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哪些文章令你感動?

池璐

曾讀過很多文言文,令人感動的不少。我要說的這篇,分外打動人心。它是《世說新語·傷逝》裡的短文《人琴俱亡》,後面的小題目,一般是後人所加上的。

《傷逝》和後來魯迅先生的小說題目相同,也可以說是魯迅先生以“傷逝”為題,創作了一篇現代愛情小說。

這篇文言文,可是真的“傷逝”,讀來令人悲痛欲絕。原文如下——

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餘亦卒。

文章講了兩位情誼深厚的兄弟,他們姓王,一個是子猷,一個是子敬,兩人都得了重病。子敬不幸因病先去世,子猷問手下:“為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一定是他已經死了!”

子猷說話時一點也不悲傷,隨後要了轎子,去子敬家奔喪。一路上,子猷也沒哭。因為死去的子敬生前愛彈琴,子猷進門後,就徑直坐在靈床上,把子敬的琴拿過來彈,可是絃聲已經不協調了!

子猷悲憤地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你的琴都死了!”他終於忍不住,慟哭了很久,幾乎要昏死過去。一個月後,子猷也隨子敬而去,兄弟二人得以九泉下相伴。

古代涉及兄弟情深的文言文或古詩文有不少,像《人琴俱亡》的王家二兄弟這樣,琴隨人亡,生者睹物思人,內心的悲痛無法排解,用“擲琴”和“慟絕”的獨特方式來悼念手足的,只有這一篇!

手足情深,深可比江海。傷逝之痛,莫過如此!

世界是一本書,人生是一份緣。關注蘭闍讀書,您會收穫知識和魅力。


蘭闍讀書

印象深刻的當屬唐代文學家韓愈寫的《祭十二郎文》,因為學生時代學過這篇文章,記得老師還讓我們背誦裡面的經典句子,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幾何離?其無知,悲不幾時,而不悲者無窮期矣!”“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吾實為之,其又何尤”這樣的句子讓人讀來都是悲痛,都是蒼涼,都是無奈和心酸。

彼時年少,不懂得這世間的生死道理,只知道自己的成長經歷和這篇文言文很像,又或者是韓愈寫給侄子的這篇祭文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因為我在十歲時也接受了父親的去世。

等到現在長大成人後,看見題主的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的便是這篇文言文。這篇祭文情緒悲痛又綿密,字詞間全是懷念侄兒的哀痛之情。同時,也看出了作者感慨人生浮沉的心態,他喟嘆世事無奈,哀傷家族凋零,更無可奈何於自己終要老去,等到老去時,又有誰還能夠陪在自己的身邊?或者又有誰能夠寫文懷緬?

有些文字之所以讓我們感動,不僅僅是因為作者鋪陳的故事與渲染的情緒,而是因為我在這篇文章裡發現了自己的影子,或者這些情緒與我似曾相識,讓我感同身受。

毫不誇張的說,這篇《祭十二郎文》既有極高的文學特色,也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和情緒力,這種力量樸實又深情,悲痛又哀怨,反正吸引我的既是字裡行間感同身受的情緒,也是因為讀這篇文章能夠讓我想起自己的成長故事。有了這兩種因素,便足夠打動我,足夠稱為好文章!

珍惜歲月吧,珍惜那個還能夠陪你說說笑笑陪你喜怒哀樂的身邊人。不要以為一生很長,在時光面前,你我之間沒有來日方長,只有珍惜當下。


沈善書

晚明古文大家歸有光的一篇《項脊軒志》,可謂感人至深。文章風格樸實自然,寥寥數筆,對項脊軒有關的舊事娓娓道來,卻能引人入勝,於無形之中動人心絃,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平淡簡樸的筆墨中飽含著真摯的感情。尤其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盡顯物是人非滄桑之感,歷來為人稱道,真情之至,讓人不得不為之感動。


中華上下五千年間,文言文可謂浩如煙海,大師名作輩出不窮,除了這篇《項脊軒志》以外,能夠感動人、打動人心的作品還有很多,而《項脊軒志》之所以能夠那麼突出,卻與作者以小處著手,於平凡處見溫情,同時又注重寫時光變遷的滄桑之嘆有很大關係,這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筆,歸有光與唐順之、汪慎中並稱“嘉靖三大家”當之無愧也。

