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诸如“蔚来”、“威马”这样的“互联网车企”?

车业杂谈

自从汽车产业开始涉及互联网,就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品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比如游侠、正道、拜腾、国金等。他们都以“互联网企业”自居,并把电动车作为主要业务。经过几年厮杀,只有威马、小鹏、蔚来三家真正发展出了一定规模,并分别与BAT达成了的合作。那么,相比同类新品牌,甚至是传统汽车巨头,他们的优势何在,又为什么能获得BAT的青睐?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阿里+小鹏:车载互联网

比起同时期的竞争对手,小鹏汽车在圈子里一直很“低调”。平时小鹏的亮相频率不高,广告打得少,更不像同类车企一样动不动就“叫板特斯拉”。但是,低调不意味着没实力,小鹏汽车由何小鹏、原广汽新能源控制科科长夏珩、广汽智能汽车与无人驾驶项目负责人何涛、广汽丰田电动车项目经理杨春雷等人创办。在同类企业中,小鹏几乎是汽车制造业人士最多的品牌。主创何小鹏更是UC创始人、原阿里巴巴大文娱集团移动事业群总裁。

既然是互联网大咖与汽车界专家合作创办,小鹏汽车打的牌自然以互联网为主。目前小鹏已发布的车型在车顶上方配有一个高清摄像头,可以在行驶过程中升起,主要用于记录影像,监测汽车周围的信息,或者分享到社交平台。与这套硬件搭配的,当然是阿里自家的AliOS。这套车载系统已经在上汽的许多车型中投入使用。可以说,小鹏汽车诞生之初就是阿里布局汽车产业的一颗棋子,如今拿到更多投资,并达成合作关系也是意料之中的。

腾讯+蔚来:注重造车

既然与互联网公司的交流合作不多,蔚来的重心自然放在融资和造车上。特别是在造车方面,蔚来是目前新兴电动车厂商中进度最快的。从超跑EP9,到Formula E电动方程式赛车,再到如今上市的SUV车型ES8,蔚来总是能拿出像样的产品,摆脱PPT造车的丑态。当然,产能、换电技术、江淮生产等质疑依旧存在,等待蔚来去解决。但是不得不说,当前蔚来的开发进度在同类企业中处于靠前水平,相信这也是务实的“普通家庭马化腾”看好的点。

总结:各有千秋

其实,BAT三家互联网企业造车本就不是难事。以他们的声誉和财力,联合比亚迪、长安、传祺这类“半传统”车企造电动车是一条很稳的道路。但是,一方面由于电动车技术壁垒较少,另一方面新品牌能提供更多话语权,所以BAT都选择了新兴品牌作为自己的造车敲门砖。在汽车不可避免的向互联互通之路发展时,孵化完整的新品牌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纵观当前威马、小鹏、蔚来的造车进度,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电动车”离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在未来几年里,盈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连业界标杆特斯拉都在保持亏损运营。所以,拥有BAT支持的这三家企业,更有可能经历多次洗牌,成为最后的优胜者。届时,他们很可能将与在上海国产的特斯拉正面竞争,奠定新的乘用车格局。大家觉得,他们同特斯拉竞争,有胜算吗?


车域无疆

就说一个简单的问题,蔚来靠什么挣钱。

标配空气悬架和全铝车身,各种主动安全配置,平时在豪华车上才有的配置,ES8上都用个七七八八。加上换电站,移动充电这样的新鲜事物,不由得让人怀疑蔚来这种投入级别,他是否能够挣到钱。ES8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之前,他是亏本的。

不过蔚来目前非常有钱,现金充足,能够支撑大量不考虑成本的投资外,我觉得蔚来ES8的上市就是赔钱挣吆喝。

蔚来其实一直在塑造高端的品牌形象,包括在发布会上将ES8定义为豪华电动车,不仅如此,ES8将不会进入营运车辆行列,这对车辆的产品定位是不利的。

还有就是打造EP9赛车参加Formula E;在纽北跑出世界最快量产车的成绩;世界最快无人驾驶赛车的成绩;赞助中国大学生电动方程式赛车;在最繁华的地方建立NIO HOUSE等等,所有的这些举动都是要塑造高端的豪华电动车品牌。

