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滿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帝,其中,自視甚高的皇帝,是清兵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乾隆帝(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所謂乾隆,就是“天道昌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乾隆帝的一生,對工作是勤勉的:在位期間,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重視文化事業,在他統治期間,各種官修書籍達100餘種,其中最大成就是親自倡導並編成了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乾隆時期的文化、經濟、手工業確實進入了一極盛時代,算得上是一代有為之君。

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但是,他在位期間,也幹了不少好大喜功之事:六下江南,勞民傷財;大興土木,修建皇帝園林——圓明園。乾隆在位後期,變得奢靡昏聵,大興文字獄,吏治漸趨敗壞,招至天怒人怨,多地爆發起義。尤其是強力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讓滿清在康乾盛世之後,國力急轉直下。有人說,大清之亡,始於乾隆,這話雖有誇大其詞之嫌,但是,也並非全無道理。

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乾隆是個自我感覺非常好的人,他自號“十全老人”,並作《御製十全記》,令寫滿、漢、蒙、藏四種文體,建碑勒文。

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再者就是康乾盛世,多是清人的自我宣傳,而在第三者的眼中,卻是另一番景象。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夏天,英國派出使團訪華。使團成員約翰·巴羅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說:“不管是在舟山還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裡,沒有看到任何人民豐衣足食、農村富饒繁榮的證明……觸目所及無非是貧困落後的景象。”

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通俗地說,乾隆就是個表演帝、段子手,他的輝煌,是建立在他老爹為他打下的基礎上的。雍正皇帝嘔心瀝血十三年,雍正去世後,國庫存銀有五千多萬兩,為乾隆盛世的開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康熙末年,國庫只剩下了三百多萬兩銀子,這點銀子根本應付不了任何一場大的災難,可以說是到經濟崩潰的邊緣。這樣的成績,也好意思拿來吹,這就是乾隆!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大清之亡,亡於乾隆,這話還是大有道理的。

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1799年)2月7日卒於紫禁城養心殿,享年89歲。廟號高宗,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乾隆生前享盡了榮華富貴,飽受表揚與自我表揚,但是,令他老人家生前沒能想到的是,在他死後一百多年,“十全老人”卻難保全屍。

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1928然後7月上旬,孫殿英以軍事演習之名,驅走全部守陵人員,封鎖關隘,實行戒嚴,大肆洗劫乾隆的裕陵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當年,孫殿英部打開乾隆皇帝的墓室之後,將其屍骨從棺槨中扯著花白辮子生生拽了出來,扔在了泥水之中。其陪葬的三位妃子更是沒能倖免,全部被拋屍毀墓,乾隆脖子上掛的朝珠也被搶走。

自稱十全老人的千古一帝:死後屍骨卻被人拖出棺材,身首異處

後來,清朝遺老們組成的善後委員會到乾隆陵墓收屍,發現乾隆的頭顱已經被壓的粉碎,而其花白的辮子則被展覽,其屍骨與其他人的屍骨散落在一起,誰也分不清楚,只好將其聚攏在一起,草草收葬。可憐這位活了89歲的十全老人,死後卻落得如此下場,實在令人嘆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