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生死朗讀》中的這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最近因為讀劉瑜的《送你一顆子彈》,又重溫了一遍《生死朗讀》。對第一遍的劇情已經印象寥寥,只記得影片中男女主人公愛情的影子。再次看一遍時,有很多問題激起了我的思考,有些問題我找到了答案,或許答案不是對的,有些問題我沒有找到答案,或許沒有答案。我想我會繼續帶著這些思考,也許在某個瞬間我會找到答案,會重新審視答案,或許能和誰一起探討這些問題。


電影《生死朗讀》中的這幾個問題值得深思

問題一:漢娜·施密芝為什麼不辭而別?

一個是15歲的花樣少年,一個是36歲的德國納粹,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因為一場意外的相遇產生了交集,並彼此溫暖著對方。在某個早晨漢娜·施密芝突然不辭而別,留下獨自傷懷的艾希曼。漢娜為什麼離開?又去了哪裡?也許漢娜只是找了個安靜的地方過著一個人安靜的日子。在和艾希曼短暫的歡愉之後,她意識到她和他之間的愛情是無果的,是畸形的,不可能長久,他遲早會擁有屬於他那個年紀該有的戀情,所以選擇了離開;抑或是她擔心長久相處下去,自己不識字這個事實遲早會被揭穿,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她選擇離開,也許在我們看來這構不成一個離開的理由,但是從後來漢娜在法庭上的表現看來,卻也不是那麼講不通。那麼從這些來看,漢娜是真心深愛過艾希曼的,一個不想在戀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點、為對方著想而選擇離開的人,相信是真心愛過的吧。

問題二:自尊是否比自由更重要?

面對法庭的審判時,漢娜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寧願撒謊承擔下本不屬於自己的重責,也不願意承認自己不識字的事實,為此被判終身監禁而失去自由。不識字這個事情為何如此令漢娜感到羞恥?自尊比自由真的更重要?

問題三:艾希曼為什麼不講出漢娜不識字這個事實,幫她澄清事實?

可能是不願意承認和漢娜這場畸形的忘年戀,不願意面對漢娜的離開對他的傷害,又或許是不願意原諒漢娜作為一個德國納粹的所做作為。

問題四:當漢娜被判終身監禁時,在一旁聽審的艾希曼留下的眼淚中有多少是對漢娜的同情,有多少是對自己不願說出事實幫助漢娜的自責?

問題五:漢娜被監禁期間,艾希曼給她寄錄音磁帶是為了鼓勵漢娜還是自我救贖的一種方式?為什麼收到漢娜的回信卻始終不願意給她回一封信?

問題六:漢娜刑滿被釋時,在餐廳,艾希曼問漢娜她是否有花很多時間去回想過去,當她聽到漢娜的回答是她怎麼感受怎麼想不重要,畢竟人死不能復生,艾希曼很失望,他覺得這些年在監獄的生活並沒有讓漢娜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反思和懺悔。究竟一個人對自己過去所做的事情進行回想有什麼意義,一定要讓自己背上心靈的枷鎖才是對死難者最好的祭奠?或者漢娜並不覺得自己有罪,而是外界覺得她有罪她才覺得自己有罪吧,而如果她不認為自己有罪,卻將自己畢生的積蓄留給火災中倖存的小女孩,這是否可以說是善良?

問題七:獄中的漢娜收到艾希曼寄給她的磁帶,重新燃起了希望,通過磁帶和書的逐字對比學會了識字和寫字,這是出於自己內心的渴求還是帶著對艾希曼的某種期待,如果她有期待,又是怎樣的期待,她希望得到艾希曼怎樣的回應,是和艾希曼在一起?如果當初她選擇離開是因為兩人之間巨大的差距,那麼此時的他們不是差距更大了嗎,她會對邁克爾抱如此大的期望嗎,還是隻是想坐下來聊聊心。或者她老了,白髮蒼蒼,希望有一絲溫情能支撐她活下去,不管這絲希望是否實際,她都把這絲希望當成是救命稻草,而救命稻草本來就不一定是能救人的啊。

問題八:漢娜工作認真,因為工作出色被提拔:她善良,看到患猩紅熱的艾希曼照顧他,並將他送回家;她求知好學,為自己不識字而感到羞恥,甚至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做看守時都讓別人為她朗讀;她誠實,當所有被審判的納粹都矢口否認自己未曾參與看守時,她供認不諱。就是這樣一個人,被德國納粹利用,覺得自己只是在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受到法官審判,這中間的對錯有幾分,或許正像那位法學院的教授說的,法律不管對錯,只管合不合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