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01

前幾天在網上看了一期節目,正好看到這樣一個片段,深有感觸。

演員小陶虹說,有一次出門前,女兒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脾氣一上來,不分青紅皂白就衝女兒吼道:“你怎麼回事啊?”

被她這麼一吼,女兒當即就愣住了,不說話也不敢哭,而是哆嗦著呆望她,眼裡充滿了恐懼。

小陶虹看到女兒的這個表情後,立馬意識到自己錯了。

儘管孩子默不作聲,但你從她的眼睛裡卻可以看到,一顆不安、疏離的種子正悄悄被種下。

所以,當女兒再次啪嘰把牛奶摔到地上的時候,她沒有批評,而是走過去抱住了手足無措的孩子。

這時,沉默中的女兒有了安全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相較於孩子被吼完之後,大哭大鬧、或反駁講理,相信爸媽們更害怕的,是遇到一個打不哭罵不語,把情緒調成靜音的孩子。

我有個朋友,屬於脾氣比較急躁的那種。每次孩子只要做了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她就喜歡劈頭蓋臉地衝兒子大聲吼叫。

孩子不小心摔碎東西,吼!

孩子動作太拖拉,吼!!

孩子太皮蹭破撞傷,吼!!!

而每次被吼,孩子都只是低頭抿嘴,默不作聲,讓人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什麼。

直到有一天,因為試卷錯題的問題,她又忍不住對著兒子一頓罵,沒想到9歲的兒子突然爆發:“你覺得我差勁,我也不想要你了!

孩子的反應著實讓朋友嚇了一跳,她後來哭著跟我說,孩子已經跟她冷戰三天了,她感覺自己做媽媽失敗極了。

如果說,對爸媽來說,有一種無奈是“覺得對孩子不吼不行”;那麼,相對應的還有一種絕望,就是“孩子被吼之後不說話,真不知道那個小東西心裡在想什麼”。

那些被吼後,默默積攢負能量的孩子,才是最讓人操心和擔憂的。

02

那麼,為什麼有些孩子在被吼後,並沒有哭鬧、頂嘴,反而是咬牙抿嘴、沉默以對呢?

值得父母注意的是,這是孩子心理受創的一種表現,其心理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出於恐懼,安全感缺失。

不再信任父母,心中開始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2. 習以為常,破罐子破摔。

雖滿心不服,卻懶得反駁,故意用這種不配合來氣父母。

3. 自尊心受挫,出現情感障礙。

最嚴重是出現自卑和自閉傾向,害怕自己跟父母說什麼都是錯的。

的確,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吼孩子可以得到暫時的成效,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

但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對於孩子,其傷害卻可能貫穿一生。

特別是對於那種打不哭罵不語的孩子,其心理傷害更是難以估量。

從心理學上來說,吼本身就是一種不好好說話的表現,屬於語言暴力的一種,會對人造成嚴重的精神傷害。

輕則造成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交際、缺乏安全感、排斥與家人的親密關係;嚴重的,更可能讓孩子走上犯罪道路。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曾做過一個名為《語言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的教育短片,短短兩分鐘,卻非常震撼。

也許其中一些話你也曾對自己的孩子說過:

“你讓我丟人!”

“就沒見過你這樣笨的!”

“你看看別人家孩子!”

……

我們總以為打孩子才會傷害孩子,卻不知道語言上的傷害,同樣會在孩子心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03

不管是誰,都會有不愉快產生,但作為父母,你應該意識到,無辜的孩子沒有義務成為承擔你的負面情緒的宣洩口。

如果你覺得自己心情不好又要面對孩子“不乖”時,不妨試試這樣做:

1. 將自己的心理活動與孩子坦白。

例如:“寶寶,你故意打碎了杯子,媽媽現在挺生氣的。因為之後還要再花錢去買杯子,你的行為造成了家裡額外的開銷,所以媽媽認為你這樣做是不對的。”等等,既能在敘述過程中平靜下來,也是和孩子交流的一種方式。

2. 試著將負面情緒健康宣洩。

成人通常在發洩情緒以後會感覺好受一些。因此,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有負面情緒時,可以用跑步、做家務等健康的方式發洩出來,等理智回來了,再考慮應該如何應對。

3. 在心裡默數30秒再開始講話。

如果自己的情緒尚未處理好就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可以坦誠但儘量溫和地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可能會罵你而讓你很難過,我不想讓這件事發生,所以我們一起安靜10分鐘。”

當然,愛之深,責之切,做父母的,很難完全避免吼孩子。

如果傷害已經形成,父母又應該如何做,才能事後補救呢?

1. 放下身段,去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告訴自己要做一個慈母慈父,奈何面對調皮的熊孩子,自己的暴脾氣分分鐘都會被點燃。

一旦我們忍不住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在情緒平復後,及時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

“媽媽生氣是因為你做錯了事情,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也沒減少。”

2. 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所以如果控制不住吼了孩子,父母事後一定要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來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

3. 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我們都希望“子成龍、女成鳳”,試圖讓孩子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完美的樣子生活成長。一旦孩子的成長軌跡與想象總有偏離,父母就會暴跳如雷。

但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完全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面對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

你必須把他當做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做一個“弱小的人”來征服。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南風效應”: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吹出了刺骨的冷風,行人因為害怕寒冷,所以裹緊了大衣;而南風吹出了柔和的微風,行人覺得很溫暖,便解開了大衣。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狂風暴雨般的吼罵,只會讓孩子關緊心門;倒不如用春風化雨般的溫柔,潤物於無聲。

給他愛,給他力量,給他信心,讓孩子在柔和的南風中起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