同时,蔚来还在给用户塑造重视用户体验的形象,让你能感受到“高级感”。

比如当你没电的时候,你可以去换电站换电池,只需要三分钟;或者你还可以呼叫移动充电服务,移动充电随叫随到;还有免费道路救援,免费保养这种传统车少见的服务。

所有的这些是要让你感觉,蔚来这个品牌就像五星级酒店一样,除了提供床睡觉这些基本的需求,还有热心周到的服务,高端无处不在。

我认为,ES8的上市就是用来建立这种“品牌认知”的。

先有了品牌认知(豪华品牌)的建立,后期就可以推出一款可以走量的电动车,就像Model 3一样,然后大卖。

也许ES8不会挣钱,但是花出去的钱绝不会白花。

所以对于蔚来ES8我的看法是:

有一些争议,但并不是重点,重点是重视用户体验的的理念,以及成功的营销手段。


勤奋侃车

三家“独角兽”的争夺

其实早在2017年底,蔚来汽车、奇点汽车、威马汽车这三家新势力造车企业就登上了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榜单,成为造车领域的排头兵,而且随着行业的看好和品牌的发展,这三者在资本估值上位列前茅。

与之相印证的是,在“2018新互联网公司TOP300排行榜”中,造车新势力就占据了榜单TOP5的两个席位,而且位列第一的就是蔚来汽车,奇点汽车位列第五,可见在近几年诞生且尚未上市的互联网行业新秀中,新势力造车企业不容小觑。

目前,蔚来已经传出年底即将赴美上市的消息,首次公开募股预计筹集20亿美元。蔚来汽车的首款量产车ES8预计4月份开始陆续交车,9月份能交付1万辆创始版,蔚来汽车也成为第一家向消费者提供量产车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就在前不久的3月1日,蔚来汽车获得由上海市政府颁发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号牌,成为全国首家获此资格的企业之一。

威马汽车2016年就发布了“128战略”,围绕1个核心架构,延伸出STD、PL 2个整车平台,推出至少8款智能汽车。从2018年起,以每年超过一款新车的速度逐步推向市场。去年底,威马的首款车型也正式亮相,新车名为EX5,是一款纯电动SUV车型,最大续航里程可达600公里,据媒体报道,威马汽车也有尽早上市的打算,内部有团队正在研究美国、香港、中国大陆IPO的相关建议。不过,截至目前,并没有提出确切的上市时间。

蔚来汽车做中国的特斯拉?

蔚来汽车的定位很明确,这点从它们的官网就能很清晰的看出。

互联网 + 电动汽车 + 从高端到中低端 + 赛车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过渡。

翻看蔚来汽车的官网,可以看到大量的有关蔚来车队在各种电动方程式赛事上的新闻以及无人驾驶的消息,可以清晰的看出,蔚来就是要做中国的 Tesla,从高端市场发力,避免国产化价廉质劣的印象,即先从高端做起,逐步向中低端扩展。

参加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是蔚来汽车一步非常不错的棋。既可以借由比赛打出名气,节省一大笔宣传费,也可以验证自己的在电动车上的储备技术。实验室里的技术到量产车辆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赛车是很好的验证和积累经验的方式。

蔚来的第一部车定位一定是一台电动高端跑车,而高端跑车的爱好者一般都好赛车技术这一口,不然你以为为什么保时捷每年要投入那么多钱去参加各种赛事。

但是,说实话,对于蔚来,互联网造车大军里的龙头,我从理性角度是不看好的,主要原因不是EP9,正是ES8。不看好不是因为他产品不行,而是市场策略问题。除非蔚来的策略可以允许他第二辆车依然不挣钱,否则,这辆车依然大概率上还是只是打品牌概念的一款车,很难指望他走量。本身7坐SUV就是一个小的细分市场,即使在这个特别的产品领域里蔚来有足够的产品力和性价比,依然不能指望会产生多少销量,这是一个很显然的事实。

从我个人角度,我本来希望蔚来第二辆车会是一款紧凑型或者中型SUV,直接杀入市场最热领域,用电动的优势和高续航来搏杀,但结果却是另一套解决方案,我个人是信心不足的,但具体几何,且看“蔚来”如何发展吧,毕竟我从情感角度希望新能源车企都能成功。

