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1分21秒,這會是時隔兩年再度歸來的張藝謀在暑期檔的總時長嗎?

文| 龐宏波

兩年前,無論《長城》是褒是貶,張藝謀早已過了不爭不搶的年紀。無論有多少人信他替第五代導演領獎時,所說出的“不為名利拍片”,張藝謀早已不用藝術和商業來互相證明自己。

1分21秒,等待了兩年的《影》僅僅露出了1分21秒。但這1分21秒的時間裡,鄧超壓低了嗓音的獨白,極簡的畫面以及看似有些晦澀的故事勢必會成為人們對《影》討論的焦點。藝術價值是高是低,商業票房是好是壞,種種疑問都縈繞著《影》,縈繞著張藝謀。

《長城》過後,《影》不僅僅被看作是張藝謀的“翻身仗”,更是張藝謀的“正名戰”。自帶流量、自帶話題甚至自帶檔期,《影》的身上積壓了觀眾對於張藝謀的期待,積壓了張藝謀對於市場的期待,也同樣積壓了樂創文娛對於張藝謀的期待。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定檔暑期的《影》遲遲沒有公佈檔期,而隨著暑期檔的鳴鑼開戰,張藝謀何時歸來打上了大大的問號。倘若錯過了暑期的“電影盛宴“,《影》究竟該何時歸來?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退去濃彩”的《影》,是張藝謀選擇“褪卻濃墨”

張藝謀對色彩的運用無可爭議,其色彩美學也早已成為了自己的一個標籤。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張藝謀漸漸選擇了“減法”。拍攝《山楂樹之戀》時,放棄大色塊,採用較為素雅的單色來拍;拍攝《歸來》時,大量的白色亦是張藝謀對色彩美學新的領悟。

這次,《影》乾脆改掉傳統,採用類似於“水墨風”的低色彩度。這不僅僅讓這部寄予眾望的電影,面臨著與大眾美學相融合的文化難度,也讓其面臨著攝影上的技術難題。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在攝影上,不做褪色只是採用了一種低飽和度的拍攝方式,其難度遠高於單純對色塊衝撞。此外,為了減少後期的繁複,張藝謀在選景的時候就注重天然的水墨風情。位於湖北棗陽的漢城影視基地,是張藝謀為《影》量身打造,其古村古街都追求極致的灰色風格,而加上特殊的拍攝手法,最終呈現在觀眾眼睛裡的便是水墨畫式的視覺效果。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拋去極致色彩衝撞的濃墨,張藝謀在《影》中追求了一種極簡單又具有超高美感的“中國風”。

服務於電影的本體,可以是《英雄》裡紅、藍、白、黑、綠五色映照人物的直接,也可以是《影》利用光影和“陰陽”二元製造的含蓄。張藝謀身上所帶有的“中國氣”,在他電影的色彩運用上都得到了較為完整的體現。

「 張藝謀從影40年的“逆流”,68歲仍在“冒險”

不知不覺,張藝謀已經68歲,從影40年。從曾經光著膀子扛攝影機的“老謀”到如今遊走於電影和演出甚至網劇的“國師”,張藝謀整整40年。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40年裡,張藝謀似乎一直在“逆流”。從早期電影,不絕於耳的對他文化層面的批評到後期開啟商業大片時代對他大眾審美的質疑。都未能改變年近古稀的張藝謀選擇“逆流”。

經過了《長城》的“兩極“,張藝謀在《影》中使用的”陰陽“更像是人生態度的一種”宣洩“,在柔與剛中表達自己。此前,在發佈的海報中,極具張力的海報已經讓很多人看到劉張藝謀的”迴歸“,這種迴歸是華語導演對於藝術最極致追求的一種還原。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在預告片裡,動態的水墨風情足以滿足觀眾對於“東方大片”的視覺滿足感。光影運動與人物命運的結合,配以色彩上的“素顏”,足以給觀眾帶來足夠的視覺衝擊力。

