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批騰訊”為何如此奇怪?

“新华网批腾讯”为何如此奇怪?

“新华网批腾讯”为何如此奇怪?

由於文章出現了諸多疑點,騰訊公關總監張軍連夜回應,早上起來以後今日頭條繼續跟著回應,戰火突然就這麼燒起來了。“新華網批騰訊”已經成為一條微博熱搜關鍵字。

航通社(ID: lifeissohappy)在群裡和朋友圈裡,觀察了這篇文章露頭和刷屏的幾乎全過程,發現了一些明顯存疑,甚至可能違規的地方。

一、缺少電頭,作者不明

新華社是中國的國家通訊社,新華網是新華社主辦的門戶網站,官方介紹稱“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網絡媒體,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文網站”。

一夜之間,新華網上一篇文章被炒到了幾乎可以影響騰訊股價的程度,說新華網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看來名不虛傳。但這篇文章本身卻和新華社、新華網的國家級高規格並不相符。

“電頭”是近代新聞史流傳下來的概念,其中的“電”一開始指的是“電報”,後來也泛指通過網絡等電子渠道傳播。而在“電”之前是“訊”,也就是利用寄信,飛鴿傳書或者隨便什麼方式傳遞的訊息。

甚至,就算是新華社發出的漫畫都會老老實實以真名而不是筆名標註作者。例如“徐駿”就是一位專門為新華社創作新聞漫畫的人士。

2011年10月14日,當時的新聞出版總署發佈《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指出:

在30日這篇引發爭議的批評網遊的文章中,至今沒有提及任何作者信息,儘管經過一次修改還是沒有補上作者。這一點令人起疑——因為一旦文章出了問題(例如現在這樣),你都不知道應該找誰。

二、出現低級錯誤,體裁令人困惑

張軍指出的第二個問題更嚴重:文章當中居然還弄錯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每用戶平均收入(Average Revenue Per User),取英文字母大寫為ARPU,這是互聯網行業的一個術語。但文章作者卻把這個ARPU寫成了讀音相似的“UP值”。

鬼知道這位作者是怎麼聽說這個單詞的,可能在他眼裡,“UP值”跟“UP主”還分不清楚呢。

這樣的低級錯誤,對國家通訊社新華社和旗下的中央新聞網站新華網而言,可以說匪夷所思。

新華社和新華網的正常水平是怎樣的?

更能證明多人把關的重要性的,是這篇本來可以證明“國社”嚴謹的作品,還弄錯了一個字——“廢黜”寫成了“廢除”。

《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指出:

審核是為了發現文章的原則性問題、結構性問題、事實來源核查問題;校對是為了發現文章的錯別字、遺漏、順序混亂等小處問題。報紙不管多細小的校對失誤,一般都會在發現後登報更正並致歉。至於審核不嚴出現的問題,那就更是大到沒邊,處罰狠起來可以“一擼到底”。

更大的問題出在行文風格上。如今日頭條概括的,文章稱“網遊嚴重戕害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騰訊等大遊戲廠商對此似乎無動於衷,還需要多少道文件,騰訊們才肯稍加收手?”

但是,文章題目寫的是整體的網遊,卻僅僅舉了騰訊一個例子,而且論述極淺,跟新華網、新華社報道中慣常需要遍訪整個行業,多次查證,引經據典的風格差異很大。

而且,文章說報道不像報道,說評論不像評論。如果是報道,連個正經的採訪和引語都沒有,而且還有“我們驚訝地看到”“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說法——“我們”是誰?

當然,在新華網補充說明文章原作者之前,沒人能解答“我們”是誰的問題。

三、未出現在頻道首頁,疑似被隱藏

這篇文章已經引發了全行業範圍的討論,按理說,作為始發地的新華網,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將這篇文章作為證明自己傳播能力的有力證據,並且大為報道各方的回應,跟進採訪。至少,如果是一個商業媒體的話,理應如此操作。

但是現在的新華網科技頻道,既不能看到這篇文章的鏈接,也看不到今日頭條和騰訊方面對此事的回應,可以說是低調的過了頭。

至於有人說這篇文章不是後來被撤下,而是自始至終就沒有上過版面,這個很難直接查證,因為新華網不提供分時段的網頁快照功能。

“新华网批腾讯”为何如此奇怪?
“新华网批腾讯”为何如此奇怪?

