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區有通“巾幗完人”碑,90年前立,記載了一位樂善好施的女性

近日,聊城民間文史學者劉洪山到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朱老莊鎮許堂村進行鄉野調查,發現了一通“巾幗完人”碑。這通碑立於民國十六年(即1927年),距今90餘年,由鄉眷文秀才、武秀才等當地名人、士紳集體所立。

度假區有通“巾幗完人”碑,90年前立,記載了一位樂善好施的女性

碑文稱:“許母之嘉言善行不勝枚舉。謹略述梗概,勒諸貞瑉,以為巾幗之完人,勸以志,永垂不朽,云爾。”


碑文記載:墓碑主人“嘉言善行不勝枚舉”

這通石碑立於民國十六年(即1927年),由鄉眷文秀才高鵬翔、武秀才張金榜和朱尚彩、李清溪、吳會成、楊子桓等當地名人、士紳集體所立。

“巾幗完人”碑高約2.7米,碑帽雕刻二龍戲珠,中間嵌“流芳”二字,碑身上寫有四個寬約20釐米的楷書大字“巾幗完人”。顧名思義,完人就是完美無缺的人。

碑的主人有什麼故事,為什麼獲此殊榮?石碑背面的碑文僅有百餘字,但概括了其與人為善、勤儉持家的一生:

許母,薛氏者,許公諱長泰之妻也。自於歸後,孝事翁姑,和順家庭,父母昆弟之中均無閒言。不幸遭家不造,中年喪夫,治內治外責歸一人。乃勤以持家,嚴以教子,親族鄉里之間無不推誠相與。以致家業日盛,子孫滿堂,書曰“作善,必有餘慶”,此言洵不誣也。更可羨者,人生七十田古稀,許母則壽,臻期頤猶康健,如恆不得謂之,非懿德之徴也。許母之嘉言善行不勝枚舉。謹略述梗概,勒諸貞瑉,以為巾幗之完人,勸以志,永垂不朽,云爾。

碑文大意是:碑主人薛氏,是許堂村許長泰之妻,她婚後“孝事翁姑,和順家庭”,不幸“中年喪夫”,後“勤以持家,嚴以教子……以致家業日盛,子孫滿堂”。這位老太行善得善報,到了古稀之年,仍然健健康康,直到96歲高齡,無病而終。

據悉,這通石碑原在許家林邊的大路旁,供往來行人觀瞻。但“文革”時被人推倒,一度當了水坑入水口的鋪石。後來,水坑被廢后,“巾幗完人”碑又得以移至原地。這通碑從立至今已有90餘年的歷史。


後人講述:她年年救濟過不去年的窮鄉親

正如碑文所述,許母(注:以下均以碑文尊稱其為許母)“嘉言善行不勝枚舉”。那麼,她究竟有哪些嘉言善行呢?她的曾孫許彥德,是一名退休教師,如今年過八旬。他年少時便時常聽村人講述曾祖母的事蹟,至今記憶猶新。

如,有一年已到臘月二十八,村民李炳樸還在忙著推糞賣錢營生。許母見了便問:怎麼還不準備過年?李道出實情,家中連一點兒白麵都沒有,無法過年。

許母聽後立即決定,要讓貧苦的鄉親過上年。她詢問家人,村上還有幾家像李炳樸那樣過不去年的人家。家人細數後告訴她:總計四家。許母於是立即叫家人給每戶送去三鬥麥子,讓他們過個年。

樸實的李炳樸上門道謝,並許諾等收了新麥子就還。許母說,這是贈送的,不用還了。李炳樸眼含熱淚,連聲致謝。

從此,許母年年救濟過不去年的窮鄉親。

無獨有偶。許母救濟窮鄉親的事蹟還有很多。

據說,當時村裡有一名光棍叫老敦,一生未娶妻,無兒無女,又沒近親,貧困一生。他為人憨厚,誰家有忙不過來的活,一喊他就到。後來,他死了,沒錢買棺材。於是,同村人商量用席捲屍體將他埋葬。

這時,村裡有個做棺材鋪的到許母家中來。因他做棺材需到外地買大樹,樹很重,人力沒法拖運。幾年來,他每次都到許家借車借牲口拉運。他覺得常年用許家的牲口和車輛得付使用費,於是送錢來。

許母想,他若是用於生活,絕不能要錢;但他是做生意盈利,收點錢也合情合理。於是,許母便對棺材鋪主人說,牲口、車輛使用費就不要了,用這筆錢買口棺材,送到老敦家去吧,他勞苦一生,總不能黃土蓋身吧。


深明大義:熱心公益,奠基鄉村道德底蘊

碑文稱,許母“孝事翁姑,和順家庭”,把家庭操持得和和睦睦;同時,她“治內治外責歸一人”,“親族鄉里之間無不推誠相與”,力推鄰里和諧,看重鄉情,深受尊重。

據介紹,她還深明大義,熱心公益。

當時,該村有一座奶奶廟,規模很大,每年農曆二月初九,由附近有名望的士紳為會首,操持廟會,並僱聘劇團唱對戲助興,場面熱鬧。

據說,每年廟會時,百里以內的許多生意人都前來搭棚擺攤做買賣。而四周數十里內的百姓也雲集這裡,圖個玩樂,也趁機買賣生活、生產用品。有一年,廟會期間一連下了四天雨,趕會的群眾不來了,生意人便不能賣錢了。本來,廟會是向客商收費來舉辦的,但商人不賣錢怎麼收費呢?於是,會首們商議,由他們自己湊錢支付。

後來,這事便傳到許母那裡。她知道會首們有的雖在當地有名望,但經濟上並不富裕。她認為,他們為大家辦廟會,是一項公益事業,本身已經很操心了,若再搭錢,實在說不過去。

於是,許母及時派人送去一百大洋給會首,並告知不夠再來取。會首們對許母突然而來的義舉感激不己,一起登門拜謝。許母說,眾鄉親不必客氣,今後再遇這種情況,她還會相助,決不能讓鄉親們操心了再搭錢。

這些事例是許母高風亮節、懿言善行的具體體現。在她的感召下,該村歷來有深厚的道德底蘊,村人堅守高尚的道德情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