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諸如“蔚來”、“威馬”這樣的“互聯網車企”?

車業雜談

自從汽車產業開始涉及互聯網,就有越來越多的新興品牌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比如遊俠、正道、拜騰、國金等。他們都以“互聯網企業”自居,並把電動車作為主要業務。經過幾年廝殺,只有威馬、小鵬、蔚來三家真正發展出了一定規模,並分別與BAT達成了的合作。那麼,相比同類新品牌,甚至是傳統汽車巨頭,他們的優勢何在,又為什麼能獲得BAT的青睞?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阿里+小鵬:車載互聯網

比起同時期的競爭對手,小鵬汽車在圈子裡一直很“低調”。平時小鵬的亮相頻率不高,廣告打得少,更不像同類車企一樣動不動就“叫板特斯拉”。但是,低調不意味著沒實力,小鵬汽車由何小鵬、原廣汽新能源控制科科長夏珩、廣汽智能汽車與無人駕駛項目負責人何濤、廣汽豐田電動車項目經理楊春雷等人創辦。在同類企業中,小鵬幾乎是汽車製造業人士最多的品牌。主創何小鵬更是UC創始人、原阿里巴巴大文娛集團移動事業群總裁。

既然是互聯網大咖與汽車界專家合作創辦,小鵬汽車打的牌自然以互聯網為主。目前小鵬已發佈的車型在車頂上方配有一個高清攝像頭,可以在行駛過程中升起,主要用於記錄影像,監測汽車周圍的信息,或者分享到社交平臺。與這套硬件搭配的,當然是阿里自家的AliOS。這套車載系統已經在上汽的許多車型中投入使用。可以說,小鵬汽車誕生之初就是阿里佈局汽車產業的一顆棋子,如今拿到更多投資,並達成合作關係也是意料之中的。

騰訊+蔚來:注重造車

既然與互聯網公司的交流合作不多,蔚來的重心自然放在融資和造車上。特別是在造車方面,蔚來是目前新興電動車廠商中進度最快的。從超跑EP9,到Formula E電動方程式賽車,再到如今上市的SUV車型ES8,蔚來總是能拿出像樣的產品,擺脫PPT造車的醜態。當然,產能、換電技術、江淮生產等質疑依舊存在,等待蔚來去解決。但是不得不說,當前蔚來的開發進度在同類企業中處於靠前水平,相信這也是務實的“普通家庭馬化騰”看好的點。

總結:各有千秋

其實,BAT三家互聯網企業造車本就不是難事。以他們的聲譽和財力,聯合比亞迪、長安、傳祺這類“半傳統”車企造電動車是一條很穩的道路。但是,一方面由於電動車技術壁壘較少,另一方面新品牌能提供更多話語權,所以BAT都選擇了新興品牌作為自己的造車敲門磚。在汽車不可避免的向互聯互通之路發展時,孵化完整的新品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縱觀當前威馬、小鵬、蔚來的造車進度,我們不難發現“互聯網電動車”離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在未來幾年裡,盈利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連業界標杆特斯拉都在保持虧損運營。所以,擁有BAT支持的這三家企業,更有可能經歷多次洗牌,成為最後的優勝者。屆時,他們很可能將與在上海國產的特斯拉正面競爭,奠定新的乘用車格局。大家覺得,他們同特斯拉競爭,有勝算嗎?