這種用來引導用戶的小鏈接叫做“麵包屑”,是“古典互聯網”的一個經典概念。它可以告訴用戶,這篇文章是來自該網站哪個頻道的哪個子欄目。

一篇文章要發在網站上,但是卻隱藏起來,不讓別人看到,這到底是想幹什麼呢?

幾年前,各大門戶網站,甚至中央新聞網站都很流行這麼做。有時,你會搜索到風格明顯與網站定位不符的文章。因為沒有明顯的外部鏈接,這些文章一般不可能讓讀者看到,但是卻可以讓公司的老闆看到。

公關公司會採集這些可能被隱藏的鏈接,作為對某個會議、或某個產品宣傳的媒體報道成果提交。這樣就可以說明,這個宣傳稿一共上了多少家媒體和網站。而通常,這種服務不可能是無償的。

《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指出:

規定還指出:

針對可能有償的發隱藏新聞稿的行為,國家當然已經在進行治理。經過幾年的重點打擊,現在敢明目張膽這麼做的已經很罕見了。

如果這篇文章也有背後人工操作的痕跡,這將是非常嚴重的事情,新華網方面應該及時站出來,說明這篇文章的真正責任人,以正視聽。

今日頭條說“從內容上看,並沒有改變原意”,實際上難以因此為自己辯護,因為有沒有改變原意,以及原意是什麼,最終解釋權永遠在原作者——在本次事件中,應該指的是新華網。

根據《環球時報》引述,網易的“經典案例”有:解放軍報原題“中國夢的自信在哪裡”,網易改成“軍報: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解放軍報原題“理解不曲解”,網易改成“領會首長意圖是做好乾部首要問題”,等等。

《環球時報》這篇評論員文章說,“有些網站從傳統媒體文章中抽出一句話做標題,改變了原文的重心,使改後文章的整體意思與原文發生部分偏離。這種情況很多,讓原文作者不太舒服,但也說不出什麼。”

事實上,如果中央新聞媒體真想批判個什麼熱點,完全沒有必要在文章中指名點姓。像《人民日報》之前說“洗稿”的事情,它提到“差評”二字了嗎?但是就是這篇僅僅具有一點點方向性的文章,引發了差評最終主動跟騰訊說撤資。

這樣做不好嗎?難道說,《人民日報》之前五評“王者榮耀”對騰訊所帶來的殺傷力,還沒有現在這麼一篇文章大?就連當初那樣的事情,最終也以馬化騰做客人民網為標誌,而得到了和平解決。

所以你說,騰訊方面有什麼理由,不用佛系的心態來看待整件事情?

《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指出:

五、結論

在“新華網批騰訊”這一波熱點的發散過程中,航通社(ID: lifeissohappy)發現的問題有:

文章缺少電頭,即使後來補上,也沒有指明作者;

文章出現低級錯誤,體裁混亂,不知是消息還是評論;

文章沒有出現在新華網和新華科技頻道首頁和滾動等任何位置,疑似被隱藏;

《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裡面,恰好對上面提到的所有現象都有涉及,也指出了新聞媒體和從業者應該怎麼做。但是整件事情看過來,幾乎所有環節都出了問題,可以說是責任意識“樣樣皆無”,若干規定“條條違反”。

多的不說,嚴格的內部管理,是治理假新聞、有償新聞等亂象,維護新聞行業純潔和健康發展的基礎。這不僅是新華社或者新華網一家需要遵守的規則,更是對全國新聞工作者共同的規範。

至於事情中其他可能的疑點和沒有理清的混亂,恐怕只有等各方信息進一步豐富以後,才能得到回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