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摇项羽军心的四面楚歌,原来是湖北天、潜、沔民歌!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兵败而被围困于垓下,刘邦军队与诸侯兵以“四面皆楚歌(鸡鸣歌)”而令项羽“大惊”,孤立无援的处境使之军心顿挫,在“天(意)亡我,非用兵之罪”的哀叹声中在乌江自刎,楚汉相争的历史画面终以汉室天下为定局。“鸡鸣歌”成为楚汉相争的“落幕曲”,该曲对刘邦无异于是凯歌,对项羽而言则是丧钟。《史记•项羽本纪》。该文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已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人常借此典故比喻孤立无援或四面受敌的处境。

动摇项羽军心的四面楚歌,原来是湖北天、潜、沔民歌!

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大败项羽

那么“四面楚歌”的“楚歌”到底是什么歌呢?

东汉应昭认为:“楚歌者,谓‘鸡鸣歌’也,汉已略得其地,故楚歌者多鸡鸣时歌也。”

动摇项羽军心的四面楚歌,原来是湖北天、潜、沔民歌!

古代云梦泽

对古老的楚歌——“鸡鸣歌”的记载,还见于写《汉书》的班固之《咏史》诗中,该文在记叙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父罪而请求卖身为婢的故事中写道:“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其中一个“思古”可见“鸡鸣歌”之历史悠久。

动摇项羽军心的四面楚歌,原来是湖北天、潜、沔民歌!

记载鸡鸣歌的《楚风遗韵》

而“鸡鸣歌”是什么样的“歌”呢?

据苏东坡在《志林》一文中记载:“余来黄州(今湖北黄冈)闻黄人二三月群集讴歌,其词固不可解,而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宛转其声,往返高下如鸡唱尔,与庙堂中所闻鸡人传漏微似。土人谓之山歌。”所谓“鸡从”,就是当时的报时官,“传漏”是看滴漏水计时,而模仿鸡鸣高声报时的喊音。据此载分析,“鸡唱”与“鸡从传漏”是有区别的,“鸡唱”的音乐性明显地强于“鸡人传漏”之声。“鸡鸣中西”是模仿公鸡的啼鸣之声,其音乐旋律是“往返高下如鸡唱尔”的地方民间歌曲。

“鸡鸣歌”到底产生于何处?根据有关的大量资料分析,当属江汉间历史上记载的夏洲一带和汉水北岸的部分地区。若论具体地域,当以今湖北省潜江市、天门市、监利北部和仙桃市(原沔阳)一带之地域为“鸡鸣歌”的发源地。夏洲在何处?据《太平御览》、《太平寰宇记》载:“夏、涌二水之间,谓之夏洲,首尾七百里,华容(西汉置,在今潜江市西南)、监利二县在其中矣。”这一带远古属古云梦泽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这一地域的考古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和商周遗址分析,这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无人居住的泽地,其间错杂着许多已经开发了的耕地、聚落以及都邑。由于这里众多水系的分流分沙,将大部分泽地填淤分割,使夏洲逐渐向东延伸,导致江汉间的夏洲由春秋时仅有郧乡(见《水经注》,后名竟陵,在今湖北潜江西北境),而至汉代时出现华容县之记载,西晋时分华容县东南境,在涌水自然堤上增设监利县(据监利县现在有监利南和监利北之分,其中监南为湖南语系,监北为潜江语系分析,当时这个增设的监利县当指监利北部地区。);在今汉阳南设沌阳县;东晋时期又在今沔阳城关西北和城关附近的地域内分别增设云杜县和惠怀县;还有“秦以为县”的竟陵县。至东晋时止,这一带从西向东依时递增达六个县。

动摇项羽军心的四面楚歌,原来是湖北天、潜、沔民歌!

今日湖北天门,古竟陵

动摇项羽军心的四面楚歌,原来是湖北天、潜、沔民歌!

竟陵王萧子良

潜江、天门、沔阳的方言声调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即以低、中、高(do re sol)三个骨架音所组成的音列,构成该地域方言声调的风格色彩框架。一般说,中音是声调的核心音,把握着声调的基本平衡,好似声调变换的轴心;低音是支柱音,也是核心音的基础;高音是色彩音,代表着声调的某些个性色彩。色彩音与支柱音围绕着轴心音上下波动。除此以外,三个音的音程排列也有着它的特殊规律:中音与低音一般为纯四度关系;高音与中音一般为纯四度、小三度、大三度或大二度关系。中音与低音(即核心音与支柱音)不变的纯四度关系,集中的体现了这一地域的语音相对稳定性与个性,奠定了其方言声调的基础;中音与高音(即核心音与色彩音)的各种音程变化,以及由于这种变化导致的核心音与色彩音、色彩音与支柱音的音程变化,恰显示了这一地域的生动性,从而更加突出了自身声调色彩的个性。

特别是色彩音与支柱音(即do re)的上下七度音程大跳,颇具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由下而上的七度大跳后落在核心音上,形成re do sol 的唱法,恰与公鸡打鸣的模仿音调吻合。如儿歌《唱个鸡子咯咯咯》中的“咯咯咯”和“瘪瘪瘪”的音乐即是。

动摇项羽军心的四面楚歌,原来是湖北天、潜、沔民歌!

沔阳皮影戏的配唱就是鸡鸣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