關於那些感動人的文言文,古人也曾有過評價,提出過“讀《出師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其人必不友”的說法。但今人多用白話,文言水平下降了很多,對於這些感人肺腑的好文章的接觸和理解自然不如古人,能夠讀到痛哭流涕實在少之又少。但即便如此,我們再讀這些偉大的作品時,只要心中正直有愛,依然會充滿感動。


除了上述這些作品以外,在我讀過的文言文中,曾經打動過我的,還有李陵的《與蘇武書》、歐陽修的《瀧岡阡表》、歸有光的《寒花葬志》、袁枚的《祭妹文》、沈復的《浮生六記》、林覺民的《與妻書》,每一篇,都曾讓我為之心折。

這些作品,是不朽的。


敏齋主人

讀了那麼多年的文言文,卻只讀得懂《項脊軒志》,不得不說,真是水分太大。估計那麼多年,只看過《項脊軒志》這一篇文章吧。或者說,你的審美情趣,也就只著眼在男女感情之中了。

很多人自詡被《項脊軒志》感動,其實他從來沒有讀完全文,只是走馬觀花,拿著文章結尾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來充門面,捫心自問,你真的有一字不漏讀完《項脊軒志》嗎?

或者說,古文那麼多,你認真讀完的有幾篇?不過“庭有枇杷樹”火了起來,也隨大眾口味而已。

就像倉央嘉措的“不負如來不如卿”、納蘭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一樣,火了之後,許多人常掛嘴邊。

不是說這些詩句文章不好,而是能不能在追捧某篇文章句子的時候,務實一點,虛心一點。別盲目吹捧,貶低其他經典。真的博覽群書,愛好古文的人,是斷不會說出“只覺得《項脊軒志》感人”這樣的話。

而文言文,每篇文章的內容、主題不同,觸動人的地方也不一樣,比如唐宋八大家,有寫景,有抒情記事,有明理論政的,每次品讀,都是一種享受,讓人一生受用不盡。

如果你沒有家國情懷、沒有親情友情、沒有生活感悟、沒有對自然山川的熱愛,而只對男女間的情愛悲歡感興趣,當然就只覺得《項脊軒志》感人。

即便是與《項脊軒志》同類型的文章也是有的,比如《秋燈瑣憶》,全文讀完,催人淚下,何嘗不感人。但我想問,提問者看了嗎?

《秋燈瑣憶》是清代浙江錢塘人蔣坦回憶與愛妻關瑛(秋芙)生活瑣事的散文。其文辭極美,敘事傳情栩然哀切,催人淚下。秋芙和沈復之妻芸娘被林語堂形容是中國古代最可愛的兩個女性。

《秋燈瑣憶》·節選:

“道光癸卯閏秋,吾妻秋芙來歸。秋芙好棋,而不甚精,每夕必強餘手談,或至達旦。餘戲舉朱彝尊詞雲:“簸錢鬥草已都輸,問持底今宵償我?”秋芙故飾詞雲:“君以我不能勝耶?請以所佩玉虎為賭。”下數十子,棋局漸輸,秋芙縱膝上狗兒攪亂棋勢。餘笑雲: “子以玉奴自況歟?”秋芙嘿然。而銀燭熒熒,已照見桃花上頰矣。

去年燕來較遲,簾外桃花已零落殆半。夜深巢泥忽傾,墮雛於地。秋芙懼為狗兒所攫,急收取之,且為釘片於梁,以承其巢。今年燕子復來,故巢猶在,繞屋呢喃,殆猶憶去年護雛人耶?

桃花為風雨所摧,零落池上,秋芙拾花瓣砌字,作詞雲:“一夜落紅吹漸漫,風狂春不管。”“春”字未成,而東風驟來,飄散滿地,秋芙悵然。餘曰:“此真個‘風狂春不管’矣!”相與一笑而罷。

夏夜苦熱,秋芙約遊理安。甫出門,雷聲殷殷,狂飆疾作。僕伕請回車,餘以遊興方熾,強趣之行。未及南屏,而黑雲四垂,山川瞑合。俄見白光如練,雨下如注,乃止大松樹下,雨霽更行。覺竹風騷騷,萬翠濃滴,兩山如殘妝美人,蹙黛垂眉,秀色可餐。餘與秋芙且觀且行,不知衣袂之既溼也。

