持續鼓勵,持續引導,讓孩子勇於挑戰和嘗試,幫助孩子為真實生活做好準備,而不是給予過度保護,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那些事179

你好,看到了你提的問題,關於孩子膽小的表現背後,是否有一些其他的隱藏問題。確實對於孩子膽小的表現,會有很多影響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父母的態度和教養方式,越小的孩子越可能受到這些影響。也就是說,孩子的“膽小”表現,極有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和大人的互動“學習”得來的。

這裡先舉個例子,在平常的生活裡面,我們會見到帶孩子出來的父母,有時候會因為很多因素考慮不斷地干預孩子的各種探索性表現,比如當孩子摸地上的落葉或小草,父母可能就趕緊出來制止,覺得比較髒;走在路上,孩子遇到寵物狗,想要嘗試伸手,也可能會立即被父母拉回來,說到太危險了。

確實在父母的角度,安全是第一位要考慮的因素,但在考慮安全的同時,可能要不斷地反思自己是否設置底線過高,導致孩子很多探索性的安全行為都受到壓制。慢慢地,孩子可能會有一個核心概念“世界很危險,我必須時刻小心注意,以免受到傷害”。可以想象帶著這樣信念的孩子,希望他表現出勇敢、不斷地嘗試新的東西,確實會很難。

另外一種情況,一般更容易發生在隔代撫養上,就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很容易包辦很多事情,尤其是孩子犯懶不願意做的時候,爺爺奶奶可能就自然地代做了。甚至有時候他們考慮這個事情對於孩子有些複雜,或者需要很多時間等待孩子做,不如就自己做了,這種做法會讓孩子少有成就感,多一些無能感。沒有成功經驗、不被經常鼓勵的孩子很難有自信去嘗試新的事情,也更容易在集體活動中顯得“膽小怯懦”。

因此,當父母觀察到自己的孩子有膽小的表現時,不要著急,也不要盲目地慫恿孩子要勇敢,而是可以先去反思平常和孩子的互動方式,是否沒有給到孩子探索新事物和表現勇氣的機會。如果是的,這個時候就需要自己先去做出調整,然後再帶動孩子啦。希望以上角度對你有所啟發。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姚夢麗


暖心理

膽小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下問題:

做任何事都猶猶豫豫

更容易自卑甚至自閉

身邊缺少朋友

不敢主動爭取自己喜愛之物

容易隨大流而缺乏主見

……

他們不善於表達自己

經常會潛意識裡壓抑自己的需要

這樣需要父母正確的引導


讓孩子多與人接觸交流

不能讓孩子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家長應積極鼓勵孩子多交朋友,這樣孩子才能在人際交往中慢慢改變自己膽小的心理,變得更加開朗大方。

鼓勵孩子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膽怯的孩子更需要。他們本身就自責,容易缺乏勇氣,往往在做事之前,就自我暗示自己不行。如果這時給他一些鼓勵,增加他的勇氣,或許他會把事情辦得很好。


小時候,我們都期盼著大人的一句誇讚,一句簡單的誇讚會讓自己更有動力,相信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所以父母一定要多鼓勵孩子,無論孩子膽小與否。


放手磨鍊孩子

家長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鍊。一味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可輕易剝奪。


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有獨立的思想,不要去破壞孩子的天性,同時也要盡心的引導孩子往正確的路上走。

端正教育態度

一味地對孩子溺愛和嬌寵只會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樹立起糾正孩子膽小心理的信心,最重要的是要端正教育態度。要認識到只有教育得當,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發展。

父母不要過度的寵溺、縱容孩子,要有正確的教育態度,既要鼓勵孩子,也要鞭策孩子。



讓孩子成為小大人

當家裡來客人後,可以試著讓孩子以小主人的身份去招待,通過端茶送水、簡單問候這樣的行動獲得客人的表揚,對他的信心強化。幾次之後,就能收到成效。

孩子在一個家裡,除了是小孩子以外,也可以成為小家長,試試讓你家孩子做一些小的家務,之後就可以看到他(她)的成長啦!


