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厚的“清室优待条件”都有哪些内容?革命后清廷为何没有退回东北?

优厚的“清室优待条件”都有哪些内容?革命后清廷为何没有退回东北?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在接受了革命政府的优待条件后,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应该说,清室接受优待条件,颁布退位诏书,就已经达成了与革命政府的和解,去除了退回东北的可能,同时也安排了满族在新政府的位置,"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优厚的“清室优待条件”都有哪些内容?革命后清廷为何没有退回东北?

(宣统皇帝溥仪)

在清朝统治摇摇欲坠之时,皇室曾考虑过退往东北,保存实力,日后借助外国势力以图再起。而且清廷尚握有重兵,并且未到兵临城下的地步,应该说退往东北,条件还是比较充足的。在此思想指导下,清廷派出肃亲王善耆秘密前往东北活动。清史学者喻大华指出,正是由于《优待条件》使皇室内部分化,打消了他们退往东北的年头。

证据之一就是,在皇室召开御前会议之时,多数皇族表示如果孤注一掷,对抗革命,“胜了固然好,要是败了,连优待条件不是也落不着了吗”,而且有被送上断头台的可能。皇室中具有影响力的奕劻、载沣也都是坚持接受优待条件的,所以皇室内部逐渐达成了与革命政府和解的共识。优待条件包括《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关于清皇族待遇之条件》《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三项文件,除清室皇族外优待条件外,同时规定满蒙回藏“王公世爵概仍其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边疆的分裂倾向。

优厚的“清室优待条件”都有哪些内容?革命后清廷为何没有退回东北?

(善耆)

《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共8款:

(1)清帝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清帝岁用银四百万两由民国政府拨用;

(3)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民国政府酌设立卫兵,妥慎保护;

(5)德宗陵寝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并由中华民国支出;

(6)以前宫内所用各执事人员,可照常留用,惟以后不得再招阉人;

(7)清帝原有之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

(8)原有之禁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

可以看见,皇帝辞位的优待条件是非常优厚的,不光皇室财富得以保存,生活无虞,而且皇帝特权、政治地位依旧很高,“尊号不废,陵寝永奉”,这些优厚的条件使清室迅速接受了逊位的要求,结束了千年帝制。与之相比的是,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溥仪逐出紫禁城,溥仪很快被清朝遗老和日本人利用,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优待条件对皇室的拉拢分化作用,使中国在最危险的时刻避免了国家分裂的风险,维护了法理上的统一,积极意义应当得到肯定。

优厚的“清室优待条件”都有哪些内容?革命后清廷为何没有退回东北?

(冯玉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