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部门限制老师课外补课,家长为何要为老师“撑腰”?

主管部门限制老师课外补课,家长为何要为老师“撑腰”?

邵旭峰

来自新华网的消息:

江苏一家公办学校的家长们要求老师给孩子补课,既不能让老师白干活,又不能给老师惹麻烦,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由家长委员会找场地、看场地,并组织收费,然后将补课费“捐赠”给老师个人。此事被举报后,老师和学校面临处罚。家长们情绪激动地表示:“你们敢动老师,我们就去上访!”对此,当地相关主管部门束手无策,只得将此事上报,随后处理意见搁置。

主管部门限制老师课外补课,家长为何要为老师“撑腰”?

对此笔者的看法是:

如果不改变应试教育,只要大学还完全按照考试成绩录取学生,那家长给学生课外补课就禁止不了,因为家长的心理是:我不补别人在补,我们班不补别的班在补,我们学校不补别的学校在补,我们市不补别的市在补,我们省不补别的省在补···我不补,最后吃亏的还是我的孩子。

主管部门限制老师课外补课,家长为何要为老师“撑腰”?

你明里不让补,只能暗地里补。表面不补,暗地里更加疯狂。

总之,你让补要补,你不让补想办法创造条件让补。

导向决定一切。如何上大学决定中小学教育,就业更决定大学教育。

我一直认为: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根本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在于市场和社会导向。

主管部门限制老师课外补课,家长为何要为老师“撑腰”?

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国企和极少数民企独大、利益集团固化之外的人很难与之竞争。各行各业没有真正发展起来,就业主要渠道还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就业的主流认识也在于此,能力不如关系和钱和会来事重要,那大学就永远迷茫,应付差事,反正也没个衡量机制更没有淘汰机制,只要不出事一切都好说、日子永远可以混下去。学生更不知道学啥,要么啥都学要么啥都不学,大学几年,“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自己到底适合干啥到底该学啥到底该怎么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还不清楚。

如果就业导向的问题解决了,各行各业都健康发展,一方面确实有足够岗位一方面要求很明确,按照能力给予岗位、按照贡献给予报酬,那大学不用说都自己改变了,其实大学最好也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大学明确了,中小学教育还不会明确吗?还会继续应试吗?就业导向明确了大学本身也优胜劣汰,大学还会继续闭门造车搞教育吗?

话说回来,大学不明确,还是以应试录取,那怎么要求中小学不搞应试教育都没用,反而越要求越乱···导向不明罔顾基础的改革,只是瞎折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