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藝術品》期刊 | 典藏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 ——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藝術品 · 典藏】

文 /馮佳琪

一、緒論

卷草紋,其造型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以二方連續的排列方式進行“S”形排列,多做邊飾。由於花草造型多曲捲圓潤,稱之為“卷草”。唐朝時卷草紋盛行,流傳至日本並被當地人稱之為“唐草紋”。

卷草紋作為一種典型的植物紋樣,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從西歐的雕刻、建築,到印度的佛教忍冬裝飾,以及阿拉伯的藤蔓紋樣、日本的唐草,在各地的工藝美術品中都能看到波曲狀的植物紋的存在。而關於卷草紋的起源,學術界也存在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以由忍冬紋發展而來這一說法流傳最廣。但且不論卷草紋的源頭為何,各地的卷草紋樣因為文化環境的不同,漸漸也會發展出影射了當時的文化環境的獨特的紋樣風格。因此,本文側重研究卷草紋在中國本土的風格樣式的演變,分析各個朝代具有本土特色的卷草紋的構成形式與特點,進而與漢文化的發展相聯繫看卷草紋的演變與發展。

從紋樣發展規律上看,植物紋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早期的裝飾紋樣中,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中國陶器上已有植物紋樣的出現。但以卷草紋為例,它的出現與發展卻與文化的交互密不可分。正如芮傳明和餘太山先生在《中西紋飾比較》中提到的:“中國古代的某些文化現象,既非純粹的‘土生土長’,亦非完全從外域傳入,而可能是經過反覆的雙向、多向交流與融合後才得以形成。” 在強調紋樣發展的民族延續性的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它與異域紋樣之間的交流。而至於卷草紋如何通過與異域文化的交流並與中國傳統審美結合,逐漸形成有本土造型特色的紋樣,本文將對此作詳細分析。

二、卷草紋造型來源與文化寓意

卷草紋的造型來源

關於卷草紋的研究極具爭議。其造型來源說法主要有三種:

一是隨著六朝時期佛教東漸而傳入的忍冬紋樣演變而來並受中國文化影響,田自秉先生在《中國紋樣史》一書中提到:“如從紋樣發展演變來分,漢代可稱之為捲雲紋,魏晉南北朝稱之為忍冬紋,唐代稱之為卷草紋(唐草紋),近代則稱之為香草紋, 名稱各異,但大體呈波浪形枝蔓骨架,配以葉片;配以花朵的, 又稱纏枝花。”這一說法認為捲雲紋、忍冬紋和卷草紋是一脈相承的。

另一種則認為“由傳統的雲藻紋樣發展而來,花葉的基本形狀是類似於小勾葉的小云頭紋樣式”。這一說法由學者霍秀峰女士提出,認為卷草紋是植物紋樣和雲氣紋樣的結合,並在佛教的影響下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還有一種說法其主要持有者是西方學者阿洛伊斯·裡格爾和E·H·貢布里希。這一說法認為古希臘和羅馬是卷草紋樣的發展中心,由古希臘的紙莎草紋樣到美索不達米亞的棕櫚卷鬚飾、阿拉伯的藤蔓花紋,逐漸形成了西方的卷草紋樣式,而早在樓蘭古樓的門形木雕上可見明顯的西方風格的卷草紋樣。

卷草紋的文化寓意

城一夫在《東西方紋樣比較》中提到:“西方歐洲地區的卷草象徵生命再生、復活的意義;中東阿拉伯地區的藤蔓花紋,在無機的螺旋循環擴展中,象徵宇宙的浩瀚,而中國、日本的唐草, 重點在於藤蔓連接的花形本身的象徵含義……讓人有一種程式化的侷限感。”誠然,正如這一觀點認為的,中國的卷草紋並不是用觀念將自然哲理圖案化。但在中國,卷草紋的生生不息,一定程度上與它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道教的有無相生、長短相形的規律,表達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有關;同時它與佛教的文化息息相關,兼備祥雲流轉自如的氣韻和佛教中輪迴的象徵。同時卷草紋的意義也與花形有關,具有花形附帶的吉祥寓意,但不可否認卷草本身的造型也具備其獨特的文化寓意。

