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创新生态,让“金梧桐”繁茂生长

特约评论员/王石川

“姚期智院士,真的要在南京开始创业了。”不久前,这则新闻在业界内外热传,耐人寻味。姚期智何许人也?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有“中国计算机第一人”之美誉。年过7旬的姚院士首次创业就选择南京,的确颇有看点。南京哪里吸引到了姚院士?“南京政策是极具前瞻性的一次创新,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全新的机制。”“南京的服务,是我感受到的全世界最好的服务。”

看似溢美之词,实则道出了南京塑造城市新优势的“真相”: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最优生态,让创新成为南京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南京正在举全市之力,聚各方之智,大力推动创新名城建设。打造创新名城,关键词是创新,但创新不是单兵突进,而是系统工程;创新也不是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体现在全天候全方位。

“南京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体系,成为创新蓝海、创业热土、创客家园、创富天堂。”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这样描绘。

如何定义创新生态,言人人殊。但不难达成共识的是,创新生态一定聚合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创新要素,一定需要政府、市场、产业、企业协同发力,通过打造完备的创新链条,促进产生一批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集群。

培植创新生态,让“金梧桐”繁茂生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名城的重要支撑。南京市委“一号文”构建了对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扶持体系,“两落地一融合”工程不断释放效力,短短半年时间,南京已签约落户了123家新型研发机构,这些老母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高端平台、聚焦前沿领域、面向市场需求,他们的成长壮大,将会孵化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企业,一批批创新集群将应运而生。

4月18日,南京举行独角兽、瞪羚企业发布会和路演活动,时隔不到一个月,南京市独角兽、瞪羚企业俱乐部正式揭牌。俱乐部的成立,貌似小事,却蕴藏着南京聚力扶持创新企业、打造创新生态的深意。正如南京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所称,俱乐部是一个交流平台,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服务平台、赋能平台。通过整合企业、投融资机构、行业专家等各类资源,为独角兽、瞪羚企业定制支持方案,提供成长沃土。

打造创新生态,贵在推陈出新,必须培植新企业、拥抱新业态、发展新产业。正如副市长蒋跃建所说:“有若干创新集群、一批创新企业,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才有坚实依托和实现路径。”南京已有新型显示、物联网、信息通讯设备、智能电网、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6个超千亿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占据了全国7%以上的份额。但这不是全部,未来的南京不可限量就在于南京仍在蓄势待发。

培植创新生态,让“金梧桐”繁茂生长

5月11日,投资总额达16.7亿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项目在南京启动,这是我国在通信与信息领域建设的唯一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服务,同时也是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平台。未来网络的加速发展,将为南京打造出一座产业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创业,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的无缝对接,将让创新释放乘数效应。早在今年年初,南京市就出台了《关于扶持股权投资机构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实施细则(试行)》,这一被简称为“股十条”的实施细则,大幅提高了新落户股权投资机构的开办奖励以及投资初创期科技创新项目的奖励幅度。5月25日,南京组建创新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50亿元,首期出资20亿元,主要任务就是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南京培植创新生态的金融努力,也将为南京的创新企业加速发展装上强力引擎。

从创新企业到创新要素、创新产业,南京打造创新生态,似乎已经面面俱到,实则不然,南京的设计布局不止于此。建“一流园区”,为创新名城提供主阵地、主战场,从去年下半年就拉开了序幕。“不栽盆景,而是种苗圃”,曾有人把自贸区建设比作苗圃。苗圃一说也非常契合南京的高新区。整合设立15个高新园区,把建设高新区作为重要创新阵地,每个高新区一个主导产业,这是大面积的培植创新生态。这样的培植,让创新生生不息,让创新成果累累满枝。

从去年10月9日小米科技华东总部项目在南京落户——这是小米科技在北京以外的城市设立的首个地区性总部,到清华大学在南京建立图灵人工智能研究院——这是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携团队的首次创业……无数个突破,无不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创新生态的培植,让创新人才更有动力,让创新企业更有奔头,让创新名城更有未来。

培植创新生态,让“金梧桐”繁茂生长

今天的南京城中,到处可见郁郁葱葱的梧桐树,而涵养创新生态,就是要栽下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培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金凤凰”。进而言之,有了良性的创新生态,创新就会常态化。深耕在南京这块热土上,长出的不只是“金梧桐”,更是创新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强大后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