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入門(二四)——近體詩21失對和失粘

第八節:失對和失粘

對和粘(nián)的格律在盛唐以前不特別講究,其中,粘更不講究。直至中唐以後,還偶然有不對不粘的例子,(失對和失粘的失字是後代詩人說出來的,失:不合格。),而盛唐以前詩人認為不對不粘的並不是很嚴重。這其實也證明了格律詩是從古風逐漸演變而來的。(有些詩論家並不稱做失對失粘,只稱為拗對拗粘,有的詩論家也稱失粘的近體詩為折腰體。)

1.出句和對句的第二字,平仄不相對,(即不相反),叫做失對,本來,在原則上,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應該字字相對,(以第二字為準,其他各字可依照各種情形,分別加以判斷,比如拗救,特殊平仄格式等)

格律詩入門(二四)——近體詩21失對和失粘

七言的失對,例子非常少(杜甫雖然有句,但那些詩都是古風式的律詩)由此看來,唐人也是儘可能避免失對的。

2.上一聯對句和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字,平仄不相同,叫做失粘。失粘的例子很多,例如:

五律:

格律詩入門(二四)——近體詩21失對和失粘

首聯對句與頷聯出句失粘。

五絕:

格律詩入門(二四)——近體詩21失對和失粘

七律:

格律詩入門(二四)——近體詩21失對和失粘

首聯與頷聯失粘

格律詩入門(二四)——近體詩21失對和失粘

首聯與頷聯失粘,頷聯與頸聯失粘。

七絕:

格律詩入門(二四)——近體詩21失對和失粘

格律詩入門(二四)——近體詩21失對和失粘

因為王維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裡面有“陽關”一詞,所以,有的詩論家也稱這種絕句的折腰體(失粘)為陽關體。

五律失粘較少,七律和七絕失粘較多,初唐詩人多不顧失粘,盛唐也有這樣的例子,這表明在律詩形成的時候雖已有粘這種傾向,卻還未成為必須遵守的規律,中唐以後,粘的規律漸嚴,但是,失粘不象失對那樣容易覺察到,所以仍有偶然違犯的情況。這說明,律詩粘對規則是逐漸嚴格起來的。直到宋代,咱們還可以偶然見到失粘的例子:

格律詩入門(二四)——近體詩21失對和失粘

頸聯和尾聯失粘。

但是,蘇軾在這首詩裡,似乎是有意求拗,詩中有許多拗字,又有三仄尾和三平尾,又有二四六的拗(劃線處),這是故意造成古風式的律詩,目的是求取一種高古的格調,不可不辨。

自宋以後,科場中不準有失對失粘的詩,於是粘對幾乎成為近體詩的鐵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