總體上來看,卷草紋“S”形的造型富有流動感,靈動自如, 虛實相生,而它的無限重複與連續表達了生生不息的生長之氣。

三、卷草紋與忍冬紋、纏枝紋的區別

忍冬紋,一種流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植物紋樣。《辭源》對忍冬的定義為:“草藥名。藤生,臨冬不凋,故名忍冬。三四月開花,氣甚芬芳。初開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變黃,新舊相參, 黃白相映,故又名金銀花。”此時忍冬紋一般為三葉片和多葉片, 但其變化是多種多樣的。

卷草紋與忍冬紋的造型關係十分密切,有很大一部分學者認為卷草紋是由忍冬紋發展而來的。關友惠先生曾就忍冬邊飾進行了具體的分類,並認為西魏時期敦煌壁畫288 窟中窟頂的忍冬紋樣和北周敦煌壁畫中的纏枝畫草紋“有著鮮明的承襲關係,並孕育著隋唐時代卷草紋飾的雛形。”

纏枝紋是一種以藤蔓、卷草為基礎提煉而成的漢族傳統吉祥紋飾。纏枝紋所表現的“纏枝”,常常以常青藤、扶芳藤、紫藤、金銀花、爬山虎、凌霄、葡萄等藤蔓植物為原型。其特點是花朵相對較大,葉片相對較小,枝莖成曲線且不斷延長。這種“盤曲錯節、豐富飽滿而又連續不斷”的構成樣式能夠把各種吉祥寓意的花朵結合在纏枝紋裡,是吉祥文化的可視化載體。

與卷草紋相比,纏枝紋更突出花卉的造型特徵,是一種以花形為主的圖案,不一定以S 形波曲線為骨骼,而草葉的形狀是一種圍繞花形展開的輔助裝飾。

四、卷草紋在中國本土的樣式演變分析

卷草紋構成法則

卷草紋的結構中, 通常多用“S”形的曲線為基本圖形,作為卷草的主草葉。而與其相連接的植物枝葉、花果都是用分佈在主莖兩側,以“C”形曲線的形式出現。在卷草紋圖樣中,主莖兩側的圖案構成了曲線中的平衡,同時它們重複卻不連續的特點,加強了卷草紋裝飾的韻律感。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 漢 鋸齒蟠螭草葉紋鏡

西漢時期紋樣與卷草紋的關係

有一種說法認為卷草紋是由雲氣紋發展而來,在《東西方紋樣比較》一書中有提及:“六朝時代河南省石窟寺的建築裝飾上, 可以看到由雲氣紋轉化的忍冬唐草式圖案,漢代銅鏡上也有不少一看便知的唐草紋樣。”這一紋樣與部分卷草紋一樣在末端有兩組分枝,線條末端成半圓弧狀,花朵用小點點綴(圖1)。但這一紋樣被稱之為草葉紋,非我們所研究的卷草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卷草紋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連綿不絕的戰爭導致了國家的長期分裂,在這時局動盪的背景下,紋樣的發展卻得到了來自北方遊牧民族和西域文化的碰撞。可以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植物紋樣真正進入了中國裝飾領域。

這一時期,隨著忍冬紋和佛教文化的傳入,卷草紋也開始萌芽。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2 北魏 彩繪漆棺殘片

基本造型特徵:南北朝時期的卷草紋樣主要類型有四種。前兩者是以S 形曲線為主要結構,兩側分別長出單葉或雙葉的卷草紋;第三種是主要枝蔓成兩組S 形相互交錯構成二方連續的紋樣; 第四種是呈環狀二方連續的卷草紋,每個單元圖案之間通常有圈套圖案相連接。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3 北魏 彩繪漆棺殘片

這一時期的卷草紋與忍冬紋葉形十分相似(圖2、3,左為卷草紋樣,右為忍冬紋與虎紋的結合,其中忍冬紋葉形為三瓣葉)。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忍冬紋的傳入對卷草紋的影響,有的紋樣被稱為忍冬卷草紋。但在吸取借鑑忍冬紋的同時,卷草紋出現了一片葉子向兩側分卷的造型,兩片葉子首尾相連,以葉片本身構成了S 形的捲曲。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4 東晉 青瓷刻蓮瓣紋單柄壺