除此之外,在預告片中分屏剪輯也足夠新穎。其實在預告片等物料中,利用分屏剪輯並不少見,這種方式既可以滿足導演對於時空並置的需求,也可以營造更好的懸疑效果。

其實對於《影》來說,觀眾急需渴望的是張藝謀究竟會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和《長城》不同的是,這部電影裡並沒有東西方文化共通的渴望,也沒有全球視野娛樂大眾的野心。《影》的本質極其“中國”,從裡到外都透著一種濃烈的東方美學。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說實話,在完整看到電影之前,很難對電影的故事進行解讀。在零零碎碎的物料裡,僅能得知這部電影是“我”與“自己”的一次對抗。不難猜測,張藝謀在此迴歸到了人性的主題,通過鄧超的“一飾二角”來表達一種人性的自我較量。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從《紅高粱》到《歸來》,無論是商業大片還是藝術片,但凡著重將筆墨放在人性詮釋上的,無一敗績。張藝謀對於人性的捕捉和呈現,有著自己獨到的方法。或許是跨度數十年的“相望”,或許是色彩隱喻內心的“相知”,也或許可以是真我和本我的“相守“。

如果單個拎出來,無論是“兩個我“的人物,還是水墨畫的視覺亦或者非線性的懸疑敘事,都是可以被充分解讀的藝術支點。但張藝謀選擇把這些統統糅合在了一部電影裡,在外界看來從內容到技術,都是一次“冒險”。

「“暑期檔盛宴”和“國慶逐殺“的檔期抉擇,張藝謀何時赴約歸來?

其實從今年年初開始,中國電影市場對於檔期選擇就大幅前置。從以前極個別影片選擇提前數月定檔外,很少有影片大規模超前定檔。一是難以判斷檔期環境,二是對電影宣發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壓力。

但目前,且不說暑期檔是否集結完成。單單國慶檔,就有超5部電影進駐。張藝謀的《影》雖然早早定檔暑期,但從目前種種信息來看,能否趕上暑期檔“電影盛宴”仍然有待觀察。

在此前接受採訪時,張藝謀表示:“目前的電影市場已經從票房為王轉向了口碑為王, 我們電影導演對口碑的轉換,對觀眾口碑的轉換很敏感。劇本好的話,檔期其實無所謂。”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的確,對於張藝謀這一量級的導演來說,檔期的影響因素並不十分巨大。但是在冷熱分明的電影市場,電影的量級往往需要一個優質檔期來支撐。

例如春節檔,可以產出兩部30億+的現象級作品。而縱然電影口碑再好,放在春節後的淡季,很難達到如此高的商業成就。對於《影》來說,同樣如此。

雖然官方並沒有完全否認《影》是否加入暑期檔戰局,但目前從暑期檔的整體形勢來看,已經趨於飽和。週週大片,相互廝殺下對於影片突圍並非十分有利。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影》雖然具備流量上的天然優勢,但藝術大片和人性懸疑,都需要一定的口碑發酵空間。

如果說,暑期檔不足藝完全匹配《影》需要的上映空間,那麼哪個檔期更適合自己呢?其實從全年幾大檔期來看,儘管口碑為王的驅導下,已經沒有明確的類型限制。但國慶檔、賀歲檔可能更適合《影》。

春節檔雖然《紅海行動》最終逆襲,但這部電影身上有著《戰狼》式的燃炸,也有愛國主義的共鳴。這些“硬性”元素,是《影》並不具備的。而國慶檔由於喜劇的天然優勢和較短的週期,似乎同樣不利於發揮電影口碑的長尾效應。

但去年,從《追龍》的逆襲就可以看出,逆風翻盤還是有著充足的可能。更何況,《影》本身的體量級相比其他競爭對手處於一個相對更高的高度,進駐國慶檔“一統全局”也並非沒有可能。

張藝謀無需靠《影》回春,但國產電影審美急需靠《影》新生

因此,如果《影》闊別暑期檔,選擇空間足夠深入、類型包容度足夠寬廣的檔期是最佳選擇。

尚且不知《影》究竟成效如何,但起碼從現在投射出的光芒裡,可以嗅出張藝謀自身的堅守和冒險。年僅古稀的張藝謀,本無需證明,但國產新古裝大片卻急需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