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師成長記:最好的培訓是自我培訓

普通教师成长记:最好的培训是自我培训

點擊上方藍色字,加關注!

普通教师成长记:最好的培训是自我培训

普通教師成長記:

最好的培訓是自我培訓

我師專上的是中文系,畢業後卻當了一名地理教師,教了十三年地理,班上平均分經常比其他班高十幾分,於是對教地理沒了興趣。想法設法教了初中語文 ,雖然只教了兩年,但卻自認為摸到了治學的門道,於是又開始做教研員,教研員不能自認為是老師的老師,因為打鐵還需自身硬。幹了教研之後,才感到自己站在了語文的門前。

實習上了堂“盲講”課

1988年師專中文系畢業前夕,根據學校安排,我回母校實習。輪到我講課時,突然接到通知,因為上級領導檢查衛生,我的課臨時調到晚自習第一節上。

誰知課上了不到五分鐘,停電了!我剛開始範讀課文《論雷峰塔的倒掉》,教室裡突然漆黑一團,學生中間起了一陣騷動。然而我範讀課文的聲音並沒有中斷。因為這篇課文我已經不會背錯一個字了。

為了這第一次的登臺講課,我虔誠、認真地做了準備。細到把自己在課堂上要說的每一句話都寫在教案上,在家對著鏡子練,走路時練,睡前也練,還在一個空教室裡反覆練,教案早已爛熟於心。

“範讀”課文之後是怎麼講的,二十多年過去了,具體情形我已記不清了,總之是很順利。

離下課剩十多分鐘的時候,電來了。這堂課卻受到了母校老師的交口稱讚。讓我沒想到的是,回到師專,又受到老師的大力表揚。這次實習讓我大大地露了一次臉。可以我今天的教育眼光來看,胸中有書,目中無人,學生連文本都沒有接觸,只聽老師一個人在那裡“說書”,這叫什麼課啊?

學做教師,竟從教地理開始

畢業後,我卻陰差陽錯教起了初中地理。沒想到,一教就是十三年。

一個學生曾在我的博客留言:

李老師,您好!不知道您是否還記得我,1991年讀初中,您教我們地理,您獨特的教學方法至今讓我記憶猶新。畢業這麼多年了,我一直記得您。您教語文竟然也這麼獨特!現在我已在青島安家,是一個十歲孩子的媽媽了,感謝您的教育和培養!

教師的光榮就在學生的記憶裡。二十多年後還能被學生記著,這也是當老師的一種幸福了。

第一輪地理課,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我自費訂閱了三份地理教學刊物,卻越看越後悔,好多人家已經發表出來的東西,我心中有但筆下無,我怎麼就沒有早一點寫出來呢?於是,我開始動筆。我的第一聲“吶喊”是在1998年,向人教社地理室叫板:《“精”中求“益”——關於初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的幾點商榷》,此文發表在《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後又在地理教學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從第二輪開始,我不拿教材也可以從容上課了。班上學生成績最好的時候,平均分比其他平行班高出十幾分(百分制)。也正因為此,我對地理教學沒了興趣。

2000年,教學間隙,我開始閱讀學校僅有的一份語文教學刊物——《中學語文教學》。

語文課竟然可以這樣上!我怎麼就壓根兒沒想到?裡面的文章看得我豁然開朗,怦然心動,躍躍欲試。於是,我自費訂閱了這份雜誌。

老地理教師成了語文新人

再也不能那樣活!2001年秋,新學期,我如願以償地教上了語文。我這位老地理教師成了語文“新人”。按學校的慣例,新老師上課是要被“聽課”的。

那次,我上的是莫懷戚的《散步》。我一反傳統的教法,按自己研讀文本的心得講。可是,聽課者中有人發話了:“路子不對!”

一瓢冷水澆到我頭上。我不服啊,究竟錯在什麼地方?然而,沒有人能夠回答我。語文教學難道除了“介紹作者、時代背景——分段、概括段意——總結中心意思——指出寫作特點”,就沒有別的路子可走了嗎?

