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的故事之(四)

观音菩萨的故事之(四)

四、观音菩萨成道地南海的说法

当时的妙善公主离开河南平顶山白雀寺顺太行山向东一路而行,最后到达太行山最东端今天北京的香山一带就再未前行,很有可能就在这一带居住修行度化教人,也很有可能最后就在这一带修成正果。当时在北京也许有大海存在,所以今天北京很多地方还保留着有关海的名称。在今天北京的南边大兴就有一个地方叫“赢海”,在古代时称为“南海子”。当然不是因名字叫“南海子”就认为是南海,在北京其实叫南海的地方不止一处。

观音菩萨的故事之(四)

我们提出这种假设有三个理由:一是北京大兴有个瀛海镇,这与《西游记》中所说的瀛海有非常的吻合之处。瀛海者浩瀚的大海,汉代王充《论衡•谈天》中说:“九州之外,更有瀛海。”宋代贺铸《海月谣》词:“楼平迭巘。瞰瀛海、波三面。”这说明在古代这里也是一片汪洋大海。二是现在的瀛海在古时就叫南海子,并且有史料记载这里曾经是一片非常大的海域。如在清代《大兴县志》记载:“南海子,非川也,以其为水所聚,而擅海子之名,则附入焉,如飞放泊之类也……中有殿,旧名幄殿。殿傍有晾鹰台,鹰撲逐而汗,台以息之;犯霜露而濡,台以煦之。”

观音菩萨的故事之(四)

另据《元史》记载:“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犹豫之度,谓之飞放。”这里的“飞放”即是“飞放泊”的意思,因为这里距皇城很近,又称“下马飞放泊”。根据《辽史》记载:当时永定河以南今天的丰台、大兴、通州一带都是湖泊,称为“飞放泊”,就是放一种专门捕猎的鹰叫“海东青”来捕捉海上的动物。在清康熙《大兴县志》记载: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园一百六十里。在《明一统志》记载:永乐年间,南海子在京城南十二里,旧名下马放飞泊,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相当于140里)。

观音菩萨的故事之(四)

在《日下早闻考》记载:清朝入主中原后,把南海子作为皇家苑囿,改名为“南苑”。从这些史料记载可以看出,当初的北京南城一带确实是一片湖泊,并且就有“南海”之称。三是北京瀛海在过去就有个寺庙名为“娘娘庙”,而娘娘正好是民间对观音菩萨的称呼。据有关史料记载,在明代之前这里是湖泊,作为皇家捕猎之场所,后为湖水渐少成为大片沙洲。在明永乐年间从山西开始迁移来大量百姓,改上林苑为采育,开始有居民居住。当时的沁水营村就是由原来的观音寺和小马房三个名字共同组成。由此可见,这里在很早以前就有一座观音寺,并且还非常的古老著名,所以今天这里的地名还取观音寺。观音寺也许是大兴区最古老的寺院,具说在大兴区文物管理所有观音寺柱脚石的文字资料。而我们可以推断观音寺也许就是观音菩萨当年从白雀寺到香山,最后就在今天的北京大兴瀛海修行成道。

观音菩萨的故事之(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