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火爆各大網站和朋友圈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

相信追了這部劇的人

都會對某部委項目處長趙德漢這個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清楚地記得自己受賄的金額

兩億三千九百九十九萬五千四百元!

而面對滿滿一冰箱的人民幣

他是這樣說的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節儉

但有些父母節儉“過了度”

天天和孩子哭窮,不但鍛鍊不到孩子

反而會剝奪他內心的安全感

貧窮會沁入孩子的骨子裡

侵蝕他的氣質和風度

媽媽,咱家有錢嗎?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

“媽媽,你一個月掙多少錢呀?”

你家的孩子會問你這些問題嗎?

前幾天,我就措不及防地遭遇了這個問題

我有點尷尬,

於是給孩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我們家有錢嗎?”

他的爸爸回答他:

“我有錢,你沒有。

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

將來你也可以通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另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爸爸,我們家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

“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然後我問寶寶:

你覺得等這兩個小孩長大後,誰會更有錢?

寶寶不假思索地回答:

當然是第一個會更有錢

他因為沒錢才會努力去掙錢

而第二個,他覺得自己已經很有錢了

花起來就大手大腳

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窮光蛋

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分析:

第一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會獲得以下幾方面的信息:

1、自己的爸爸很有錢,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

2、爸爸的錢是通過努力得來的;

3、我如果想有錢,也得通過勞力和努力獲得。

獲得了這些信息,這個孩子就會很努力,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他也想通過努力像爸爸一樣獲得財富,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第二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獲得的信息是:

1、我爸是有錢人,我們家有的是錢;

2、我爸的錢就是我的錢;

3、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

不同的回答決定不同的教育

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如何從小正確培養孩子的財商

雖然趙德漢已經當了處長,封官加爵,坐享榮華富貴,但仍然是“窮怕了”,從表面上看,是小時候家境貧寒缺乏安全感的後遺症,但其根本原因是:兒童時代沒有受到家長良好的教育與指引。

坦然面對金錢

在財物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場景一

在商場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看中一個幾塊錢的玩具,想要媽媽給他買,媽媽瞪孩子一眼,歇斯底里地大吼:“你知不知道媽媽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除了給你上學,只夠每個月的生活費,你怎麼這麼不懂事!”孩子被嚇,大氣不敢喘,難以理解為什麼媽媽在前一秒還笑容滿面,此刻卻變成了一個陌生的瘋子。

場景二

父母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喜歡在孩子面前“哭窮”,口頭禪是“家裡沒錢,只靠你好好讀書,以後賺大錢”。理所當然地給孩子穿親戚穿剩的舊衣服,玩別人玩膩了送出的玩具,靠哪個親戚發善心給孩子一點零花錢。孩子從小就被灌輸,錢來之不易,內心對錢充滿渴望。

孩子童年時期因為貧窮而產生的匱乏感一旦形成,將終生都難以擺脫。“這個太貴了,我們買不起!”這句話在孩子童年時期說上100遍,父母的一個任務就完成了,那就是讓孩子的一生都在貧窮意識中無法逃脫,從而導致孩子一生窮困的命運——這就是很有名的“太貴效應”。

兒童時代沒有受到家長良好的教育與指引。財商與智商、情商一樣重要,應該從小培養兒童的理財能力。

“媽媽,咱們家有錢嗎?”你的回答會影響孩子一生!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小孩。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通過簡單的勞動獲得報酬。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