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創新生態,讓“金梧桐”繁茂生長

特約評論員/王石川

“姚期智院士,真的要在南京開始創業了。”不久前,這則新聞在業界內外熱傳,耐人尋味。姚期智何許人也?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有“中國計算機第一人”之美譽。年過7旬的姚院士首次創業就選擇南京,的確頗有看點。南京哪裡吸引到了姚院士?“南京政策是極具前瞻性的一次創新,為產學研結合提供了全新的機制。”“南京的服務,是我感受到的全世界最好的服務。”

看似溢美之詞,實則道出了南京塑造城市新優勢的“真相”:為人才幹事創業提供最優生態,讓創新成為南京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南京正在舉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大力推動創新名城建設。打造創新名城,關鍵詞是創新,但創新不是單兵突進,而是系統工程;創新也不是侷限於一時一地,而是體現在全天候全方位。

“南京要打造一流創新生態體系,成為創新藍海、創業熱土、創客家園、創富天堂。”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這樣描繪。

如何定義創新生態,言人人殊。但不難達成共識的是,創新生態一定聚合技術、人才、資本、市場等創新要素,一定需要政府、市場、產業、企業協同發力,通過打造完備的創新鏈條,促進產生一批創新企業、創新產業、創新集群。

培植創新生態,讓“金梧桐”繁茂生長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建設創新名城的重要支撐。南京市委“一號文”構建了對企業建立全生命週期的政策扶持體系,“兩落地一融合”工程不斷釋放效力,短短半年時間,南京已簽約落戶了123家新型研發機構,這些老母雞式的新型研發機構依託高端平臺、聚焦前沿領域、面向市場需求,他們的成長壯大,將會孵化出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一批批創新集群將應運而生。

4月18日,南京舉行獨角獸、瞪羚企業發佈會和路演活動,時隔不到一個月,南京市獨角獸、瞪羚企業俱樂部正式揭牌。俱樂部的成立,貌似小事,卻蘊藏著南京聚力扶持創新企業、打造創新生態的深意。正如南京市相關部門負責人所稱,俱樂部是一個交流平臺,更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服務平臺、賦能平臺。通過整合企業、投融資機構、行業專家等各類資源,為獨角獸、瞪羚企業定製支持方案,提供成長沃土。

打造創新生態,貴在推陳出新,必須培植新企業、擁抱新業態、發展新產業。正如副市長蔣躍建所說:“有若干創新集群、一批創新企業,南京創新名城建設才有堅實依託和實現路徑。”南京已有新型顯示、物聯網、信息通訊設備、智能電網、新材料和節能環保等6個超千億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佔據了全國7%以上的份額。但這不是全部,未來的南京不可限量就在於南京仍在蓄勢待發。

培植創新生態,讓“金梧桐”繁茂生長

5月11日,投資總額達16.7億元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項目在南京啟動,這是我國在通信與信息領域建設的唯一一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面向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開展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研究服務,同時也是發展高新技術的重要平臺。未來網絡的加速發展,將為南京打造出一座產業創新高地。

科技創新創業,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的無縫對接,將讓創新釋放乘數效應。早在今年年初,南京市就出臺了《關於扶持股權投資機構發展促進科技創新創業的實施細則(試行)》,這一被簡稱為“股十條”的實施細則,大幅提高了新落戶股權投資機構的開辦獎勵以及投資初創期科技創新項目的獎勵幅度。5月25日,南京組建創新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50億元,首期出資20億元,主要任務就是支持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培育和發展。這一系列舉措,體現了南京培植創新生態的金融努力,也將為南京的創新企業加速發展裝上強力引擎。

從創新企業到創新要素、創新產業,南京打造創新生態,似乎已經面面俱到,實則不然,南京的設計佈局不止於此。建“一流園區”,為創新名城提供主陣地、主戰場,從去年下半年就拉開了序幕。“不栽盆景,而是種苗圃”,曾有人把自貿區建設比作苗圃。苗圃一說也非常契合南京的高新區。整合設立15個高新園區,把建設高新區作為重要創新陣地,每個高新區一個主導產業,這是大面積的培植創新生態。這樣的培植,讓創新生生不息,讓創新成果累累滿枝。

從去年10月9日小米科技華東總部項目在南京落戶——這是小米科技在北京以外的城市設立的首個地區性總部,到清華大學在南京建立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這是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院士攜團隊的首次創業……無數個突破,無不傳遞一個明確信號,創新生態的培植,讓創新人才更有動力,讓創新企業更有奔頭,讓創新名城更有未來。

培植創新生態,讓“金梧桐”繁茂生長

今天的南京城中,到處可見鬱鬱蔥蔥的梧桐樹,而涵養創新生態,就是要栽下枝繁葉茂的“梧桐樹”,培育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金鳳凰”。進而言之,有了良性的創新生態,創新就會常態化。深耕在南京這塊熱土上,長出的不只是“金梧桐”,更是創新發展的勃勃生機和強大後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