路是人走出來的嘛!走自己的路,且讓別人說去吧。

語文新天地,的確氣象不同。課上課下和學生交心,作文日記裡和學生談心……走進了學生的內心,這才發現,沒有教育的教學根本就不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的學生時代沒有遇到很優秀的語文老師。真正讓我愛上語文的是那些精美的文章,而不是老師的語文課。孫紹振先生說:“在語文課堂上重複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在課堂上總能給人一種新的東西,讓人感覺腦袋被拍了一下。我願成為這樣的語文老師。

我教語文,總在想這樣一件事:下節課怎樣才能上得讓學生喜歡。

我經常徵求學生的建議,和學生商量著上。我不喜歡師問生答,在我的語文課上,學生可以隨時提問或發表不同看法。我對學生說,我追求的課堂,一定是孩子們發出你們的聲音。誰提的問題能難倒老師,誰就是我的老師。我們班的“小老師”,都是我教學上得力的助手。

當然,該問的我還是要問。我特別注意設置開放的問題情境,舒展學生的天性。那麼多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是多樣的,永遠不要低估學生的智慧,一旦他們的心門被打開,各種奇思妙想奔湧而出,那是老師一個人的大腦望塵莫及的。

可是,考試成績出來,很不理想!

那一夜,我翻來覆去沒睡著,抽了整整一盒煙。痛定思痛,癥結找到了——我淡忘了語文訓練。受打擊之後,我轉而重“術”,匍匐在應試的怪獸前,兢兢業業帶著學生搞應試訓練。下一次考試,我帶的班成績躍升,在年級領先了!

可是,慶幸之餘我並不為此而自豪。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真正的教育者,而是考試指揮棒下的一個“馴獸師”。學生的成績是上去了,可神聖的好奇心卻泯滅了。捫心自問,這是好的教育嗎?這樣的語文課學生能喜歡嗎?可是,這能全怪我嗎?教育是讓人成為人。而陳舊的考試內容已經使教育異化,它使人性麻木,靈性喪失,精神委縮。

此後,我不再追求遙遙領先的應試成績,在中上等就行。跪著考試,站著教書,我還是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真正的語文教育上,不向應試投降。我知道這樣做是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我清楚這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只是在考前我會對學生進行短時強化訓練,成績居然還不賴。

終於悟出了點門道

2002年春,學校舉行教學技能大賽。語文科共同的課題是葉聖陶的《蘇州園林》。我當然不甘人後,這是我改教語文以來的第二次校內公開課。寫了改,改了寫,我寫了差不多有半個備課本,可還是不滿意。這讓我陷入迷茫。

一篇課文,究竟應該從哪裡入手?老虎吃天,從何下嘴啊!?一次次推倒重來,否定是痛苦的,否定否定再否定。最後,我確立了“導入——整體把握——細部品讀探究(質疑問難)——延伸遷移、總結提升”的框架。其實,這正暗合了新課改“整體感知——局部研讀——拓展延伸”教學的新路。雖然這樣的“新路”於今已不新鮮,但當時是我這個新語文老師自己摸索出來的,著實費了我不少勁。

這次經歷,讓我逐漸悟出了一點治學的門道。

普通教师成长记:最好的培训是自我培训

《蘇州園林》一課,最後只得了箇中等成績。我不滿足於這樣的成績,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學反思。2003年春,我的第三次校內公開課,執教的是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的《日本平家蟹》。這一次我能不能突破和超越?我能不能拿出獨到的見解和獨特的設計?我想挑戰自我。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課,獲得了一致好評。回想起來,也許得益於我教語文時間比較短,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束縛(有時,也許沒有經驗反而是優勢)。我對此文的處理暗合了(當時我還沒有見過的)《課標》的精神,可以說是走在了風氣之先。這個路子,就是在當下也不為過時吧?不是我想表達多麼前衛的理念,而是語文教育的實踐告訴我:語文,就應該這樣教,這樣學。多年後,一個學生在我的博客留言:“李老師,您那年做的那盤‘日本平家蟹',真好吃!”直到現在,聽過那堂課的老師還經常對我說,“您早就在實踐新課程理念了!”這正應了朱永新教授的話:“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

然而,這還不是我心中理想的語文課。

我可以影響兩個班學生的精神和思想,除此之外,我還能再做些什麼?我深知,教育評價是制約教育改革的瓶頸,考試內容不改,教育改革不過是一句空話。

於是,我去了教研室。就這樣,語文課我還沒有上過癮,初三的語文課我還沒有教過,兩年的語文教學生涯就結束了。剛剛教上癮卻又告別了講臺,常為過去教學的失誤而扼腕;當然,也曾為一兩次成功而喜悅。搞了教研,才站到了語文教學的門口。

