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自身武艺不行却战功赫赫的将军,有哪些?

qzuser

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中,尤其是根据演义小说所改编的文艺作品里,打仗的时候,将军们往往跃马扬鞭率军冲杀,冲入敌阵之后,手中兵器上下翻飞,敌军是挨着死、碰着亡。

不过,在真实的古代战场上,将军的作用并不是体现在个人的武力值上,而是对于军队的指挥。古代没有电话、电报,更没有无线电通讯。一场战斗,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厮杀,非常容易混乱。这时候,如何指挥全军、如何统筹全局、何时进攻、何时撤退,才是将军需要关心的。因此,将军们原本就不需要自己上去砍人。

当然,在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文武双全,既能上阵搏斗,也能指挥军队的将军,如关羽、张飞、岳飞、辛弃疾等等,不胜枚举。但是,也的确存在个人武艺平平,但战绩又非常突出的人。以下就选取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的一位进行介绍。

杜预

说起杜预,可能不少人还觉得挺陌生。此人是三国西晋时人,后世对他的评价是军事家、政治家、学者,从这儿您大概就猜到了,这人最起码是有学问的。

没错,杜预很有学问。

相信一提到关羽,不少人都会想到关二爷夜读《春秋》的形象。

《三国志·关羽传》裴注引《江表传》记载:“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因此,有学者指出,在当时关羽所读的应该不是《春秋》,而是《春秋左传》

既能斩颜良,又能读《左传》,关二爷厉害吧?

别急,关羽是读《左传》,而杜预呢,人家直接给《左传》做注解。

《晋书·杜预传》记载:

既立功之后,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参考众家谱第,谓之《释例》……时王济解相马,又甚爱之,而和峤颇聚敛,预常称“济有马癖,峤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预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就是说啊,杜预功成身退以后,精心研究《左传》,自己写了书。重要的是,他对《左传》做的注解被收入《十三经注疏》,并且流传至今,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当时其他人有的爱马、有的爱钱,但杜预只爱《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所以要论学问,那自然是比关二爷又高了很多。

还是继续说杜预的战功吧。

杜预的父亲跟司马懿不和,郁郁而亡,杜预也受到牵连,很长时间里不能受到提拔。一直到钟会讨伐蜀国的时候,杜预才担任镇西长史的职位。不过大家都知道,灭蜀之后,钟会迅速膨胀,意图割据造反,很快就被平息。钟会造反时,杀了不少手下不听话的人,而那些听话的,在钟会失败的时候又被镇压。只有杜预,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幸免于难。

之后,杜预的才能逐渐展现出来,不断被重用,不过在这一阶段,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战略谋划、发展生产之上,很少直接参加战争。当时人称他为“杜武库”,并非特指他的军事才能,而是说他肚子里主意多,就像大仓库一样。

杜预真正的机会来自于西晋灭吴。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以后,一直想要灭吴,但是朝中大臣们意见不一。只有杜预、羊祜、张华支持灭吴的主张。羊祜曾经担任晋军主帅,坐镇襄阳,为伐吴做了很多的物质准备,大有一举成功之感。可惜,羊祜也是如同诸葛亮一样身体不佳,没等到灭吴战争打响就去世。羊祜病重时,特地举荐杜预来接替自己的职位,可见杜预多么受重视。

杜预到达襄阳之后,利用计策,使吴国临阵换将,削弱了防守力量。与此同时,他不断给司马炎上书,陈述各种战略规划,坚定司马炎的决心。

终于,西晋兵发六路,一举灭吴!前后只用了四个月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其中,杜预率军从襄阳南下,进攻重镇江陵。攻克江陵之后,又一路南下,达到了交、广。《晋书》记载:

凡所斩及生获吴都督、监军十四,牙门、郡守百二十余人。又因兵威,徙将士屯戍之家以实江北,南郡故地各树之长吏,荆土肃然,吴人赴者如归矣。

在讨伐之时,还能够安定百姓,功莫大焉。

不过呢,杜预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不是武将,史书记载:预既还镇,累陈家世吏职,武非其功,请退。不许。

就是说,杜预跟皇帝讲,你看我们杜家,祖祖辈辈当官都不是武职,所以军事不是我擅长的,您还是让我退休吧!皇帝不许。

皇帝不傻啊,你这么能打,还说自己不适合,蒙我呢?!


最后,应该讲讲这位杜将军的武艺。

(魏晋时期戎装复原图)

《杜预传》对此的记载很简单:

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

就是说,杜预这人,骑不了马,射箭的时候,连铠甲都射不透。。。

啧啧,居然不如一个小兵。


考古军中马前卒

1、白袍将军陈庆之

乱世出英雄,尤其是像魏晋南北朝这样的大乱世,而战神陈庆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一生未尝败绩,每次都是与兵力数倍或数十倍于己方的敌军对阵周旋并能出奇制胜,曾创下了以三千人对阵一万人镇守虎牢关并以三天攻破的军事奇迹。

“白袍战神”陈庆之的战绩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创造了南北朝少有的不败神话。然而,他却出身寒门庶族,仅凭借下棋的爱好而得到了梁武帝萧衍的恩宠,并在18岁的时候被任命为主书,于是他开始不断结交有志之士,冷静地观察时局政事,终于在他41岁的时候,梁武帝给了他显露军事天赋的机会。

公元525年,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投降南梁,梁武帝任命陈庆之为威武将军并带兵前去接应元法僧。然而,北魏并不甘心徐州落入南梁之手,立即调集元延明、元彧率领两万人马前来截阻,而此时这个从未指挥过大型战役的将军却以硬碰硬的方法与两万大军对阵,甚至以摧枯拉朽的方式攻破了敌人防线,显示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与此同时,陈庆之在涡阳大捷中挺身而出,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打破了战场僵局,也标志着他已经具备了独立指挥大规模军团进行大型战役的能力,甚至还让他闻名大江南北,就连梁武帝也亲自表彰:“本非将种,又非豪家,觖望风云,以至于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终。开朱门而待宾,扬声名于竹帛,岂非大丈夫哉!”