樹立自信心

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敞開胸懷,開拓眼界,教給孩子適當的技能,如唱歌、繪畫、手工等,增強他的自信心,敢於參加各種活動。

父母在生活中一定要給孩子樹立足夠的自信心,不要隨便打擊孩子,就算是玩笑話也需要謹慎!

培養孩子特長

膽小的孩子生活空間相對較小,這使他們的精力相對集中,觀察事物更仔細認真,做事情更有耐心,感情也更為細膩。


家長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氣質中這一積極的方面,幫助且鼓勵他根據自己的喜好學習一技之長,例如:書法、下棋、演奏等等。一有機會,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展現自己的特長。達到鍛鍊膽量的目的。

孩子有自己能夠驕傲、拿得出手的特長,相信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最終會慢慢克服膽小心理的。


先來健康吧

我覺得孩子膽小的表現背後,可能有以下回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父母太強勢,孩子在家裡沒有發言權。只要孩子一說話,家長就說你小孩懂什麼?大人說話你閉嘴。長此以往,孩子在大人面前就有種懼怕感。總擔心別人訓斥她,所以表現得非常膽小。

第二,孩子性格內向。他不喜歡在人前表現自己。好象在人前說話做事,那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不喜歡與人交流溝通。


第三,孩子太自卑,總覺得自己這不行那不行。恐怕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老師叫他參加活動 ,就像要了他的命一樣。即使被迫上臺,他都表現那麼戰戰兢兢。因為他總覺得別人比他表現的好多了,他上臺純粹是出醜。

第四,讓孩子展示的機會太少了。由於孩子上臺表表演的時候比較少,或者是孩子單獨做一些事的機會比較少,所以說他表現得比較膽小。

如果你家的孩子比較膽小,分析一下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然後在平時的生活學習當中加以注意,爭取把孩子培養成大膽陽光的一個孩子。


睿心媽媽

孩子膽小其實是不自信的表現。

你的孩子是不是:

1.不願意和周圍人交流

2.經常羨慕其他小朋友

3.特別聽你的話

4.特別依賴你

5.走路特慢,還老喜歡低著頭走

6.路上看見熟人,會習慣性的避開,絕不敢上前打招呼

7.說話聲音很小,不敢看別人的臉

8.不敢表現自己,但心裡又渴望成為那個大家都喜歡的人。

孩子身上有這幾個特點,說明你快成功毀掉孩子自信了!

看看你是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的自信的:

1.常和孩子哭窮

在家沒事多和孩子哭哭窮,比如:

“你知道我和你爸爸每天上班多辛苦嗎?賺的錢都給你交學費了!”

“家裡沒錢,只能靠你好好讀書,以後找個好工作。”

“要是沒有生你,我和你爸爸就不會過得那麼辛苦。”

“買什麼玩具!你知道爸爸媽媽賺錢多不容易嘛!”

哭窮可以直接讓孩子感覺到自卑、愧疚。

2.常批評孩子

採用嘲笑、侮辱、諷刺、挖苦等語言進行批評,比如:

“你怎麼這麼笨啊”

“笨死了,沒見過這麼笨的孩子”

“我怎麼就攤上這麼個笨蛋孩子”

用這些過激的語言,給孩子消極的自我暗示,讓孩子長期處於羞愧、自卑的情緒中。

3.常拿別人家的孩子刺激他

常用親戚朋友家孩子的長處和自己家的孩子比較,以此來“激勵”孩子,比如:

“你看看你同學小明,同樣一間教室上課人家考100,你才考80。”

“別人家孩子,成績年年第一,怎麼就你不爭氣。”

給孩子灌輸不如別人的思想,讓孩子有挫敗感。

4.別人誇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以謙虛的名義讓孩子出醜

在別人誇你家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制止,比如:

“你家孩子真聰明啊”,“哪裡啊,我和你說……”

“你家孩子真棒啊”,“說笑啦,她可淘氣著呢!”