車域無疆

就說一個簡單的問題,蔚來靠什麼掙錢。

標配空氣懸架和全鋁車身,各種主動安全配置,平時在豪華車上才有的配置,ES8上都用個七七八八。加上換電站,移動充電這樣的新鮮事物,不由得讓人懷疑蔚來這種投入級別,他是否能夠掙到錢。ES8沒有形成規模效應之前,他是虧本的。

不過蔚來目前非常有錢,現金充足,能夠支撐大量不考慮成本的投資外,我覺得蔚來ES8的上市就是賠錢掙吆喝。

蔚來其實一直在塑造高端的品牌形象,包括在發佈會上將ES8定義為豪華電動車,不僅如此,ES8將不會進入營運車輛行列,這對車輛的產品定位是不利的。

還有就是打造EP9賽車參加Formula E;在紐北跑出世界最快量產車的成績;世界最快無人駕駛賽車的成績;贊助中國大學生電動方程式賽車;在最繁華的地方建立NIO HOUSE等等,所有的這些舉動都是要塑造高端的豪華電動車品牌。

同時,蔚來還在給用戶塑造重視用戶體驗的形象,讓你能感受到“高級感”。

比如當你沒電的時候,你可以去換電站換電池,只需要三分鐘;或者你還可以呼叫移動充電服務,移動充電隨叫隨到;還有免費道路救援,免費保養這種傳統車少見的服務。

所有的這些是要讓你感覺,蔚來這個品牌就像五星級酒店一樣,除了提供床睡覺這些基本的需求,還有熱心周到的服務,高端無處不在。

我認為,ES8的上市就是用來建立這種“品牌認知”的。

先有了品牌認知(豪華品牌)的建立,後期就可以推出一款可以走量的電動車,就像Model 3一樣,然後大賣。

也許ES8不會掙錢,但是花出去的錢絕不會白花。

所以對於蔚來ES8我的看法是:

有一些爭議,但並不是重點,重點是重視用戶體驗的的理念,以及成功的營銷手段。


勤奮侃車

三家“獨角獸”的爭奪

其實早在2017年底,蔚來汽車、奇點汽車、威馬汽車這三家新勢力造車企業就登上了胡潤研究院發佈的《2017胡潤大中華區獨角獸指數》榜單,成為造車領域的排頭兵,而且隨著行業的看好和品牌的發展,這三者在資本估值上位列前茅。

與之相印證的是,在“2018新互聯網公司TOP300排行榜”中,造車新勢力就佔據了榜單TOP5的兩個席位,而且位列第一的就是蔚來汽車,奇點汽車位列第五,可見在近幾年誕生且尚未上市的互聯網行業新秀中,新勢力造車企業不容小覷。

目前,蔚來已經傳出年底即將赴美上市的消息,首次公開募股預計籌集20億美元。蔚來汽車的首款量產車ES8預計4月份開始陸續交車,9月份能交付1萬輛創始版,蔚來汽車也成為第一家向消費者提供量產車的互聯網造車企業。就在前不久的3月1日,蔚來汽車獲得由上海市政府頒發的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號牌,成為全國首家獲此資格的企業之一。

威馬汽車2016年就發佈了“128戰略”,圍繞1個核心架構,延伸出STD、PL 2個整車平臺,推出至少8款智能汽車。從2018年起,以每年超過一款新車的速度逐步推向市場。去年底,威馬的首款車型也正式亮相,新車名為EX5,是一款純電動SUV車型,最大續航里程可達600公里,據媒體報道,威馬汽車也有儘早上市的打算,內部有團隊正在研究美國、香港、中國大陸IPO的相關建議。不過,截至目前,並沒有提出確切的上市時間。

蔚來汽車做中國的特斯拉?

蔚來汽車的定位很明確,這點從它們的官網就能很清晰的看出。

互聯網 + 電動汽車 + 從高端到中低端 + 賽車技術向民用技術的過渡。

翻看蔚來汽車的官網,可以看到大量的有關蔚來車隊在各種電動方程式賽事上的新聞以及無人駕駛的消息,可以清晰的看出,蔚來就是要做中國的 Tesla,從高端市場發力,避免國產化價廉質劣的印象,即先從高端做起,逐步向中低端擴展。

參加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是蔚來汽車一步非常不錯的棋。既可以藉由比賽打出名氣,節省一大筆宣傳費,也可以驗證自己的在電動車上的儲備技術。實驗室裡的技術到量產車輛之間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賽車是很好的驗證和積累經驗的方式。