2、令古代日本恐惧的将军刘仁轨

大唐将领刘仁轨出身隋末平民之家,虽生在动荡年代但恭谨好学、博涉文史,虽为一介书生但主要成就却在军事方面。龙朔元年,唐军留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以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不久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在百济起兵之时,刘仁轨率军赴救,于熊津江大败百济。然而,唐军因战事外利,又值大雪,遂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龙朔三年,日本毛野稚子等率二万余人攻新罗,八月刘仁轨水军率行至白江口并致使百济王扶平逃奔高句丽、王子忠胜等人投降以及日本势力退出朝鲜半岛。

刘仁轨身为文官,却在古稀之年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非常难能可贵。白江口海战的胜利,也使刘仁轨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为数不多海军名将。在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中,唐朝统治者对东征将领可谓精加选择,充分发挥了这些军事将领的指挥和作战才能。此外,相较于薛仁贵、庞同善、高侃、李绩等将帅,刘仁轨似乎要高出一畴,不但智勇双全,而且有较高的政治才能,虽然孤立百济,却能使当地百姓“大悦”,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为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刘仁轨指挥的白江口之战让日本大败,此后日本一直数百年间不断派使臣向唐朝拜师学艺,逐渐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几乎成了唐朝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间日本未敢再对中国叫板。

3、书生将军虞允文

虞允文是个天才式的人物,虽进士出身,却以文入武,成为了统领士兵获取战役胜利的刚勇武将,很是令人钦佩。当时,金国大将完颜亮率兵南侵,希望横渡长江并一举吞食南宋,此时位于采石矶的宋军因主帅未到而军心不稳,时任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的虞允文当即决定亲自督师,并鼓励前线士兵:“若金军成功渡江,你们又能逃往哪里?现在我军控制着大江,若凭藉长江天险,为何不能于死里求生?何况朝廷养兵三十年,为什么诸位不能与敌血战以报效国家?”

就这样,在他一番晓以大义的鼓励之下,宋军将士团结在一起,成功的将金军阻击在了长江以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采石矶大捷”。因此,虞允文在此战役中立下大功,在南宋朝野上下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虞允文以文入武,不忘国耻,积极备战,然而可惜的是他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思考着北伐之事,最终却未能成行。在四川处理军政事务,计划被罚之时,因为长期的劳累,虞允文积劳成疾,病倒在床,最终与淳熙元年病卒,享年64岁,后被追赠太傅,上谥号忠肃。

4、“学者军阀”吴佩孚

从清末到民国初年的那些军阀,读书人出身的吴佩孚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书生将军”,还曾登上了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并被美国史学家称为“学者军阀”。

吴佩孚本是秀才出身,后投效北洋政府,成为了直系军阀曹锟的第一战将与智囊,他善于用兵、富于韬略,军事才能在当世中国武将中首屈一指,曾一战安湘、再战败皖、三战定鄂、四战克奉,有“常胜将军”之名。

与当时的那些军阀相比,吴佩孚注重修身,廉洁自守,为人忠直,至性至情,称得上是北洋集团中乃至民国政坛军界中的佼佼者,尤其在华北沦陷之后愈显得晚节弥坚,甚至最终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而不可侵犯的气节。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失败后倔强到底,不出洋,不走租界,灌园怡性,真个解甲归田。”这是他自撰的一副对联,将他的一生事迹总结了出来。因此,在他去世后,北平的日本占领军和汉奸政权重重祭奠了这位不肯屈就的大人物,就连日军侵华最高司令官也参加了公祭仪式,而华北沦陷区的各省市三日之内均下半旗志哀,甚至国民政府与最高国防委员会还分别决议,追赠吴佩孚为一级上将,更在重庆的报纸上称赞他为“中国军人的典范”。


辛西亚聊八卦


肖虎tiger

有很多,在古代不见得武艺不行就不能当好将军。一个将军拥有的是统帅能力、战场运筹能力,而不是自己只会去冲锋陷阵的莽夫。

战国时期的孙膑,著作了《孙膑兵法》,被唐德宗封为古代64名将之一。孙膑和庞涓拜的是鬼谷子为师,主要学习的是兵法。先不说孙膑会不会武功,孙膑真正成名是在双腿被庞涓挖去膝盖骨之后。连走路都不能走了,照样可统领齐军,摆兵布阵,威名赫赫。

南梁名将陈庆之,只是梁武帝身边的一个随从。从小体弱多病,手无缚鸡之力。但就是这么个人物能率领7000多人,大破十万魏军,从南到北连夺32个城池。当时有个歌谣称“王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可见其英勇。

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臣范仲淹,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臣。当西北李元昊大破宋军形式危机时,范仲淹前去解决西北边事,立下了不朽功勋。被称为“胸中自有万甲兵”,令李元昊不敢轻易来犯。

能领兵者,为将才。能领将者,谓之帅才。打仗不是靠的蛮力,而是头脑。兵行诡道,方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