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陽,到濰坊,她用了20小時;從興趣,到事業,她用了20年

樂器嘛,免不了性子“清高”些,古箏尤甚,如出塵的仙子,拒人千里。撫琴呢——雅事一樁,是以琴房大都設在僻靜的場所,像卓越古箏這樣隱身住宅區的,實在少見。

從南陽,到濰坊,她用了20小時;從興趣,到事業,她用了20年

圖片來自網絡

好在,雖身處市巷,情韻風雅倒也一分不減。古箏房設在3樓,出電梯左轉,就到了,白門半掩著,招呼聲從裡屋傳來——快請進!

室內裝修不像大多數古箏房,清冷典雅,富有儀式感,而是沿襲住宅區一貫的家裝風格,溫馨適意。來訪的,不像學生,倒像朋友。

陶藝花瓶,插幾枝路邊撿的乾花乾草,擺在室內,增色不少。老師從裡屋出來,著一襲素色中式改良連衣裙,氣質文雅,彷彿彈古箏的人,就該這副模樣。老師姓呂,南陽人。12歲起學習古箏,師承河南古箏名家。從南陽,到濰坊,她用了20小時,從興趣,到事業,她用了20多年。

從南陽,到濰坊,她用了20小時;從興趣,到事業,她用了20年

圖片來自網絡

說起開班的初衷,她笑說,弘揚古箏文化是其次,重要的是“喜歡孩子”,希望通過自己所擅長的方式——教授琴技,讓孩子得到藝術的薰陶,在音樂中感受快樂,同時達到培養孩子專注力、毅力的目的,說白了,就是走了一條“曲線救國”的路子!

她極少做宣傳,靠著學員口碑相傳,慕名而來的,還真不少。教學十多年間,門下的學生,竟也超過了數百名,年齡層跨越幼兒到老者,其中也包括我。

呂老師講課,深入淺出,細緻生動,從指法、演奏技巧講到曲意,都通俗易懂,但是,學習古箏,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出師,哪怕天賦異稟,也少不了勤學苦練,怎麼也需要個三年開外,對於肌肉的靈活性和可塑性偏差的成人來說,學習古箏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此,興趣的加持就顯得尤為重要。

和各種技巧相比,她更注重興趣的培養,不僅要學琴,還要“學得開心”,尤其是成人,他們學琴並不是為了“考級”,更多的是為了解壓、豐富自己。在這些“成人學生中,除了初入職場的學生和一些年輕辣媽,更多的還是孩子剛上大學的“媽媽”們,原來放在孩子身上的時間,一時沒了著落,不過換個角度想——終於有了時間可以做自己曾經想做,卻沒有時間做的事了。

很多人起初都是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學了古箏,白天工作,晚上學琴,一天天倒也充實了起來,當我們把心思,專注在了每一根琴絃上,便無暇顧及世間紛擾,難怪古人說,撫琴能解憂。

如今,除了“兒童班”和“成人班”,呂老師更是“異想天開”的加設了,“親子班”和“閨蜜班”。社會在進步,城市和城市的距離不斷縮短,而人與人的距離,卻越來越遠,讓親子、閨蜜一塊兒學習,既能相互督促,又能增進彼此的溝通,用琴絃,將人與人的心連接在一起,我想,這才是她真正的用意吧!

從南陽,到濰坊,她用了20小時;從興趣,到事業,她用了20年

有時候,語言很蒼白,太多心緒難以用語言來描繪,一把桐木古箏,或激昂,或壓抑,或歡快,或悲傷,一曲,便足以傳情達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