蔚來的第一部車定位一定是一臺電動高端跑車,而高端跑車的愛好者一般都好賽車技術這一口,不然你以為為什麼保時捷每年要投入那麼多錢去參加各種賽事。

但是,說實話,對於蔚來,互聯網造車大軍裡的龍頭,我從理性角度是不看好的,主要原因不是EP9,正是ES8。不看好不是因為他產品不行,而是市場策略問題。除非蔚來的策略可以允許他第二輛車依然不掙錢,否則,這輛車依然大概率上還是隻是打品牌概念的一款車,很難指望他走量。本身7坐SUV就是一個小的細分市場,即使在這個特別的產品領域裡蔚來有足夠的產品力和性價比,依然不能指望會產生多少銷量,這是一個很顯然的事實。

從我個人角度,我本來希望蔚來第二輛車會是一款緊湊型或者中型SUV,直接殺入市場最熱領域,用電動的優勢和高續航來搏殺,但結果卻是另一套解決方案,我個人是信心不足的,但具體幾何,且看“蔚來”如何發展吧,畢竟我從情感角度希望新能源車企都能成功。

而對於攻擊蔚來的那些“業內人士”,現在網上充斥著大量“傳統捍衛者”,他們拳打特斯拉,腳踢一切新興造車企業,用一切辦法來抹黑和表達排斥。

稍微動腦子思考一下就能明白,目前的蔚來,本質上和其他自主品牌基本沒有區別,蔚來的製造完全由江淮操刀,屁股上寫著大大的“江淮蔚來”,除了設計是由蔚來一手掌控,供應商都是傳統汽車零配件廠商,生產是江淮,裝配是江淮,目前的蔚來就是披著“品牌+電動”新衣的傳統汽車,他沒有打破任何傳統造車的格局,對於傳統汽車造不成任何威脅,唯一的威脅也就是有潛在的可能讓主機廠以後變成代工廠,這個可能性不僅很小,關鍵是這對傳統汽車工程師而言,根本不算威脅,代工廠依然還是工廠,還是需要專業的生產人員,你看IT製造業的臺灣韓國大牛企業,“臺積電,富士康,三星等等等等”,都是行業大佬,所以傳統汽車工程師們,你們的位置是鐵一般堅固的,所以根本沒必要黑蔚來。

威馬汽車吸引投資人的商業計劃書定製找Z博士zboshi007

與樂視和蔚來不同,威馬汽車在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定位於高端市場,只做有錢人的玩具,而是把產品定位在了主流的電動車剛需人群上。

威馬汽車瞄準和爭取的是大範圍的主流電動互聯汽車市場,目標是要打造真正改變大眾出行生態和出行體驗的主流產品,而不是僅僅為少數高消費人群提供新奇的玩具。

換句話說,威馬要做的可能是一臺具備相當舒適性和實用性的電動車。

做主流的需求同時意味著,沈輝選擇了大規模量產去造車的思路,頗像傳統汽車廠的作風。

產品研發 / 生產製造 / 銷售服務體系 / 自建工廠 / 整合上下游供應鏈 / 人才儲備 / 電動車製造資質

走大規模量產路線意味著威馬必需去處理上述問題。

威馬汽車靠譜嗎?至少從實際操盤者沈暉的層面來考慮,曾經的吉利汽車副總裁、沃爾沃中國區董事長,在吉利期間一手主導了對沃爾沃的收購,在博格華納工作多年,汽車行業的上下游他都很熟,人脈很廣,這樣的頂尖人才來操盤威馬汽車,他們的實力應該有所保證。

沈輝拉來的人都非常厲害,目前威馬已擁有超過 300 人的核心團隊,分佈在上海、德國、北京和成都。這些人裡有曾經的奇瑞汽車常務副總陸斌,有大眾汽車的技術專家徐煥新博士,有賓利的汽車設計室內飾與數字化設計師孫震,有勞斯萊斯幻影的設計師 Marek Djordjevic... 都是汽車行業內相當有經驗和人脈的人。

想到了什麼,大資金、大背景、豪華團隊、國際供應商,是不是很像觀致?