秋月正佳,秋芙命丫環負琴,放舟西湖荷菱之間。時餘自西溪歸,及門,秋芙先出,因買瓜皮跡之,相遇於蘇堤第二橋下。秋芙方鼓琴作《漢宮秋怨》曲,餘為披襟而聽。斯時四山沉煙,星月在水,錚錚雜鳴,不知天風聲環佩聲也。琴聲未終,船唇已移近漪園南岸矣。因叩白雲庵門,庵尼故相識也。坐次,採池中新蓮,制羹以進。香色清冽,足沁腸腑,其視世味腥羶,何止薰蕕之別。回船至段家橋,登岸,施竹簟於地,坐話良久。聞城中塵囂聲,如蠅營營,殊聒人耳。橋上石柱,為去年題詩處,近為蚌衣剝蝕,無復字跡。欲重書之,苦無中書。其時星斗漸稀,湖氣橫白,聽城頭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攜琴刺船而去。”



除了《秋燈瑣憶》,還有沈復的《浮生六記》,同樣也感人肺腑。其中的“情之所鍾,雖醜不嫌”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

芸曰:“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餘曰:“來世卿當作男,我為女子相從。”

——沈復 ·《浮生六記》

古典文學裡,感人作品數不勝數,《項脊軒志》雖好,但並非獨絕。我個人建議提問者還是多加強學習。



還有,提問者竟然說出“四大名著,是宣揚愚昧和暴力,描素(述)農業野蠻的東東”?我基本可以確信提問者是個文盲,而且讀不懂任何小說文章。口出狂言,胡言亂語,實在是不值一駁,愚不可及。


楚雲卿

高中時期最受感動的確是《項脊軒志》,但後來變了。

因為人變了。

我發現我的感動點變得有些飄了,這其實挺讓人困擾的。

基本論點是這樣的:是,無論是情愛的,還是家國的,古往今來名篇很多,也足以打動人心。但如果仔細再去想想,還是會讓人不安。情愛的,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這些畢竟是天數,非人力所能改變,不管是“今亭亭如蓋”,還是“十年生死兩茫茫”,確實動人,但問題是——然後呢?一個傷心的故事拿出來,文章寫出來,詞句作出來,人們看了潸然,心中憂傷,那麼然後呢?說破大天去你最多也就只好努力去珍惜眼前人,珍惜情緣,且不說你的珍惜對方能否領情,即使對方與你一樣恩愛,老天爺是無情的,總有一天會用死亡,先帶走你,或者帶走ta,然後呢?你繼續悲慼戚的抄下“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詞句嗎?難道我們活著的動人和感動,只是為了這些【多巴胺】刺激下的哀傷和感懷嗎?家國天下事就更不是你我個人能左右的了,所謂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會發展自有它的規律,又何苦我們杞人憂天呢?我們能做的最多還是看看那些詞句,然後感慨感慨,可感慨又能怎麼樣呢?

而這種情感,發展到極致,就成了【為賦新詞強說愁】了,現在裝哀傷的青年一大堆。可我真的不希望這樣去哀傷了,因為——我察覺出其中的一種無力感。

屁話說了一堆,現在開始回答問題吧。

大學之後,直到現在吧,打動我的(課本上的)古文,印象比較深的是這三篇吧:《逍遙遊》、《桃花源記》和《幼時記趣》。

這三篇文章有一個共同點——剛才提過的——就是【飄】。

《逍遙遊》飄在【生命】。就像我剛才說的,人的生命無非生老病死,聚散合離,國家的命運也無非統一分裂,戰爭和平,雖說各有各的故事吧,可一旦發現了這些事物的規律和本質,也就讓人提不起什麼興趣了——反正不管怎麼著,也就這樣了,沒什麼新鮮的了。而莊子在這篇文章的開篇的一句【北冥】,就非常提神了——喲,那是什麼地兒啊?!一下子就蒙上了一層“未知”,這種“未知”給了人【感動的可能】,慢慢讀下去,他介紹了幾種人,有的像小雀子,有的像鴻雁,甚至有的像神仙,可以“憑虛御風”,到這裡已經很牛逼了,可他居然還是否定了他們,說“猶有所待”,而真正的“逍遙”,是沒有任何依託的自由!——天!?竟然還有這種生命嗎?!剛才說了,這文章一開頭就是架空的,未知的,你不知道他說的到底有沒有這麼一回事,但——我也是很多年後才發覺的——真與假,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終於有一種希望了,有一種可以擺脫我們目前這種【無力】的生命存在方式的希望了,我們不必再為了死去的愛人無奈,也不必死了時代的興衰感慨了,恰恰因為莊子帶我們闖進的是一片未知的虛無,呈現了一種謎般的生命形態,這種浪漫和希望,有它獨特的【感動點】。

