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結束三百年大分裂,卻被唐太宗瞧不上

他結束三百年大分裂,卻被唐太宗瞧不上

今天來說說“好領導”這個話題。

雖然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都只是個搬磚的,跟“領導”這個詞不沾邊,但是如果指揮搬磚的人頭腦清楚、思路清晰,至少磚搬得可以更輕鬆、更有效率一點,不是嗎?

先說個故事。

有一天,素有鴻“浩”之志、發誓要當一名好領導的唐太宗,問起大臣房玄齡和蕭瑀:“你們說說,隋文帝是個什麼樣的領導?”

隋文帝是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期間一統天下,結束了西晉以來持續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局面,為政不僅認真負責,更節約到摳門的程度,政績斐然。這樣的人,大家當然都覺得他是個好領導。

果然,房玄齡和蕭瑀回答說,隋文帝克己復禮,心思都在治國理政上,上朝開辦公會議,能從早上開到下午兩三點,連工作餐都是讓值班警衛送到會場吃,雖然品性稱不上寬仁聖明,但確實是個勵精圖治的領導啊。

沒想到唐太宗不同意這兩人的看法。

唐太宗的分析,可以說是很到位了。

很多人都遇到過隋文帝這種風格的領導:明明是大boss,卻總對一些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特別上心。

說起來都是張總王總趙總李總,手下管著幾百上千號人,出差補助一天百把塊錢要找他審批,看項目計劃書會問“你覺得正文的三號字體是不是改成小二號比較好”,工作每推進一步都要詢問最新進展,辦公室門口永遠是排隊等著簽字的員工……

你說他日理萬機吧,很多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你說他鞠躬盡瘁吧,大半是無意義的自我折騰。關鍵是,下屬也被這種低效和龜毛折騰得筋疲力盡。

這種領導長期焦慮,總是質疑。這個時候,還真像林校長說的那樣:焦慮和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

為什麼會這樣?無非是唐太宗所說的,對下屬不放心。

因為怕下屬揮霍、搞利益輸送,所以不放心;因為怕下屬能力不夠,沒有自己能幹,所以不放心;因為在所有細節上都吹毛求疵、追求完美,所以不放心。

諸葛亮是事必躬親、鞠躬盡瘁的典範,同時也是對下屬不放心的典型。臨終前率大軍在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壘時,連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審批,司馬懿聽說後,當即判斷他很快會累死。

其實,何止是二十軍棍的處罰要親自把關,身為丞相,諸葛亮竟然親自校對公文,他的主簿(相當於今天的秘書長)實在看不下去了,跟他說:“一個宰相親自校對公文,為這種事流汗終日,你不累嗎?”

亮嘗自校簿書,主簿楊顒直入,諫曰:“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故丙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穀之數,雲自有主者,彼誠達於位分之體也。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終日,不亦勞乎!”亮謝之。——《資治通鑑·魏紀二》

對標先進找差距。諸葛亮的秘書長楊顒舉了漢代的兩位名相為例,來說明諸葛亮工作方式的荒唐。

一個是陳平。就是漢初與張良齊名的那位智計百出的陳平。

漢文帝時期,陳平和周勃分別擔任左右丞相。有一天,文帝問周勃全國一年判多少案子,錢糧收支是多少。周勃是個老實人,答不上來,慚愧得汗流浹背。又問陳平,陳平跟文帝說,這些事你問相關部門去,案件數量問政法委,錢糧收支問財稅部門嘛。

文帝於是問陳平,那要你幹什麼呀?陳平面無慚色,表示我是宰相,是管大事的,我的責任就是督導各部門各司其職。

文帝當即表示,你說得好有道理。。。。

還有一個是邴吉。邴吉是漢宣帝時的丞相。

一次出行,路遇毆鬥死傷者,邴吉不聞不問,繼續前進。又遇到一個趕牛的,牛喘氣吐舌。邴吉停車讓手下人去問牛走了幾里。

下屬不理解,表示死了人不問,牛喘氣這麼關心,你有沒有搞錯啊?邴吉解釋,路上死傷的自然會有地方官管,犯不著我宰相操心;現在春天還不熱,牛沒走幾里路就大喘氣,恐怕天時不正,會影響年成,那才是我宰相要操心的大事。

下屬當即表示,相爺你說得好有道理。。。

所以你看,事必躬親,不一定是好領導嘛。該放手就放手,自己不累,大家也幹得愉快。何必非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