以威馬汽車的背景,造出一臺高水平的量產車我一點都不意外,但是選擇什麼樣的產品定位才能賣的出去,這個問題更值得關注。

觀致的失敗在於它造出來的是不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好車,希望威馬別走觀致的老路。

從這點上來看,威馬對自己產品的定位(堅持造滿足大眾需求的主流電動車),這很聰明。

造車很燒錢,BAT全面滲透互聯網汽車行業

之所以BAT會選擇在2017年下半年高調進入互聯網汽車領域,是因為這是最合適的時機。2017年年中之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行業只是解決了能源的問題,沒有解決軟件和技術層面的問題。業內人士表示,與大部分傳統汽車製造廠商直接轉型做電動汽車 有所區別,BAT選擇的是輕資產介入。他們不建工廠生產,而是選擇去跟傳統車企合作,提供互聯網技術支持,達到合作共贏的目的。

硝煙漸起,互聯網造車任重而道遠

造車背後有著一條複雜的漫長產業鏈支撐,數以萬計零件打造的汽車擁有硬件領域最複雜的供應鏈,供應鏈管理是新能源汽車公司制勝的關鍵所在,造車要拼產量,拼品質,但是其中最根本拼的是供應鏈打造。

路試也是互聯網車企們所面臨的一個大問題。據悉,一款新車上市,所有參與路試的車輛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上路測試,去檢驗車輛行駛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里程方面,所有參與路試車輛的總里程不能低於200萬公里。目前知名的汽車品牌,擁有非常苛刻的路試流程,但互聯網汽車企業這些“新手”顯然沒有這樣的技術積累。

總的來說,互聯網造車是一場資本、技術、人才相結合的綜合戰爭,而過去三年的風起雲湧還只是備戰期,真正的決鬥與硝煙,2018年才剛剛開始。

風勁潮湧,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需策馬揚鞭。


創業融資寶典

目前互聯網車企的帶頭人基本上為傳統車企或者汽車圈內的大牛跳出原先的工作崗位,並且組建了一群有汽車理想的人們成立的車企,這類車企與傳統車企相比較缺乏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汽車研發的過程,但是比傳統車企優秀的是這類互聯網車企更能抓住當下消費者的興趣愛好,並且緊跟時代潮流,造出來的車大多為有情懷有故事。目前這類互聯網車企剛剛開始起步發展,無法定論是否能成功,但是單憑這類企業的興起就足以證明中國的工業製造也正在崛起!


聊車磚家

國產電動車大潮由遊俠汽車拉開,經過 n 次 ppt 路演之後,最終悄無聲息的淹沒在歷史的浪潮中。

電動車的大幕由弄潮兒黃修源開始,但是後來者們讓情懷最終落了地。

2016 年 8 月 10 日,樂視超級汽車宣佈,國內首家自建工廠正式落戶浙江德清。

不知是否巧合,同日李想的造車項目——車和家也為自家工廠進行了奠基。

2016 年 4 月 28 日,蔚來汽車與南京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總投資 30 億元人民幣的高性能電機及電控系統生產基地在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落成。

前途、威馬、小鵬的官網上我並沒有找到跟工廠有關的新聞,預計它們走的還是代工模式,或是還在籌備自己的工廠,這裡按下不表。

從電動車項目密集誕生,到各家頻繁的 PPT 路演,這一次各家開始興建工廠,意味著這些電動車終於要落地了。

蔚來汽車,做中國的特斯拉:

蔚來汽車的定位很明確,這點從它們的官網就能很清晰的看出。

互聯網 + 電動汽車 + 從高端到中低端 + 賽車技術向民用技術的過渡。

翻看蔚來汽車的官網,可以看到大量的有關蔚來車隊在各種電動方程式賽事上的新聞以及無人駕駛的消息,可以清晰的看出,蔚來就是要做中國的 Tesla,從高端市場發力,避免國產化價廉質劣的印象,即先從高端做起,逐步向中低端擴展。

參加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是蔚來汽車一步非常不錯的棋。既可以藉由比賽打出名氣,節省一大筆宣傳費,也可以驗證自己的在電動車上的儲備技術。實驗室裡的技術到量產車輛之間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賽車是很好的驗證和積累經驗的方式。

蔚來的第一部車定位一定是一臺電動高端跑車,而高端跑車的愛好者一般都好賽車技術這一口,不然你以為為什麼保時捷每年要投入那麼多錢去參加各種賽事。

同樣,較小的產能也有利於蔚來在質量穩定性上積累經驗。

樂視汽車,迷霧中前行:

第一圖是樂視國內發佈會時展出的概念車,第二圖是樂視在美帝搞的法拉第未來(Faraday Future)電動車 ..

不得不說前後畫風轉變的是相當的快 ...

相比其他幾家公司,我在網上並沒有看到樂視汽車的官網,也鮮有它們對於自己產品定位和規劃的消息,只能大致猜測,日後國產的會是一臺四門豪華電動 Sedan。

威馬汽車,堅持造滿足大眾需求的主流電動車:

與樂視和蔚來不同,威馬汽車在一開始就沒有把自己定位於高端市場,只做有錢人的玩具,而是把產品定位在了主流的電動車剛需人群上。

目前為止只有發佈會上的幾個產品局部圖,概念車並沒有展出,只好從官方新聞裡瞭解一下了。

近日,隨著威馬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沈暉專訪時對威馬造車信息的披露,沉寂許久之後的威馬汽車再次受到國內外汽車圈的熱切關注,面對諸多媒體的採訪,沈暉坦露了威馬汽車的造車目標、理念及未來規劃。他在接受彭博社新聞連線採訪時表示,威馬汽車瞄準和爭取的是大範圍的主流電動互聯汽車市場,目標是要打造真正改變大眾出行生態和出行體驗的主流產品,而不是僅僅為少數高消費人群提供新奇的玩具。

很明顯可以看出,威馬定位的是剛需人群,威馬做的是最主流的需求,意味著在威馬的產品上,要摒棄那些新奇但並不實用的功能,換句話說,威馬要做的可能是一臺具備相當舒適性和實用性的電動車。

做主流的需求同時意味著,沈輝選擇了大規模量產去造車的思路,頗像傳統汽車廠的作風。

產品研發 / 生產製造 / 銷售服務體系 / 自建工廠 / 整合上下游供應鏈 / 人才儲備 / 電動車製造資質

走大規模量產路線意味著威馬必需去處理上述問題。

威馬汽車靠譜嗎?至少從實際操盤者沈暉的層面來考慮,曾經的吉利汽車副總裁、沃爾沃中國區董事長,在吉利期間一手主導了對沃爾沃的收購,在博格華納工作多年,汽車行業的上下游他都很熟,人脈很廣,這樣的頂尖人才來操盤威馬汽車,他們的實力應該有所保證。

沈輝拉來的人都非常厲害,目前威馬已擁有超過 300 人的核心團隊,分佈在上海、德國、北京和成都。這些人裡有曾經的奇瑞汽車常務副總陸斌,有大眾汽車的技術專家徐煥新博士,有賓利的汽車設計室內飾與數字化設計師孫震,有勞斯萊斯幻影的設計師 Marek Djordjevic... 都是汽車行業內相當有經驗和人脈的人。

想到了什麼,大資金、大背景、豪華團隊、國際供應商,是不是很像觀致?