而对于攻击蔚来的那些“业内人士”,现在网上充斥着大量“传统捍卫者”,他们拳打特斯拉,脚踢一切新兴造车企业,用一切办法来抹黑和表达排斥。

稍微动脑子思考一下就能明白,目前的蔚来,本质上和其他自主品牌基本没有区别,蔚来的制造完全由江淮操刀,屁股上写着大大的“江淮蔚来”,除了设计是由蔚来一手掌控,供应商都是传统汽车零配件厂商,生产是江淮,装配是江淮,目前的蔚来就是披着“品牌+电动”新衣的传统汽车,他没有打破任何传统造车的格局,对于传统汽车造不成任何威胁,唯一的威胁也就是有潜在的可能让主机厂以后变成代工厂,这个可能性不仅很小,关键是这对传统汽车工程师而言,根本不算威胁,代工厂依然还是工厂,还是需要专业的生产人员,你看IT制造业的台湾韩国大牛企业,“台积电,富士康,三星等等等等”,都是行业大佬,所以传统汽车工程师们,你们的位置是铁一般坚固的,所以根本没必要黑蔚来。

威马汽车吸引投资人的商业计划书定制找Z博士zboshi007

与乐视和蔚来不同,威马汽车在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高端市场,只做有钱人的玩具,而是把产品定位在了主流的电动车刚需人群上。

威马汽车瞄准和争取的是大范围的主流电动互联汽车市场,目标是要打造真正改变大众出行生态和出行体验的主流产品,而不是仅仅为少数高消费人群提供新奇的玩具。

换句话说,威马要做的可能是一台具备相当舒适性和实用性的电动车。

做主流的需求同时意味着,沈辉选择了大规模量产去造车的思路,颇像传统汽车厂的作风。

产品研发 / 生产制造 / 销售服务体系 / 自建工厂 / 整合上下游供应链 / 人才储备 / 电动车制造资质

走大规模量产路线意味着威马必需去处理上述问题。

威马汽车靠谱吗?至少从实际操盘者沈晖的层面来考虑,曾经的吉利汽车副总裁、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在吉利期间一手主导了对沃尔沃的收购,在博格华纳工作多年,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他都很熟,人脉很广,这样的顶尖人才来操盘威马汽车,他们的实力应该有所保证。

沈辉拉来的人都非常厉害,目前威马已拥有超过 300 人的核心团队,分布在上海、德国、北京和成都。这些人里有曾经的奇瑞汽车常务副总陆斌,有大众汽车的技术专家徐焕新博士,有宾利的汽车设计室内饰与数字化设计师孙震,有劳斯莱斯幻影的设计师 Marek Djordjevic... 都是汽车行业内相当有经验和人脉的人。

想到了什么,大资金、大背景、豪华团队、国际供应商,是不是很像观致?

以威马汽车的背景,造出一台高水平的量产车我一点都不意外,但是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定位才能卖的出去,这个问题更值得关注。

观致的失败在于它造出来的是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好车,希望威马别走观致的老路。

从这点上来看,威马对自己产品的定位(坚持造满足大众需求的主流电动车),这很聪明。

造车很烧钱,BAT全面渗透互联网汽车行业

之所以BAT会选择在2017年下半年高调进入互联网汽车领域,是因为这是最合适的时机。2017年年中之前,国内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只是解决了能源的问题,没有解决软件和技术层面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与大部分传统汽车制造厂商直接转型做电动汽车 有所区别,BAT选择的是轻资产介入。他们不建工厂生产,而是选择去跟传统车企合作,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硝烟渐起,互联网造车任重而道远

造车背后有着一条复杂的漫长产业链支撑,数以万计零件打造的汽车拥有硬件领域最复杂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是新能源汽车公司制胜的关键所在,造车要拼产量,拼品质,但是其中最根本拼的是供应链打造。

路试也是互联网车企们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据悉,一款新车上市,所有参与路试的车辆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上路测试,去检验车辆行驶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里程方面,所有参与路试车辆的总里程不能低于200万公里。目前知名的汽车品牌,拥有非常苛刻的路试流程,但互联网汽车企业这些“新手”显然没有这样的技术积累。

总的来说,互联网造车是一场资本、技术、人才相结合的综合战争,而过去三年的风起云涌还只是备战期,真正的决斗与硝烟,2018年才刚刚开始。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创业融资宝典

目前互联网车企的带头人基本上为传统车企或者汽车圈内的大牛跳出原先的工作岗位,并且组建了一群有汽车理想的人们成立的车企,这类车企与传统车企相比较缺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汽车研发的过程,但是比传统车企优秀的是这类互联网车企更能抓住当下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并且紧跟时代潮流,造出来的车大多为有情怀有故事。目前这类互联网车企刚刚开始起步发展,无法定论是否能成功,但是单凭这类企业的兴起就足以证明中国的工业制造也正在崛起!


