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又出大消息,风险是在增加还是在降低?

两会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关于新一年的货币政策指导方针也在陆续传出,管好货币供给总阀门仍然是今年的主基调,原本以为监管的持续加码会让银行继续过上一段苦日子,但是就在不久前,久久郁闷的银行们迎来了第一场甘霖。

据财新网报道,银监会近日下发的《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银监发[2018]7号,下称7号文),明确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到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到1.5%-2.5%。文件目前下发至各地方银监局。

银行又出大消息,风险是在增加还是在降低?

这是根据2011年银监会第44号文:商业银行需要按照拨贷比和拨备覆盖率两个平行指标建立贷款损失准备,其中,拨贷比不得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150%规定做出的调整。那么这对于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简单来说,贷款拨备率与拨备覆盖率都是为预防银行出现不良贷款造成金融风险所设置的安全垫。举例而言,假如贷款拨备率按2.5%算,银行放出100万贷款,就要做好出现2.5万的不良贷款准备,于是银行将拿出一笔钱准备填补漏洞,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计算,银行要准备3.75万损失准备,这一笔钱是被冻结不能进行放贷的。

而银监会近日下发的7号文明确要求下调贷款拨备率与拨备覆盖率就意味着银行预估的坏账率与处置不良资产的备用金将缩水,银行能够更多地去使用之前被冻结的资金,在央行缩紧银根的状态下也能够释放出货币的流动性

当然,这样一来,银行有了更多的流动资金,利润上也会出现相应的提高,从理论上看,利润数据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将更加利好银行股。

银行又出大消息,风险是在增加还是在降低?

与众多监管政策相似,贷款拨备率与拨备覆盖率的调整也同样地避免了一刀切,7号文要求各监管部门在调整区间内“按照‘同质同类’‘一行一策’原则,明确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那么,在这个时间里,银监会做出这一举动是不是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资产,带来更多的金融风险呢?毕竟应对风险准备的资金数量减少,放贷的数量提升。其实,对于这件事我们需要换个角度看,拨备覆盖率标准并非越高越好,在经济形势好时提高银行拨备要求提升抗风险能力,提升蓄水池体量,在经济形势差时降低拨备标准避免银根紧缩,对冲政策调整幅度过大带来不利影响,使银行业绩不至于大起大落。

所谓银行迎来的“甘霖”,其实就是当初银行高管们抱怨的“影响他们利润”的高拨备覆盖率所积累下来的。否则,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尤其像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出现,流动性瞬间枯竭,资产价格下降,借款人短期失去还款能力,导致不良贷款集中出现,那才是真正的金融风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