主要運用範圍:大量出現在石窟和墓室的石刻、壁畫中,在瓷器上(圖4)、織物中也有卷草紋出現,北魏莫高窟中也發現了一幅菩薩說法圖的刺繡殘片,上繡有“桃形忍冬卷草紋”。

卷草紋樣的湧現以西方文明的東漸以及佛教東傳為背景,不斷髮展演變,為唐代卷草紋的在裝飾題材中佔據重要地位創造了基礎。

隋唐時期的卷草紋

唐朝是卷草紋的鼎盛時期。隋朝和初唐受外來文化影響很深, 而在包容共濟的唐朝,各種紋樣形式相互影響,使卷草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而到了盛唐、晚唐,卷草紋在中國逐漸成熟,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紋樣。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4 東晉 青瓷刻蓮瓣紋單柄壺

基本造型特徵:這一時期的卷草紋與西漢時期的造型相比要更加渾厚有力,以雙線勾出草葉的輪廓,並在“S”形狀的兩端用曲線勾出花瓣的形狀。造型上呈現出豐潤圓滿、繁複多變的風格特徵。至於花形,一般認為唐代卷草紋的主花花形是牡丹,但也有認為是石榴花,但由於此種花形過於抽象,已成為一種標誌符號。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6 初唐 敦煌莫高窟第340 窟

紋樣演變規律:隋唐時期的敦煌壁畫中大量運用到了卷草紋, 從對壁畫中卷草紋樣的繪製中可窺見唐代卷草紋造型風格的演變。初唐時期的卷草紋造型簡潔、主莖清晰;盛唐時期的卷草紋造型處理上更加豐富,出現了雙線勾勒的葉脈;晚唐出現的卷草紋形象內容較複雜, 技術上更加熟練,多種形象融為一體,使紋樣更加豐富。然而,不論卷草紋的風格如何變化,它的基本結構沒有發生改變,即作為枝葉的“C”形曲線和作為主莖的“S”形波狀曲線在主體上相連接的骨架沒有改變。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7 初唐 敦煌莫高窟第340 窟

初唐時期—這時的卷草紋造型簡潔、主莖清晰,其風格分為兩類。一是較為簡單的卷草紋,圖案是由較為簡單的S 形波形構成,兩側莖端伸出花葉,突出花形(圖5、6);二是造型相對更豐富的卷草紋,花與葉相互協調,構圖更加飽滿(圖7)。花形普遍都呈喇叭狀。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8 盛唐 敦煌莫高窟第46 窟

盛唐時期—卷草紋有的畫形骨骼大題沿襲初唐較複雜的卷草紋,花形呈喇叭狀,葉片細長(圖8);有的造型趨於複雜,花葉造型更加豐盈飽滿。這一時期的特徵是出現了雙線勾勒的葉脈裝飾。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9 中唐 敦煌莫高窟第159 窟

中唐時期—中唐的卷草紋延續了盛唐的風格,在卷草中加入了葉脈,但葉片造型更加簡潔抽象,這一時期的花葉普遍寬闊, 造型不似初唐時瘦長。(圖9)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0 晚唐 敦煌莫高窟第156 窟

晚唐時期—到了晚唐,卷草紋的造型風格形成了一定的形式化。葉片更加飽滿,花朵的造型減弱,花和葉幾乎融為一體, 而葉片的造型更加抽象化。(圖10)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1 唐 王大禮墓誌局部朱紋

主要運用範圍:常見於壁畫、石刻、服飾織物中。唐朝石刻中的卷草紋與壁畫相比,造型更加精緻豐富而花紋繁密,但整體造型規律是一致的。(圖11)

宋元時期的卷草紋

從宋元開始,大量出現的是以花卉為主的植物紋樣,例如折枝花、纏枝花,等等。而這些花卉紋樣又呈現出了迴歸傳統繪畫藝術的趨勢,出現瞭如蘭花、菊花等大量寫實的花卉。而卷草紋多作為某種紋樣的輔助紋樣,用於裝飾於底紋或者填補主紋的空隙。例如團窠紋的空隙用卷草紋填補等。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2 金 白釉剔花捲草紋橢圓形瓷枕