《桃花源記》飄在【生活】。世外桃源當然也是神乎其神的相當有迷幻色彩的處所,但相比莊大牛逼已經樸實太多了,你甚至可以看到“雞犬相聞”“阡陌交通”這樣的句子,村人熱情的招待更讓人有一種說不出的田園清爽之感,這種感覺,真的很【中國】,已經挺令人動容了。之後的感動點就更迷人了——它的與世隔絕,它的社會和諧,它的怡然自得,它的善良淳樸……當然,還有它的撲朔迷離。如果說《逍遙遊》讓我擺脫了對生命的既有認知以及由此帶來的失望和沮喪,那麼《桃花源記》則讓我擺脫了對生活變幻、世事變遷的疲勞,因為世外桃源幾乎是接近永恆的,外面變了多少朝代了,這裡一點沒有改變,永遠如此,保持著它的和諧、自得、淳樸和神秘。在這種地方生活,不用再去關心什麼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不用操心什麼和平與戰爭,這裡沒有摩天大樓,沒有五光十色,但是吃住管夠,閒來就在田間漫步,抬頭看雲,這種慢生活,簡生活,難道不也有它獨特的感動嗎?

《幼時記趣》飄在【精神】。前面兩篇也許具有很大程度的普遍性,而這一篇,則是與我本人有著某種共鳴。這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公平的,如果一個人物質富足,精神生活比較匱乏,也能好好的柴米油鹽過日子,如果一個人物質匱乏,但精神力量卻非常強大,他也能不屈不撓的在人世間摸爬滾打,怕就怕一個人既沒有物質支撐,也沒有精神寄託,這種人基本上是徘徊在崩潰的邊緣了。我本人的情況,比較接近第二種情況,從小家裡條件就一般,然後父母又是普通職工,平時少有社交來往,尤其到了暑假,基本上就是把我一個人鎖在了家裡。那時家裡連電視都沒有,我就看看故事書什麼的,看累了,就會和自己玩遊戲,比如把一個橡皮想象成一個士兵,把尺子想象成橋,把鉛筆盒想象成堡壘,然後就在腦中上演一場戰爭好戲;等下一場,橡皮變成了小鳥,尺子變成了樹幹,鉛筆盒變成了鳥窩,於是,又成了一場童話表演。我基本上是通過想象讀過了孤獨無趣的童年時代。而《幼時記趣》中,把蚊子的聲音想象成雷鳴,把煙霧中的蚊子想象成仙鶴,簡直是我的知音啊!這種內心的共鳴,同樣給人帶來一種心靈的感動。

本來想幾句話答了這個問題,沒想到寫了不少,也不知道有沒有人會耐心看完。其實我想說的是,人生在世,我們真的大可不必為那些我們無法去改變的事情去苦悶和憂愁,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死亡;從我們相遇的那一天起,就已經註定了分離。事物本來就是這樣,為什麼非要反其道而行之,為了這些【本就如此】的事情去“感動”的死去活來呢?打動人心的——至少打動我心的——是那些未知的一切,可能的一切,浪漫的一切,充滿力量和希望的一切。


遼北第一面筋大王

讀古文,最讓人感動的是哪些至情至性的文字,而在這些至情至性的文字之中,太史公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最讓人感動。讀了這篇文章,不禁讓我們想到孟子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大丈夫人格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人格,他們把獨立的思考和個人的價值,高揚在天際,得意時候不忘形,失志時不失志,沒有人能夠擊碎一顆勇敢的心。

司馬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在經受了人間最慘無人道的酷刑之後,在遭受了一個男人最難以承受的恥辱之後,他沒有放棄,而是忍辱負重,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父親未竟的事業,用低到塵埃的姿態,完成了被魯迅成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偉大著作史記,用筆和刀,刺向那些當權者和偽君子,成為中國歷史著作中秉筆直書的典範!