以威馬汽車的背景,造出一臺高水平的量產車我一點都不意外,但是選擇什麼樣的產品定位才能賣的出去,這個問題更值得關注。

觀致的失敗在於它造出來的是不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好車,希望威馬別走觀致的老路。

從這點上來看,威馬對自己產品的定位(堅持造滿足大眾需求的主流電動車),這很聰明。

車和家,搶今天的市場,沒有意義:

從泡泡網到汽車之家,從汽車之家再到如今的車和家,作為 80 後的典型代表,李想一直走在創業的路上。

拋開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智能,互聯等概念不看,我們只看產品。

車和家計劃只推出三個車型,分別為一款小而美的 SEV(即小型智能電動車)以及兩款大而強的 SUV(純電動與混動車型)。這些車型根據用戶的原始需求而來,核心參考信息為出行半徑,其中,這款小號 SEV 主打 30km 以內半徑的短途出行,純電動 SUV 主打 150km 以內半徑的城市距離出行,而混動 SUV 則主打長距離出行。

第一款車,SEV,沒有高大上的渲染圖,它,就是一款低速電動車。

你可以想象成是一個很窄的 Smart。因為採用了戰鬥機式的縱置座位設計(前後各坐一人),這款 SEV 的正面非常之窄,只有一米出頭的樣子,同時,可能是為了讓它看上去不至於窄的誇張,設計師將其 " 進氣口 " 設置成了一個大大的矩形以令其前臉看著更寬一些。此外,它還配備有全 LED 大燈與日間行車燈。並且不需要充電樁,配備兩組 10 公斤電池組。

這實在是太妙的一步棋了!

車和家的第一款產品,一步到位精準的定位到了精品低速電動車市場,主打 30km 以內城市通勤的人群。

避開了眾多競爭對手的撕咬,將自己的第一款產品定位於需求巨大的低速電動車藍海市場。

舉個例子,山東一年就有 20 萬輛非法的低速電動車在跑。李書福看上了知豆,要做行業標準,沒有安全氣囊的車也能上牌,去年一年賣了 3 萬臺,已經是新能源汽車榜單上的黑馬了,第一名啊!

相比那些粗製濫造的低速電動小車,讓都市的白領們再多掏幾萬塊錢,去買一臺外觀和內飾都更有具有設計感,品質和安全都更有保障的精品小型電動車,不是特別難的事情。

車和家厲害就厲害在第一款產品就已經精準的定位到了藍海市場中的消費人群,這個市場需求潛力巨大,但是靠譜的產品還沒幾個,甚至行業標準還在討論制定中,車和家若是能拿出像樣的產品,絕對的潛力股。

第二款 SUV,目前沒有太多的消息,應該正處於研發階段,你只需要知道它是對標雷車 RX450h 的就好。

至於小鵬電動車,我的一個朋友就做他們的項目,直接拿雷車 NX 來改,我不想評論 ... 你比樂視更沒有誠意,做戲都懶得做全套 ... 對於這樣的品牌我懶得評論。

電動車這條路上,會有人不斷的倒下,也會有人不斷的站起來,在電動化時代,新興的電動車企業最起碼可以和傳統車企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傳統車廠死水一灘,放幾條鯰魚進來又有何不可,興許我們正在見證中國的 Tesla 一步步成長呢。


新車大揭秘

挺好的,雖然從技術上和組織生產上,不能跨越傳統的路線,但起碼在價格和配置上攪了局,豐富了市場供給,刺激了競爭。沒有這些所謂的互聯網品牌之前,傳統車企非常漠視新能源的研發,純屬佔坑,消費者持幣待購卻無米下鍋,市場上要麼是10萬以內的老頭樂,或者20萬的比亞迪宋,良心點的榮威Erx5,30萬的偽豪華騰勢。屈指可數,不滿意也沒辦法,主機廠不給力啊。現在市場已經比之前豐富多了,十幾萬的威馬,比動輒溢價快到一半的傳統品牌有衝擊力多了,或者40萬的蔚來也是高端需求的很好響應。對消費者多點選擇多點豐沛,沒壞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