是的,成績只是教育的副產品。“考什麼,教什麼”,為考試的教育能改改嗎?初涉語文教研工作,我打算從命題改革入手,讓語文考試為語文教學服務,而不是相反。

以往的試題,再好的文章,不管你讀後有多少話想要傾訴,一概是冷冰冰的死板提問,學生活生生的思想不見了,學生對生命的感悟不見了,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語文題可以更美麗而且也應該更美麗些,語文考試應該而且完全可以做到在考查學生認知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思想的引領和情感的薰陶。

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更進一步是提升學生的人格素養,讓語文考試解放教師,解放學生。這是我以考促教、以考促改的用心。(但,放開“天足”後,給那些已經在裹腳布里長成“小腳”的老師帶來的不是解放,而是寸步難行的痛苦。)

比如,我注重“培根”性的積累。因為一些經典詩句,即便學生當時不能通曉其中的妙音真諦,也要讓學生先“吞”下去,再慢慢“反芻”。積累題不搞“神秘主義”,不繞彎子,不鑽牛角,而是向師生明確攤牌:所考語文基礎知識是最常用也最重要的,不怕大家猜題,猜到了也照考不誤——而且,今年考了明年還要考,因為考試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最基礎的知識——猜到了,背過了,掌握了,也就達到考試的目的了;因為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把學生考倒。

再比如,文學常識,我基本不考。我覺得那不過是信封上的姓名和地址,這些靜態的純知識性的東西,需要時很容易查到。封皮知識與學生有什麼用?就算學生記住了成百個作家作品,連一部都沒看過,只看信皮,不看信瓤,無異於“買櫝還珠”。

第一次教研會後,一個老師問我:李老師能不能搞一個語文教學的模式出來,這樣,我們課堂上也便於操作。我說:模式是死的,人的思想是活的;要了模式,則丟了思想。沒有一種模式可以包打天下。再好的模式,大家都去克隆複製模式化自己的課堂,那就太可怕了。教無定法,要因教材因學生施教。搞語文課改,沒有現成的路可走,但我們心中要有一條探索之路,不停地跋涉下去,你就會摸索到一條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語文教學之路。——時至2014年,還有老師問著同樣的問題。

教研員不能自視為“老師的老師”,但是,打鐵先得自身硬,才有資格去指導一線的老師。我評課的原則是:缺點不漏,優點說透,方法給夠。往往一語點到痛處,切中弊端,能點醒人吧,老師們反映很受啟發。我縣的初中語文教研局面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以前我只是隱約地意識到,老師教得好,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好課,只有學生學得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課。偶然看到張偉忠博士撰寫的山東省“初中語文‘以學為主’教學實驗”研究報告,其中關於“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多學少教,以學論教”的論述,更堅定了我的認識。我覺得,這個時候,我才算是真正站在了語文的大門前。

下面摘一些我的學習筆記,來說明我心中理想的語文課的圖景:

我看過不少大腕級的名師的課,精緻是精緻,但螺絲殼裡做道場而已。當然,名師的課不乏亮點,不乏精彩,也不乏啟人之思處,但我的感覺,老師實在是太優秀了,把學生都遮蔽了。真正的好課不應該是這樣的。

學生的一些發言,是學生認真預習,和同伴積極交流後,自己腦子裡冒出來的。老師如果沒有認真備課,能應付得了嗎?孩子們會推著你走,你不鑽研是不行的。

這才是我心中理想的語文課。只有學生學的好,才是老師教的好。

最好的培訓就是自我培訓

我一直這樣固執地認為:最好的培訓是自我培訓。最好的老師是興趣。

課教到最後,靠的是底蘊,最根本的還是教師閱讀力。問題即課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從真實的教育生活中來的。我的論文選題和寫作靈感,一方面是從課堂中“生長”出來的,一方面來自閱讀。

在語文的路上,我將繼續前行……

普通教师成长记:最好的培训是自我培训
普通教师成长记:最好的培训是自我培训

/策劃:李節

/美編:哈娜

ID:ljyuwenqinghua

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

思想 | 趣味 | 文化 | 理想

點擊下列標題,直接查看熱點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