司馬遷其實和李陵並不是那麼熟悉的朋友,他替李陵說話,完全是出自於一種公心,一種政治家和官員的擔當——雖然他知道明哲可以保身,直諫可以喪命!

司馬遷的這篇文章,是他的血淚之作,司馬遷用千迴百轉之筆,表達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憤激不平之氣和曲腸九回之情。辭氣沉雄,情懷慷慨。

司馬遷先是敘述了自己對遭受宮刑的感受,他說,故禍莫憯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詬莫大於宮刑。腐刑的極辱,從“太上不辱先”以下,十個排比句,竟連用了八個“其次”,最後逼出“最下腐刑極矣”。可見,他是把遭受宮刑作為奇恥大辱來看的。

但是,司馬遷並沒有因為遭受奇恥大辱就自暴自棄了,而是在絕境中奮起。他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在用古人絕境中奮起的事蹟鼓勵自己!

他的理想是: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僕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什麼是英雄,這就是英雄!司馬遷不朽!


好玩的國學

我讀的文言文比較多,《商君書》、《韓非子》、《道德經》我都是直接看文言文版本的,這樣看起來有意思得多,可以不受翻譯的影響。眾中古文中最令我感動的還是秦孝公嬴渠梁的《大秦求賢令》, 這是春秋已降五百餘年的第一卷雄文!

《大秦求賢令》

昔我穆公,起自雍岐,東平晉亂,西霸戎狄,廣地千里,諸侯膺服,天子致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躁公厲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惶外事,三晉攻奪我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及獻公繼位,徙治櫟陽,內修德政,外行王道,整軍備武,且欲東征。寡人常思先人之功績,痛感於心!天下奇人異士能有助寡人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我試著解釋如下:贏渠梁接手的秦國貧弱不堪,隨時都有亡國之危。為了求存圖強,嬴渠梁決定向天下列國求賢治秦,於是就頒佈了這卷求賢令!

第一句話回顧了秦國的光榮歷史:秦穆公嬴任好向東發展時,被當時的北方大國晉國擊敗,崤之戰秦國50萬大軍全軍覆沒,孟西白三將僅以身免!之後嬴任好向西邊發展,滅國二十三,廣地千里,稱霸西戎,秦國軍力強盛一時,天下諸侯不得不承認嬴任好的霸主地位,而周天子也發來賀詞。今天中國的英文發音,有一種說法就是“秦”的英譯,西戎被秦國打敗後,向西方遷移,向西方傳遞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秦國!

第二句話則歷數幾代先祖的無能,秦穆公之後秦國四代亂政,國力日衰。新興國家魏國變法成功後,吳起訓練出的魏武卒以5萬之眾大敗秦國50萬軍隊,佔領了秦國河西之地,又把秦國幾個東出的關口全霸佔了,極大的壓縮了秦國的生存空間,可以說魏國的崛起是踩在秦國人的血肉之上的。魏國不僅佔領了秦國三分之一的土地,更是會盟其它五國,要把秦國徹底瓜分了,這時的東方六國把秦國看作西戎,極度看不起秦國。

第三句話則說的是秦孝公的父親嬴師熹繼位後,把秦國都城從西邊的雍城遷到了更靠近東邊的櫟陽,目的就是為了收復河西之地,找魏國報奪土之仇!結果是嬴師熹壯志未酬,與魏國的少梁之戰中中箭身死了。

第四句話則是表明了嬴渠梁的心情,常思先人之功績,對比當前之落魄,感到深深的痛苦和自責。嬴渠梁是一心想讓秦國強大,讓天下人看得起秦國,其強秦之志,終身不改。

第五句話則表明了嬴渠梁對於強秦之士的待遇!首先嬴渠梁求賢不論出身,不論學派,只論能不能強秦,目的性很強也很明確!天下奇人異士有助寡人強秦者,就包括了所有的人,也表明了求賢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強秦”。強秦的權臣有什麼待遇呢——高官厚祿不在話下,甚至可以給你裂土封侯!這個賞格之高,天下僅此一家!

求賢令的結果就是衛鞅來秦,主持了秦國變法,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基礎!而衛鞅也因此被封為秦國最高實權爵位——大良造。收復河西之後,又實現了分土的承諾,封衛鞅商於十六縣,封號商君!