聊车砖家

国产电动车大潮由游侠汽车拉开,经过 n 次 ppt 路演之后,最终悄无声息的淹没在历史的浪潮中。

电动车的大幕由弄潮儿黄修源开始,但是后来者们让情怀最终落了地。

2016 年 8 月 10 日,乐视超级汽车宣布,国内首家自建工厂正式落户浙江德清。

不知是否巧合,同日李想的造车项目——车和家也为自家工厂进行了奠基。

2016 年 4 月 28 日,蔚来汽车与南京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总投资 30 亿元人民币的高性能电机及电控系统生产基地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成。

前途、威马、小鹏的官网上我并没有找到跟工厂有关的新闻,预计它们走的还是代工模式,或是还在筹备自己的工厂,这里按下不表。

从电动车项目密集诞生,到各家频繁的 PPT 路演,这一次各家开始兴建工厂,意味着这些电动车终于要落地了。

蔚来汽车,做中国的特斯拉:

蔚来汽车的定位很明确,这点从它们的官网就能很清晰的看出。

互联网 + 电动汽车 + 从高端到中低端 + 赛车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过渡。

翻看蔚来汽车的官网,可以看到大量的有关蔚来车队在各种电动方程式赛事上的新闻以及无人驾驶的消息,可以清晰的看出,蔚来就是要做中国的 Tesla,从高端市场发力,避免国产化价廉质劣的印象,即先从高端做起,逐步向中低端扩展。

参加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是蔚来汽车一步非常不错的棋。既可以借由比赛打出名气,节省一大笔宣传费,也可以验证自己的在电动车上的储备技术。实验室里的技术到量产车辆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赛车是很好的验证和积累经验的方式。

蔚来的第一部车定位一定是一台电动高端跑车,而高端跑车的爱好者一般都好赛车技术这一口,不然你以为为什么保时捷每年要投入那么多钱去参加各种赛事。

同样,较小的产能也有利于蔚来在质量稳定性上积累经验。

乐视汽车,迷雾中前行:

第一图是乐视国内发布会时展出的概念车,第二图是乐视在美帝搞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电动车 ..

不得不说前后画风转变的是相当的快 ...

相比其他几家公司,我在网上并没有看到乐视汽车的官网,也鲜有它们对于自己产品定位和规划的消息,只能大致猜测,日后国产的会是一台四门豪华电动 Sedan。

威马汽车,坚持造满足大众需求的主流电动车:

与乐视和蔚来不同,威马汽车在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高端市场,只做有钱人的玩具,而是把产品定位在了主流的电动车刚需人群上。

目前为止只有发布会上的几个产品局部图,概念车并没有展出,只好从官方新闻里了解一下了。

近日,随着威马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沈晖专访时对威马造车信息的披露,沉寂许久之后的威马汽车再次受到国内外汽车圈的热切关注,面对诸多媒体的采访,沈晖坦露了威马汽车的造车目标、理念及未来规划。他在接受彭博社新闻连线采访时表示,威马汽车瞄准和争取的是大范围的主流电动互联汽车市场,目标是要打造真正改变大众出行生态和出行体验的主流产品,而不是仅仅为少数高消费人群提供新奇的玩具。

很明显可以看出,威马定位的是刚需人群,威马做的是最主流的需求,意味着在威马的产品上,要摒弃那些新奇但并不实用的功能,换句话说,威马要做的可能是一台具备相当舒适性和实用性的电动车。

做主流的需求同时意味着,沈辉选择了大规模量产去造车的思路,颇像传统汽车厂的作风。

产品研发 / 生产制造 / 销售服务体系 / 自建工厂 / 整合上下游供应链 / 人才储备 / 电动车制造资质

走大规模量产路线意味着威马必需去处理上述问题。

威马汽车靠谱吗?至少从实际操盘者沈晖的层面来考虑,曾经的吉利汽车副总裁、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在吉利期间一手主导了对沃尔沃的收购,在博格华纳工作多年,汽车行业的上下游他都很熟,人脉很广,这样的顶尖人才来操盘威马汽车,他们的实力应该有所保证。

沈辉拉来的人都非常厉害,目前威马已拥有超过 300 人的核心团队,分布在上海、德国、北京和成都。这些人里有曾经的奇瑞汽车常务副总陆斌,有大众汽车的技术专家徐焕新博士,有宾利的汽车设计室内饰与数字化设计师孙震,有劳斯莱斯幻影的设计师 Marek Djordjevic... 都是汽车行业内相当有经验和人脉的人。

想到了什么,大资金、大背景、豪华团队、国际供应商,是不是很像观致?