基本造型特徵:這一時期的卷草紋大多與花卉圖案結合,作為輔助紋樣出現,也有個別作為主紋的卷草紋(圖12 是以卷草紋為主紋的金時的卷草紋瓷枕)。形式上有自由形態的卷草紋樣,也有作為邊飾的長條形裝飾。宋代時卷草紋造型較為簡單而又粗獷有力,草葉邊緣曲線光滑有韌性。元代的卷草紋造型更加豪氣大方,例如元代的青白釉卷草紋三系罐,沒有多餘的草葉裝飾,S 形波曲線的造型簡潔有力。

紋樣演變規律:紋樣的造型出現了多元化的發展,形狀不同但都越來越簡潔而有彈性。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3 元 青花折枝花紋高足碗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瓷器發展,出現了一種常用在瓷器瓶口或足牆的裝飾,稱之為卷枝紋。卷枝紋形狀構成與卷草紋相一致, 但沒有草葉的形態,類似於西方的連續卷鬚飾,以單線條的S 形曲線組成。(如圖13 碗口處)

主要運用範圍:在宋代,卷草紋被應用在大型的撇口盤或梅瓶等瓷器上,其裝飾生活氣息濃郁,線條有力而粗獷。元代青花瓷最具盛名,這時卷草紋已成為瓷器的主要邊飾。裝飾於瓷器上的卷草紋大多位於器物的足牆部位,也有裝飾於器物口部一週。

明清時期的卷草紋

明清時期,卷草紋發展進入多元化的時代。由於其造型上的自由,成為了傢俱和建築邊緣裝飾中常用的植物紋樣。在木石上通過透雕或者浮雕的方式,形成了圓潤生動,婉轉富有韻律的裝飾效果。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4 清 頤和園仁泰門抱鼓石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5 明 東陽盧宅卷草梁頭

基本造型規律:明清時期的卷草紋運用範圍更廣,所以造型更加靈活多變,這一時期的卷草紋大多作為適應裝飾區域的填充圖案(圖14),其造型與物體本身結構相關。存在有大量不連續的單個卷草圖案(圖15),以單個環狀C 形的卷草紋為主紋,裝飾以小的葉片點綴。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6 明 黃花梨三足香幾(局部)牙子的卷草紋浮雕

譬如在明清時期傢俱上,裝飾的卷草紋根據實際應用的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角牙上的卷草紋形象飽滿而豐富; 牙頭上裝飾的卷草紋造型簡潔有力,沒有波浪狀的葉瓣紋;站牙上的卷草紋葉片寬闊、邊緣流暢無波折,分叉處有花芽出尖、邊緣平滑無波折,造型飽滿。常見的還有兩個單位圖案構成的對稱圖形,以兩卷為一束,合為一股收尾(圖16)。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7 明 黃花梨小座屏風局部

紋樣演變特徵:一方面,瓷器等工藝品邊飾上的卷草紋延續了其S 形的造型特徵,但有的與雲紋相借鑑,出現了勾雲形的草葉(圖17)。另一方面,隨著卷草紋在實用器物的裝飾雕刻上運用範圍的擴大,不侷限於S 形的二方連續卷草紋演變出了線條更加圓潤飽滿的曲線。到了清朝中後期,葉瓣波折逐漸消失,花芽形的出尖不斷退化,但造型更加圓潤流暢。

蜿蜒卷草 俯仰生姿——卷草紋在中國的樣式演變研究

圖18 明 上海豫園點春堂外簷龍捲草

此外,明清時期木刻中還出現了卷草紋與龍紋的結合,稱之為龍捲草(圖18)。

主要運用範圍:在傢俱、建築、雕刻、瓷器等方面上作為邊飾得到了廣泛運用。

(本文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2016《中外染織紋樣史》課程論文,指導教師賈璽增博士,作者為SRT“中國染織紋樣圖像史料查詢研究與訓練”“針對學術能力培養為的‘中外染織紋樣史’課程教學實踐與研究(ZY01_01)”項目成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