當眾揭孩子的短,讓孩子在別人面前丟臉,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讓孩子害怕和別人交談。

5.不要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寵著孩子,別讓他太早獨立,他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比如:

孩子想自己吃飯的時候,說怕弄髒衣服,不讓他自己吃。

孩子做什麼事都在旁邊幫著他。

孩子現在年紀還小,現在把孩子的事都包辦了,等他長大後再慢慢教他。

不給孩子獨立的機會,讓孩子特別依賴你,特別聽你的話。不在你的身邊的時候,就什麼事都做不好。

6.只關注孩子的缺點

只盯著孩子的缺點,暗示他沒有一個地方行的,比如:

學習不行、運動不行、馬虎、粗心、不懂事

不斷提醒孩子,讓孩子出現消極的自我感覺。

以上反面教材你都佔嗎?那麼恭喜你,你成功的成為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自信須從幼年培養,不然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斯科特·派克

孩子的自信與大人的培養有很大的關係。父母生活中不經意的言行,都可能摧毀孩子的自信。改掉身上的壞毛病,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黃師傅說婦兒

孩子膽小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1.孩子天性。有的孩子天生謹慎。我家倆孩子,老大就性格謹慎,當初春天掉落地上楊樹的毛毛,玉蘭的花萼,松樹毛毛,他都不敢踩,直接爬大人腿上,要求抱著走。二寶就是各種嘗試。



這種需要在身心養育過程中,看到孩子的個體差異,不比較,不焦慮,淡定處理。要知道,謹慎的孩子不容易出危險。在接納的基礎之上,讓孩子多觀察,等他發現的確沒有危險了,他就會慢慢接納,給謹慎的孩子,留足認知的時間是關鍵。

2.教養過程中,如果父母保護太仔細,也容易導致孩子膽小。

不要跑,會摔倒,摔疼了。
不要動,會扎手。
不要拿,會燙傷。
……



當這些限制多了,孩子會感覺周圍都是危險。自然就容易陷入膽小狀態。當然也有勇於嘗試的孩子,發現“這也沒大人說的那麼危險嘛!”於是之後容易把言過其實的大人的話當耳旁風,真正遇到危險時,反而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這樣的情況,家長要學會首先解決自己的焦慮問題。同時,客觀且實事求是地去認清哪些是真正的危險,哪些雖然有一定危險性,但是可以讓孩子去適當探索。


1.給孩子以探索的自由。

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可以去做,但是要用對的方式和方法。

2.放下焦慮,給孩子以安全後盾般的支持。

如果孩子去探索,在可控範圍內,密切關注孩子的行動,適時提供保護,但不要把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

孩子在探索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你作為他的安全後盾,會更加專注,同時也會更家安定。安定的狀態反而更容易注意如何採用安全正確的方式。



3.溫柔而堅定地制止。

那些真正危險的事情,在探索期的孩子去做的時候,將他抱離;在孩子能夠交流的時候,耐心但堅定地告訴他“不可以”,並告訴他相應的後果,不要為了擔心孩子做這件事而刻意誇大。

4.區分做事的環境。

有些事情在一些環境下做有危險,換個環境就沒問題。那麼,在孩子想做某些事時,將他帶到安全的環境。比如,孩子爬到桌子上蹦蹦跳跳,擔心他會掉下來摔傷(當然桌子上跳也不符合一般規矩和禮儀),把他抱到客廳或者室外平地,和孩子一起跳。

相信做到以上幾點,並持之以恆,將會極大地提升孩子的判斷力,讓他既不莽撞,又不會過於膽小。


晨光微曉

膽小的孩子一般安全感和分寸感都很強,性格往往不張揚,很內秀。我的女兒今年十歲,她就被老師評價為膽小,內向。國慶節前的那個週六因為我做飯遲了些,興趣班開始上課兩三分鐘她才到教室門口,一看老師開始講課了,嚇得不敢進教室門,在小區溜達也不敢回家,那時天都黑了,老師給我打電話,我說去上課了,老師說沒來,當時把我嚇壞了。後來發動鄰居幾十人去找,一直找了將近兩個小時才最終在我家車裡找到她。為此,我還專門寫了篇文章進行自我反省:

【為什麼要維護孩子的尊嚴】從週六發生丟娃事件後我一直在反思。我一直是個大大咧咧心不夠細的媽媽,對孩子學習生活的周遭環境觀察不夠細緻,孩子已經有心理創傷了我還不知道那創傷哪兒來的。

1、在家很多時候我說話不講究方式方法,怎麼痛快怎麼說,“懶惰成性”、“你沒救了”等標籤式語言隨口就來了。這些負面的評價性話語對孩子傷害很大,我嘴巴能不能有點把門的?2、我很少誇閨女。難道她沒優點嗎?當然有。我偏心兒子不喜歡閨女嗎?當然也不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還是因為我不習慣表達愛,俺們農村人含蓄慣了。可是我不表達出來,孩子真的會懷疑我不夠愛她。3、我很少抱閨女。擁抱的力量不可思議,我經常在三歲兒子身上用這一招,卻很少去抱閨女,總覺得她大了,再膩歪不好看。可十歲也是孩子啊,她也渴望有被媽媽摟在懷裡的感覺。每當她心情好時就願意抱著被子撒嬌般來跟我擠一張床睡,那時她心中肯定是幸福的。太獨立太堅強的孩子往往是缺愛的。可惜我總不願給孩子太多撒嬌的機會。我的身體太僵硬,我還不太習慣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愛。4、會傷人的學校小環境,當然這是不可控的。孩子不光在家裡生活,影響她的還有校園裡的環境,尤其是來自小夥伴的影響。

閨女如今變得如此消極、退縮、不自信,遲到不到五分鐘就不敢進班裡,走路依著牆角走,生怕別人注意到自己,遇到成年人別說主動上前打招呼了,她逃也似的想溜走。我光批評她沒禮貌,可孩子為什麼變成這樣?小時候落落大方的雪兒去哪兒了?

直到最近陪她上輔導班我才發現,上課不停地咬筆、咬尺子,小動作不斷,課堂上更不會主動踴躍回答問題,即使被老師叫到也是跟蚊子哼哼般小聲,時不時地咬下嘴唇,她一直精神很緊張啊。這些表現跟我期望的樣子一點不像。閨女為什麼不能自然放鬆下來呢?

一方面跟她性格有關,可能天生內向,可小時候沒這麼內向啊,另一方面主要是不自信。閨女說她班裡的某個同學經常說她個子矮,說她胖,昨天一起討論自然滅亡和人類滅絕的關係時又說閨女“我拿什麼拯救你這小腦袋”優越感十足的樣子,閨女能回家學給我們,可見這話又傷害了她自尊心。不管是家庭教育的緣故還是天生的緣故,有的小孩一向說話刻薄,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閨女的內心不夠強大,她很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價。長此以往能不變得越來越自卑嗎?我不想幹涉孩子的社交,但又想保護她免遭傷害,該怎麼辦呢?或許真不該提前一年讓孩子上學,這樣個子就不會是班裡最矮的了,這樣她就不會整天絞盡腦汁地巴結同學,生怕別人不跟她玩,多累呀。那麼在乎友誼的年齡,偏偏被毒舌的朋友整天傷害自尊心,我該怎麼保護你可憐的娃?