以威马汽车的背景,造出一台高水平的量产车我一点都不意外,但是选择什么样的产品定位才能卖的出去,这个问题更值得关注。

观致的失败在于它造出来的是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好车,希望威马别走观致的老路。

从这点上来看,威马对自己产品的定位(坚持造满足大众需求的主流电动车),这很聪明。

车和家,抢今天的市场,没有意义:

从泡泡网到汽车之家,从汽车之家再到如今的车和家,作为 80 后的典型代表,李想一直走在创业的路上。

抛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智能,互联等概念不看,我们只看产品。

车和家计划只推出三个车型,分别为一款小而美的 SEV(即小型智能电动车)以及两款大而强的 SUV(纯电动与混动车型)。这些车型根据用户的原始需求而来,核心参考信息为出行半径,其中,这款小号 SEV 主打 30km 以内半径的短途出行,纯电动 SUV 主打 150km 以内半径的城市距离出行,而混动 SUV 则主打长距离出行。

第一款车,SEV,没有高大上的渲染图,它,就是一款低速电动车。

你可以想象成是一个很窄的 Smart。因为采用了战斗机式的纵置座位设计(前后各坐一人),这款 SEV 的正面非常之窄,只有一米出头的样子,同时,可能是为了让它看上去不至于窄的夸张,设计师将其 " 进气口 " 设置成了一个大大的矩形以令其前脸看着更宽一些。此外,它还配备有全 LED 大灯与日间行车灯。并且不需要充电桩,配备两组 10 公斤电池组。

这实在是太妙的一步棋了!

车和家的第一款产品,一步到位精准的定位到了精品低速电动车市场,主打 30km 以内城市通勤的人群。

避开了众多竞争对手的撕咬,将自己的第一款产品定位于需求巨大的低速电动车蓝海市场。

举个例子,山东一年就有 20 万辆非法的低速电动车在跑。李书福看上了知豆,要做行业标准,没有安全气囊的车也能上牌,去年一年卖了 3 万台,已经是新能源汽车榜单上的黑马了,第一名啊!

相比那些粗制滥造的低速电动小车,让都市的白领们再多掏几万块钱,去买一台外观和内饰都更有具有设计感,品质和安全都更有保障的精品小型电动车,不是特别难的事情。

车和家厉害就厉害在第一款产品就已经精准的定位到了蓝海市场中的消费人群,这个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但是靠谱的产品还没几个,甚至行业标准还在讨论制定中,车和家若是能拿出像样的产品,绝对的潜力股。

第二款 SUV,目前没有太多的消息,应该正处于研发阶段,你只需要知道它是对标雷车 RX450h 的就好。

至于小鹏电动车,我的一个朋友就做他们的项目,直接拿雷车 NX 来改,我不想评论 ... 你比乐视更没有诚意,做戏都懒得做全套 ... 对于这样的品牌我懒得评论。

电动车这条路上,会有人不断的倒下,也会有人不断的站起来,在电动化时代,新兴的电动车企业最起码可以和传统车企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传统车厂死水一滩,放几条鲶鱼进来又有何不可,兴许我们正在见证中国的 Tesla 一步步成长呢。


新车大揭秘

挺好的,虽然从技术上和组织生产上,不能跨越传统的路线,但起码在价格和配置上搅了局,丰富了市场供给,刺激了竞争。没有这些所谓的互联网品牌之前,传统车企非常漠视新能源的研发,纯属占坑,消费者持币待购却无米下锅,市场上要么是10万以内的老头乐,或者20万的比亚迪宋,良心点的荣威Erx5,30万的伪豪华腾势。屈指可数,不满意也没办法,主机厂不给力啊。现在市场已经比之前丰富多了,十几万的威马,比动辄溢价快到一半的传统品牌有冲击力多了,或者40万的蔚来也是高端需求的很好响应。对消费者多点选择多点丰沛,没坏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