大秦鐵鷹劍士



屈原的《國殤》這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是寫給英雄的讚歌,慷慨悲壯,極具陽剛之美,有感情、有節奏的誦讀,令人熱血沸騰!國殤即死國事,指為國捐軀的人。全詩共二十句,分四部分。

操吳戈兮被(pī)犀甲,

車錯轂(gǔ)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士爭先。

一一戰場上短兵相接,戰事激烈。

凌餘陣兮躐(liè)餘行(háng),

左驂(cān)殪(yì)兮右刃傷。

霾(mái)兩輪兮縶(zhí)四馬,援玉枹(fú)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一一將士們奮死抗敵,場面慘烈。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一一將士們為國捐軀,志節高尚。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為鬼雄!

一一謳歌將士們的英雄氣概,生是人傑、死亦鬼雄。


杏壇花開

嗚呼,長此以往,國人骨軟甚矣!

古人講君子之志,在修身,在處世,在蒼生,在家國,不在兒女情長。

正常讀書出來,文言文學了百多篇,獨重區區一《項脊軒志》,一個個口若懸河,淚溼衣襟,誠可笑也!

諸位看到這裡,先別惱,也不要噴,有話好好說,《項脊軒志》是好文,但遠不值你們推崇如斯,你們的感動應該分一點給其他好文。

一本《古文觀止》我且不說,許多公認經典我也不說,這裡我隨便列一篇小文,請你們用心認真感受一下,不是兒女情長才值得你們感動的。

桓公田,至於麥丘,見麥丘邑人,問之:“子何為也?”對曰:“麥丘邑人也。”
公曰:“年幾何?”對曰:“八十有三矣。”公曰:“美哉壽乎!子其以子壽祝寡人。”
麥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萬壽,金玉是賤,人為寶。”
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復之。”
麥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無羞學,無下問,賢者在傍,諫者得人。”
桓公曰:“善哉!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其復之。”
麥丘邑人曰:“祝主君,使主君無得罪群臣百姓。”
桓公拂然作色曰:“吾聞之,子得罪於父,臣得罪於君,未嘗聞君得罪於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者之匹也,子更之。”
麥丘邑人坐拜而起曰:“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長也,子得罪於父,可以因姑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臣得罪於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謝之,君能赦之。昔桀得罪於湯,紂得罪於武王,此則君之得罪於其臣者也。莫為謝,至今不赦。”
公曰:“善,賴國家之福,社稷之靈,使寡人得吾子於此。”扶而載之,自御以歸,禮之於朝,封之以麥丘,而斷政焉。

——《麥丘邑人》 《晏子春秋·內篇諫上》

文字不難懂,我就不翻譯了,這是我當初做文言文閱讀理解背下來的一篇小文。文雖短,足以讓人感動,這種見識,這種風骨,才是我輩應該繼承的民族智慧。區區一名不經傳的小文尚且如此有力量,你們認真去讀讀那些振聾發聵的好文呢。

《項脊軒志》以其細膩的情感,深摯的愛意表達了對自己妻子的懷念,是該感動,但不要被它軟化了風骨,以後說話都跟臺灣人似的軟綿綿:老婆,偶麻麻今天要來,偶們該起床了啦~~(哎喲,我要被雞皮疙瘩戳死了!)

誰評論裡噴我,就讓他/她變成一個醬紫的嗲狗狗,哈哈哈哈。


文影圖

樓主,同感,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片文言文,很樸實,故事娓娓道來,很是讓人感動,沒有華麗的辭藻,有點淡淡的憂傷,但卻透露著一絲絲感動,不禁讓人憶起昔日往事,猶如昨日曆歷在目,作者所有的喜怒哀樂,都藏在了小閣樓裡,有兒時母親的呵護,年少奮鬥艱苦的歲月,祖母的期盼,中年時與妻子開心的日子,可是隨著閣樓的衰敗,也見證了家人所有的變化,兒時母親早逝,中年喪妻,嗚呼哀哉!作者觸景生情,曾經的美好卻早已一去不復返,無奈獨留自己一人,然而,看見舊物的瞬間,恍惚間,如昨日重現,令人不敢相信早已物是人非。感覺明明親人還在身邊,卻發現如今是獨身一人,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