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有影響力的人越不能犯錯?現在的人都怎麼了!

5月4日,北京大學成立120週年校慶大會致辭中,校長林建華將“鴻鵠之志”的“鵠” 誤讀為“hào”。因“北大”在中國的特殊影響力,而至網友一片譁然。類似的心理,在追星中更加常見,年輕一代的偶像代表鹿晗,因談戀愛,一樣被一群人痛批,怒斥背叛,這翻臉如翻書的態度,和批評林建華有異曲同工之處。

越有影響力的人越不能犯錯?現在的人都怎麼了!

“理想化+貶低”的防禦機制

難道大師聖賢從不犯錯嗎?當然不。哪個人的成長都是從一路犯錯開始,無論是從爬行到走路奔跑,還是到學習文化知識。人們的心理機制總是傾向於保護自身。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的心理結構發展出了形式各異的防禦機制,比如“理想化+貶低”,就是一種經常配套出現的防禦。

從字面意思理解,既 “把某些人先樹成高不可攀、完美無缺的偶像,為了將來貶低和打倒他做準備”。簡單概括為兩個字就是“捧殺”。面對我們得不到的東西,我們不僅可以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還可以把葡萄說成是世界第一甜,藉此攻擊每一個說葡萄不甜的人。

所以,日常生活中,對自己的上級領導,對某個發達的同學,對某個鹹魚翻身的親戚,對比自己賺錢多的老婆,我們都可能動用這種心理。我不承認你的價值,我承認的是那個位置,一旦你做了配不上那個位置的事,我就對此暴怒。一方面,我彷彿成了那個永遠不會犯錯的人,另一方面,通過攻擊你,我顯得比你還高明。

越有影響力的人越不能犯錯?現在的人都怎麼了!

不對等的雙邊條約

“做得越多,錯得越多”,被很多職場人奉作金科玉律,因為這種場景太常見:“做得好的都看不見,做得不好的總會被挑出。”所以為了安全,乾脆少做。當然這是一種消極抵抗。但為什麼總會有這樣的人,自己十指不沾陽春水,卻對一線幹活的人點評不休呢?因為僅僅是出主意,而不是親自幹活,就不會經歷失敗,也就避免了脆弱的自戀破碎。

同時,對別人要求完美,就意味著同時把一部分改變和創造的責任推給他人,這樣,對方就被投射成了象徵層面的“媽媽”:什麼都要做,什麼也不許錯,而自己則可以心安理得地停留在“巨嬰”狀態,不用採取任何行動來改善自身問題。

面對領導、伴侶、偶像、孩子、女婿兒媳,這種情況最常見。“你是某某,所以你當然不能錯,我不是,所以我可以”“你是某某,所以你應該這樣,而我是你的某某,所以你不能要求我” 。這是最不對等的雙邊條約。“巨嬰”的崇拜是令人不堪重負的,因為你必須做到無時無刻讓他滿意。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你可能需要注意保持距離。

越有影響力的人越不能犯錯?現在的人都怎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