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真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雖然不算明君英主,但也是庸而不昏

劉禪真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雖然不算明君英主,但也是庸而不昏

孫盛的評價:

禪雖庸主,實無桀、紂之酷。

陳壽的評價: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註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劉禪在襁褓之中跟著劉備顛沛流離,多次遇險,但從劉備坐穩荊州之後,他的生活就比較安定了,算是生於艱難之際,長於富貴。

劉備去世時,後主只有17歲,而且劉備事先對他並沒有來得及著意進行培養,比如讓他隨軍征伐,或者讓他擔任具體職務,培養軍事和政治能力,就去世了,劉禪是在倉促之際接手蜀漢政權的,事先並沒有什麼準備。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秉政,用劉禪後來的話說,就是“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他不用管什麼事,內外事務都交給諸葛亮處理,他也省心。

反正以他當時的年齡和政治能力,如果諸葛亮要篡位,他也攔不住,如果諸葛亮忠誠,不篡位,他只要幹好他禮儀性的角色就行,其他時間可以幹自己愛乾的事。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後主已經27歲了,但他按照諸葛亮生前的囑託,繼續讓蔣琬、費禕相繼秉政,他自己繼續當他的無愁天子,還是不用管事。

一直到蔣琬、費禕相繼去世,後主才開始自己處理軍政事務。這時候他已經40歲了。這時候已經是公元247年,兩年之後,也就是公元249年,就要高平陵之變了,曹魏的江山就變成司馬懿家實際控制了。

劉禪真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雖然不算明君英主,但也是庸而不昏

幾年後的公元252年,孫權去世,孫吳的大權也開始旁落,從諸葛恪到孫綝、孫峻,皇帝都只是個擺設,一直到孫皓登基,才重新實現皇帝集權。

但劉禪卻沒有,恰恰是從費禕去世之後,他開始自己處理政務,用閻宇、陳袛、黃皓等人牽制姜維,避免君權旁落,又開始重點提拔和培養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以備將來大用。

從劉備去世的公元223年到蜀漢滅亡的公元263年,這期間總共經歷了四十年,蜀漢始終只有一個皇帝,就是劉禪。從諸葛亮到蔣琬、費禕、姜維,他都是皇帝。

而且,從諸葛亮到姜維,在劉禪當皇帝的四十年裡,蜀漢始終保持著戰略進攻態勢,不斷主動出擊,騷擾和打擊曹魏,蜀漢內部卻國泰民安,沒有出現比較大的動盪和叛亂。無論是諸葛亮、蔣琬和費禕當政,還是劉禪自己親政,都是這個局面。

客觀的說,劉禪肯定不算明君英主,但就像孫盛陳壽說的那樣,也不昏庸,更沒有什麼明顯的苛政,甚至連大赦都很少。可以說,基本上延續了諸葛亮為蜀漢確定的蜀漢內部治理局面。從諸葛亮去世的公元234年到蜀漢滅亡的公元263年,總共三十年,能夠始終不變,按照既定方針辦,能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現在的話說,劉禪親政後的基本路線就是一條,不折騰。有值得信任的能幹的人,就放手讓他們去幹,沒有這樣的人了,必須要自己上陣了,也還是蕭規曹隨,自己不隨意搞創新,搞改革,就這麼繼續維持現狀。

劉禪真是扶不起來的阿斗?雖然不算明君英主,但也是庸而不昏

從這個角度說,劉禪雖然不算明君英主,在三國這樣的大爭之世,確實不太合適,最後也做了亡國之君,面子上不好看。但從守成的角度說,不說什麼守成令主,起碼也沒有明顯的問題,還是把蜀漢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維持了四十年。

要知道,歷史上當皇帝超過四十年的人,不要說在三國已經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是放眼秦始皇以來的中國歷史,也沒有多少。尤其是在外部環境險惡,始終和敵國處於戰爭狀態而未能達成和平局面的情況下,劉禪能夠當四十年的太平皇帝,已經很難得了。

相比之下,曹操去世之後,曹丕篡位,曹叡繼位,都算是有為之主,但曹丕生前除了篡位之外,其它方面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功績。而且,曹丕還搞出來了加強士族權利的九品官人法,助長了士族門閥政治。曹叡號稱有曹操之風,但整個他在位時期,主要的功績也就是抵抗諸葛亮的持續北伐,諸葛亮一死,馬上就大興土木,建造宮苑,花天酒地去了。

這曹丕、曹叡相比,雖然劉禪最後做了亡國之君,而且在後期確實也沉湎酒色,縱容黃皓干政,但他的這些失德之事並沒有影響蜀漢政權的根基。至於最後決定投降,確實也算是個昏招,本來還可以抵抗和挽救一下,他卻放棄了抵抗和挽救,但從他自己的角度看,反正早晚都是滅亡,還不如不折騰,順天應人算了。

總之,劉禪確實是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確實是庸主,又貪圖享樂,但並不昏,也不苛虐,沒有殘害百姓,當了四十年太平皇帝。放在秦始皇以來的皇帝裡,也算是中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