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火爆各大网站和朋友圈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相信追了这部剧的人

都会对某部委项目处长赵德汉这个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清楚地记得自己受贿的金额

两亿三千九百九十九万五千四百元!

而面对满满一冰箱的人民币

他是这样说的

“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节俭

但有些父母节俭“过了度”

天天和孩子哭穷,不但锻炼不到孩子

反而会剥夺他内心的安全感

贫穷会沁入孩子的骨子里

侵蚀他的气质和风度

妈妈,咱家有钱吗?

“妈妈,我们家有钱吗?”

“妈妈,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呀?”

你家的孩子会问你这些问题吗?

前几天,我就措不及防地遭遇了这个问题

我有点尴尬,

于是给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问他的爸爸:“我们家有钱吗?”

他的爸爸回答他:

“我有钱,你没有。

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

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另一个小孩问他的爸爸:“爸爸,我们家有钱吗?”

爸爸回答他:

“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然后我问宝宝:

你觉得等这两个小孩长大后,谁会更有钱?

宝宝不假思索地回答:

当然是第一个会更有钱

他因为没钱才会努力去挣钱

而第二个,他觉得自己已经很有钱了

花起来就大手大脚

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穷光蛋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

第一个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2、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

3、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劳力和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很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第二个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

1、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

2、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

3、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

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

“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如何从小正确培养孩子的财商

虽然赵德汉已经当了处长,封官加爵,坐享荣华富贵,但仍然是“穷怕了”,从表面上看,是小时候家境贫寒缺乏安全感的后遗症,但其根本原因是:儿童时代没有受到家长良好的教育与指引。

坦然面对金钱

在财物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场景一

在商场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看中一个几块钱的玩具,想要妈妈给他买,妈妈瞪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多辛苦?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孩子被吓,大气不敢喘,难以理解为什么妈妈在前一秒还笑容满面,此刻却变成了一个陌生的疯子。

场景二

父母为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喜欢在孩子面前“哭穷”,口头禅是“家里没钱,只靠你好好读书,以后赚大钱”。理所当然地给孩子穿亲戚穿剩的旧衣服,玩别人玩腻了送出的玩具,靠哪个亲戚发善心给孩子一点零花钱。孩子从小就被灌输,钱来之不易,内心对钱充满渴望。

孩子童年时期因为贫穷而产生的匮乏感一旦形成,将终生都难以摆脱。“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这句话在孩子童年时期说上100遍,父母的一个任务就完成了,那就是让孩子的一生都在贫穷意识中无法逃脱,从而导致孩子一生穷困的命运——这就是很有名的“太贵效应”。

儿童时代没有受到家长良好的教育与指引。财商与智商、情商一样重要,应该从小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

“妈妈,咱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3岁: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长在场,以防商家哄骗小孩。

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

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报、通过简单的劳动获得报酬。

9岁: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

10岁:懂得节约零钱,在必要时可购买较贵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