為什麼我特別看重要維護一個孩子的尊嚴呢?因為尊嚴能帶給人以自信。認可自己、忠實自己、肯定自己,敢於正視自我,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有尊嚴的人才能從容不迫地應付生活,不卑不亢地面對一切。自我輕視的態度決不能造就一個真正的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一定是在乎面子的,她自尊心很強,維護孩子的尊嚴能激發孩子心中那股神聖的力量。為孩子保駕護航的路上,感謝這些默默支持的人們。


見賢思齊的小肥羊

在心理學中,“心理舒適區”是指個體所習慣的心理模式,是個體感到熟悉的心理狀態,如果個體的行為超出了這些模式就會感到不安、焦慮,甚至恐懼。關於“心理舒適區”,心理學家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以海水為例將人類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形象地分為三個區域:岸邊、淺水區、深水區。而岸邊這個區域,對應的就是個體的“心理舒適區”。 對於一個不會游泳的個體,一定感覺待在“岸邊”的舒適區最安全、最舒適,而每往前一步,個體心裡的恐慌和不安就會增加一分,因此,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大部分的個體都喜歡待在岸邊的“心理舒適區”,並且,從保護個體的角度而言,“心理舒適區”具有平靜個體情緒的正面作用。但是,社會心理學研究也表明,沉溺於“心理舒適區”的個體覺察不到真正的壓力,沒有危機感,沒有開拓進取的精神,長久地沉溺於“心理舒適區”個體會感到迷茫和無助。鑑於以上研究結果,社會心理學研究者指出,個體只有敢於走出“心理舒適區”才能達到自己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從您以上的描述可以看出,孩子因為走不出她自己的“心理舒適區”所以膽子才會很小。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想要拓展或者走出“心理舒適區”,可以採取以下的方法:

首先,個體應培養自己的好奇心。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好奇心是個體探索世界的動力。對生活保持好奇,個體就有了探索的勇氣,而探索本身就是一種嘗試,一種突破和前進。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培養好奇心應當遇到不懂的事情多問個為什麼,同一個問題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對於感興趣的事物去嘗試,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個體就已經在拓展自己的舒適區了。

最後,個體應當學會延遲滿足。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為了達到更大的成功,獲得更廣闊的安定,有些個體願意在不安中逗留更長時間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與收穫。根據上述研究,社會心理學研究者指出,學會對困難的忍耐有助於幫助個體拓展並且走出“心理舒適區”。因此,個體應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讓自己學著延遲滿足,或者在日常生活中鍛鍊自己的延遲滿足能力。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這樣的方法可以有效幫助拓展個體的“心理舒適區”。


希樸羊

請不要輕易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能貼錯的標籤。孩子的性格隨時都在變化,而且孩子是否膽小,跟評價人自己的衡量標準有很大關係。

小江在公眾場合不愛說話,也很少表達自己的意見,所以很多人說他很膽小,內向;但和自己親密的朋友,家人,他卻能說會道,對於事情也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也有很多人認為他膽大,外向。

那小江到底是膽小還是膽大,內向還是外向呢?

性格主要受三大因素影響,一是天生,二是家庭環境,三是社會環境因素。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環境影響。

當孩子從一出生開始,見到的父母家人都是膽小的,什麼事兒都瞻前顧後,不敢嘗試的,但是整天都跟孩子說你要膽子大一點,不能膽小。你是指望孩子自學成才,突破自我,在無人教導和影響下,自己變得大膽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在教育中,行為的力量永遠比語言的力量大,即行大預言!

當孩子想學騎自行車,你跟他說:“不行不行,那太危險了,會摔傷的,特別痛!”孩子肯定特別沮喪的放棄了。

但如果你跟孩子說:“恩恩,好樣的,來,媽媽交你騎。雖然學的過程可能會摔倒,但我相信,寶貝一定可以克服,順利學會的。”孩子肯定興高采烈,自信滿滿地去學騎車了。

平時孩子都不吃辣椒,突然有一天想嘗試下放辣椒的味道,結果你跟他說:“哎呀,不行不行,太辣了,吃了會肚子痛,會很傷胃的!”孩子想想,還是吃清淡的吧。

但如果你跟他說:“我想放了辣椒一定會很刺激,要不一起試試看!”那就會是另外一番場景。

發現差別了嗎?孩子想嘗試新事物,父母制止還是鼓勵,孩子的行為會千差萬別。這就是鼓勵的魅力!

想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改變孩子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