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第七军军长陈荣久被百姓称为“岳武将军”,牺牲时仅33岁

陈荣久1904年出生于吉林省宁安县(今属黑龙江)东京城三家子村的一个雇农之家,因家境贫寒,只读过两三年书。

1927年,因生活所迫,在张学良的东北军当兵,1929年中东路事件爆发之后,退役回家。九一八事变之后,在家务农的陈荣久重新加入东北军,被编入二十一混成旅骑兵二营七连当兵。张学良等东北军高层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沦陷后日军随意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使得陈荣久等一些有良知的爱国官兵悲愤交加。一天深夜,陈荣久等人缴了连长的枪,带着一部分士兵,投奔抗日救国军。救国军整编后,陈荣久被推举为新编第五连连长。此后,陈荣久奉命率部在黑龙江穆棱、海林、宁安等地活动,曾多次与日军交战,打击了敌人的侵略气焰。

东北抗联第七军军长陈荣久被百姓称为“岳武将军”,牺牲时仅33岁

1933年2月,陈荣久率部到宁安参加共产党人李延禄创建的抗日救国游击军,任游击军军部副官。期间参加和指挥了二道沟子、东京城、马莲沟等多次战斗。1933年5月,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和吉东局的指示,为扩大吉东地区的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新的游击区,决定将抗日救国游击军赴密山地区活动。陈荣久随部队先到黄泥河子,同在这里活动的杨太和率领的一团汇合后,一同踏上了北上密山的征程。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陈荣久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懂得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团结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光复东北。在密山曾参加和指挥部队与敌人进行多次战斗,每次战斗都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创造了多次以少打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使得密山一带的日军不敢轻易与陈荣久部作战,老百姓亲切地称陈荣久同志为“岳武将军”。

1933年7月,在密山县小石河子,陈荣久和二团团长王毓峰等十多名部队骨干,高举拳头,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4年春,在抗日救国游击军军长李延禄去上海向上级组织汇报军队活动情况时,陈荣久被委任为军部代理政委职务。1934年秋,受党组织指派,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东北抗联第七军军长陈荣久被百姓称为“岳武将军”,牺牲时仅33岁

1936年秋,陈荣久学成回国后,立即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浪潮中,为了更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扩大抗日根据地,上级决定派陈荣久到虎林、饶河一带以抗联四军二师为基础,组建东北抗联第七军。他到达二师后,召开师部干部会议,研究了组建抗联第七军的问题。11月,再次召开了干部会议,正式宣布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成立,陈荣久任军长兼一师师长,军参谋长崔石泉,二师和三师师长分别由李学福、景乐亭担任。陈荣久指挥七军将士,在茫茫的林海荒原里与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他亲自深入各部队、村屯研究部署歼敌方案,宣传动员劳苦民众,积极联合抗日山林队、红枪会,多次出其不意狠狠地打击敌人,取得了反“围剿”的初步胜利。

1937年3月4日,西林子战斗打响,由于军部秘书罗英暗中叛变,敌人提前做好了准备,使攻击西林子的部队遇到顽强抵抗,陈荣久、崔石泉等经仔细分析敌情,认为未打下西林子暴露了自己,敌人会尾随到底,为摆脱敌人,决定先打伏击,再与山林队召开联席会议。

东北抗联第七军军长陈荣久被百姓称为“岳武将军”,牺牲时仅33岁

确认敌人逼近的消息后,陈荣久随即率领150多名战士占据有利地形埋伏在山冈上,当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后,他一声令下,各种火器居高临下,一起开火, 打得日伪军人仰马翻,乱作一团,陈荣久也在战斗中负伤。战斗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天渐渐变黑,敌人开始溃散,正当抗联将士们准备发起冲锋时,大汉奸伪饶河县警察大队长苑福堂带领二百多人突然从背后向伏击阵地扑来,七军将士奋起反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此时,日军正面指挥官大穗久雄见有援兵到达,再次率领日伪军向山头发起冲锋,被抗联战士一枪击毙,敌人进攻的势头又被压了下去。此时的第七军腹背受敌,敌众我寡,有全军覆没的危险,陈荣久立刻指挥转移。这次战斗,我军击毙包括大穗久雄在内的寇30多人,打伤10余人,伪军死伤多人。陈荣久虽然在战斗一开始就已经负伤,但他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掩护部队转移时,陈荣久再次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

东北抗联第七军军长陈荣久被百姓称为“岳武将军”,牺牲时仅33岁

陈荣久军长牺牲后,为便于将来寻找,遗体被抗联战士匆匆安葬于屏岭山第二山顶之阴。1982年5月,饶河县有关部门三次赴天津班阻击战遗址,终将陈荣久军长遗冢找到。次年,饶河县政府将烈士墓葬遗骨迁移至县城西15华里处的烈士墓地。1984年,在黑龙江省饶河县大顶子山北屏岭山旁修建了陈荣久烈士牺牲地标志碑,供人们缅怀和悼念抗日英雄。

2014年9月1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陈荣久同志被列入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