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用戶付費率的法寶:心理賬戶

無論怎麼促銷,用戶都不付費,原來問題是心理賬戶。

那麼,心理賬戶是什麼?

“心理賬戶”,意思是說:

人們會把錢分門別類的存在內心不同的賬戶裡。有的是儲蓄的,有的是滿足虛榮心的,有的是維繫關係的,等等。而且有意思的是,不同的賬戶對價格的感知也不一樣。

所以,無論產品賣的貴,還是打折促銷,用戶都不買單,那麼很有可能是產品的心理賬戶設置有問題。

一個例子:

原來賣8塊一罐的啤酒,你今天去買,要賣10塊。你內心是什麼感覺?還會買嗎?

但是同樣的啤酒,在酒吧你和朋友一起聚會,一罐20塊,你內心是什麼感覺?會買嗎?

概念及應用:

那麼實際中,心理賬戶對營銷有什麼幫助?對於營銷來講心理賬戶就是把握2個方向:

  • 正向激勵:讓用戶的某個心理賬戶覺得這筆消費很划算,那麼用戶就會為此買單;
  • 反向激勵:讓用戶的某個心理賬戶覺得某種行為會讓自己的賬戶產生損失,那麼這樣就可以有效管理用戶的行為。

心理賬戶有哪些案例值得借鑑?

案例1:便利店的會員卡

介紹:

全家便利店的會員卡,可謂是“套路”滿滿。

先來看一下:

  • 全家集享卡免費,消費1元可以積1積分;全家尊享卡,需要交100年費,消費1元可以積2積分。
  • 免費會員卡買指定的某幾款麵包,可以一次積200積分,而尊享卡200分上還會加送100積分。
  • 並且在機打小票上,會顯示積分多少,額外贈送積分多少。
  • 全家的積分是可以當錢來用的。
提升用戶付費率的法寶:心理賬戶

分析:

這個其實屬於上文所提到的一個正向激勵。我們重點來看一下需要交100元年費的尊享卡:

(1)理性分析:

100元的尊享卡,因為可以積累的積分是免費卡的2倍,那麼當積分充當錢來用時,就意味著享受了比免費卡高1倍的折扣。

那這100元,其實是可以作為成本攤進折扣中的。然而如果用戶這麼想,尊享卡就賣不出去了。

(2)基於心理賬戶的分析:

我天天在全家吃工作餐,這100元完全就是工作餐投入。所以很值,花了100元,有2倍積分,這很划算。所以這個工作餐的心理賬戶,讓用戶老老實實為這100元買單。

還沒完,100元都花了,你好意思一個月只去一次全家嗎?那豈不是損失很大。這100元同時有效提升了用戶粘性,如果用戶不經常去全家消費,就會有一種損失感,這又利用了心理賬戶的反面激勵。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亞馬遜388元/年的Prime會員,和全家尊享卡是同樣的玩法。

案例2:支付寶心願儲蓄

介紹:

支付寶的餘額寶中,有一個功能叫心願儲蓄。功能是這樣的,自己設定一個心願,例如一次旅行,然後輸入目標心願金額。

設置你是每週存,還是每月存,需要存多少期來完成夢想,錢會在每個週期固定時間從銀行卡轉入餘額寶。

提升用戶付費率的法寶:心理賬戶

分析:

以餘額寶的金融產品為例,商家並不希望用戶存在平臺的錢流動性太強。就是說,希望你不要剛存一點錢,就提現取走了。那麼如何讓用戶存入餘額寶的錢,流動性降低呢?

基於心理賬戶的分析:

心理賬戶,用戶定義自己的心願,其實就是支付寶給用戶的一個功能,讓用戶自己來定義自己的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是年底去旅行,那麼這個賬戶中的錢,用戶輕易是不會動的。因為動了這筆錢,用戶的心理會有損失感。也就是上文所說的反向激勵,這樣餘額寶就可以有效管理用戶行為,從而降低存款的流動性。

其他案例:

心理賬戶充斥在各行各業的營銷中:

  • “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嗯,腦白金賣的貴,不是用來自己吃的,是用來過年送禮的,所以,屬於情感維繫心理賬戶,這麼一想好像還挺划算。
  • “愛Ta,就帶Ta吃哈根達斯”,哈根達斯賣的貴,不是讓你一個人天熱當雪糕吃的,是帶你愛的人吃的。屬於情感維繫心理賬戶,這麼一想好像也不貴。
  • 為何城中村拆遷造就了無數土豪,而土豪們拿到錢都比較喜歡揮霍?因為這是意外得到的錢,並沒放在土豪的儲蓄心理賬戶中。

心理賬戶被應用到營銷中,具體的方法是什麼?

基於上面的概念和案例,我想把心理賬戶提煉成一個方法模板,即拿來就用。

方法可以拆解為3個步驟:

提升用戶付費率的法寶:心理賬戶

  • 定義用戶心理賬戶:常見的心理賬戶有:儲蓄賬戶、零錢賬戶、情感維繫賬戶、公益賬戶、虛榮心賬戶。當然不僅限這些心理賬戶,定義用戶心理賬戶,意味著,要讓用戶知道,來你這裡消費的理由是什麼。例如,你如果告訴用戶,來我這裡消費的理由是口渴要喝水,那麼你賣10塊錢一瓶的水,就會很少有人買單。
  • 正向激勵完成用戶付費:正向激勵的目的是在已經定義的心理賬戶下,讓用戶覺得這筆消費很划算。再次強調,是感覺很划算,這和真的很划算還是有點不一樣的。此處請自行腦補。
  • 反向激勵完成提升用戶粘性:反向激勵的目的是在用戶已經完成消費的情況下,提升用戶粘性,從而提升用戶復購率。一般的做法是刺激用戶損失感。

對於產品的思考

如果說產品是果,那麼需求就是因。但是如果需求變為了果,因又是什麼?當我們不斷的去審視,因果時,你會發現,這種思考將產品經理的思維帶入到一個更深的維度中。

對於因果的思考:

回到心理賬戶這個概念來講:支付寶也好,全家便利店也好,都是最終產品層面的果,我們來做一下深度思考,以支付寶心願儲蓄為例:

當果是:支付寶餘額寶推出了心願儲蓄功能;那麼因是:需要降低餘額寶儲蓄的資金流動性。當降低資金流動性變為果時,那因又會是:因為用戶存在心理賬戶。

這個推理有點繞口,但我認為做產品是從果到因的過程,而自然世界則是因到果的過程。

例如,因為,今天下雪,結果,我今天不開車上班;因為,不開車上班,結果,我上班遲到了。

迴歸到產品,則是從果向因的推導過程,因為你有一個想要的結果,那麼你就要找到可以導致這個結果的核心原因。

所以,當我需要降低資金流動性時,我就很清楚,我應該基礎那個因,即心理賬戶來規劃我的產品。

總結

今天分享了“心理賬戶”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對於產品的付費率和用戶粘性有起到一定作用。而這個心理賬戶的玩法可以總結為3步:定義心理賬戶;正向激勵;反向激勵。

心理賬戶:

  • 對運營的幫助是:可以對活動的策劃起到一定作用;
  • 對產品的幫助是:讓我們產品功能迭代可以把握住因果,有章可循。

文末福利

提升用戶付費率的法寶:心理賬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