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大唐陌刀是騎兵剋星?

執筆憶流年3

陌刀的故事是唐史謠言中比較知名的一個,其實直到今天,陌刀的形制究竟是什麼樣子,仍舊是莫衷一是。

不過,如果我們回到史書的位面,而不是網文臆想的位面, 就能夠發現,陌刀絕不是什麼騎兵裝備,那些吹牛b說大唐騎兵在馬上使用陌刀的,都是二把刀。

《唐六典》卷十六:

“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舊唐書》:

“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
“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

《唐六典》是唐朝官修的政書,其點明本朝的兵器的來龍去脈,肯定比後人胡扯更靠譜。

而看《舊唐書》,裡面說到天寶初年,李嗣業到安西,當時各軍才“初用陌刀”,說明這玩意兒使用並不普遍,屬於“奇門兵器”。

後面說李嗣業肉搏,人馬俱碎,確實挺嚇人,後面是前軍之士盡操長刀,如牆而進,也就是成排向前。

也就是說,平安史叛軍時,安西軍已經有一定的建制在使用長刀了,而如牆而進,結合是步兵,其實就是步兵方陣的突擊隊。這一點,和《通典》中記錄《李衛公兵法》很像:

諸軍弩手,隨多少佈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其實這裡就是弩手作為突擊隊,在射擊之後,利用弩箭火力的停止作用,在敵人陣列混亂時,用陌刀、棒等長兵進行短促突擊。

李嗣業的時代,已經不再是《李衛公兵法》的時代了,過了幾十年,唐軍的編制也因為廣泛募兵,而走向了專業化,比如步軍和馬軍的分衙,作戰時的純隊組合,都與李靖時代帶領臨時召集,再訓練三個月的行人更專業。

不過有一點共同的就是,陌刀在唐代兩個時代的軍事系統裡,都是作為突擊兵器使用,絕大部分的步兵,使用的仍然是步槊。

其實熟悉冷兵器時代戰爭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長刀的使用,要求很高的武藝和體力,屬於強力單兵,也稱選鋒的愛好;而組織化地穩固對抗,長矛的整齊擊刺,對於重甲目標,也一樣是噩夢。

因為弓箭射在身上,是否破甲還是個小概率問題,刀砍在甲上,殺傷力也是小概率問題,而長矛結結實實捅在身上,哪怕是鐵質重甲,傷亡就是個大概率問題了。


劉三解

陌刀可以威懾騎兵,但並不是騎兵剋星。

很遺憾,通過查找歷史資料,預想中全軍齊持陌刀斬敵馬破陣的場面只是想象。

先談結果——陌刀主要是用於近戰肉搏,對抗步兵的武器


首先根據《唐六典》記載,陌刀就是長刀,是主要由步兵使用,也就是古代所說的斷馬劍。最著名的李嗣業使用陌刀的好手。他早年跟隨高仙芝出征中亞建功立業。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安西都護府戰亂頻繁。那時各軍剛開始用陌刀,大家都覺得李嗣業最為精熟。

安祿山造反之後,李嗣業接受肅宗的命令,反擊盤踞長安作亂的叛軍。叛軍大將李歸仁率騎兵隊衝擊唐軍,把唐軍打的陣形大亂。危機時刻,

李嗣業挺身而出,之見他脫去鎧甲戰袍,袒露上身,手執陌刀站在陣前大喊。叛軍衝來,李嗣業正面迎敵,衝入敵陣。他把擋自己面前的敵人騎兵連人帶馬砍的粉碎,一直斬殺了十多個敵兵,總算穩住了軍陣。唐軍士兵見狀,士氣大振,都拿著陌刀衝鋒,像石牆一樣推進......

該戰勝利之後,竟然斬得6萬敵軍首級,長安也被收復。

《唐六典》卷十六:“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斷馬劍。”
《舊唐書》:“天寶初,隨募至安西,頻經戰鬥,於時諸軍初用陌刀,鹹推嗣業為能。”“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

這段歷史片段看著很是熱血,然而,這裡更多表現的是李嗣業的個人勇武。排除文學性的描述,並不是正規對抗騎兵的專業戰法。除此之外,其他史書裡再也看不到陌刀“如牆而進”的記載。由於是孤證,很可能只是李嗣鄴部下當時一時之舉。


反觀其他資料,陌刀主要用於督戰隊,城防武器,弩手自衛武器。

可見陌刀主要是由“花裝”(攜帶多種武器的士兵)步兵所持,作特殊用途和正面防禦之用。

督戰隊自不必說,陌刀的強度斬個把人根本不是問題。守城時,陌刀因為長度和尖利的鋒刃可以發揮最大作用,讓敵兵難以接近城頭。攀上城牆個少量敵兵也很容易被長度佔優勢的陌刀壓制。至於五十人隊的步兵一齊並排手持陌刀的場面很是威武,但考慮到大約20斤的重量,揮舞不易,會降低士兵們的行動能力。所以用於弩箭齊射,

敵人靠近以後近距離突擊。這樣保存了士兵體力,才便於發揮近戰的威力,便於破壞敵人的進攻隊形。

《通典》隊副一人,於兵後立,執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
《通典》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踴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通典》諸軍弩手,隨多少佈列。五十人為一隊,人持弩一具,箭五十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五十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

沒有最強的武器,任何武器都是合適的使用場所,因地制宜,因敵制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文史小茶館

咱們先來分析下騎兵這個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有著重要作用的得兵種。騎兵是有一個士兵和一匹或者幾匹戰馬做成的戰略兵種。騎兵在古代戰爭中作用十分重大。歷代統治者都想擁有一直完整建制的騎兵。咱們就大概講述下騎兵的主要優點。


首先,機動性強這也是騎兵最重要的優點。在古代交通條件十分落後的情況下,騎兵可以算作唯一的一支摩托化部隊了。優勢時騎兵可迅速從後方對敵方形成完全包圍。在地方潰敗時,騎兵在追殺敵人時殺人像砍菜一樣簡單。就算在劣勢時,騎兵可以從側翼攻擊敵人的糧道,小股騎兵也可以深入敵營,製造混亂。如果是大規模的會戰,騎兵可以高速的移動與各個戰場,在局部地區對敵人形成以多打少的情況。在西漢初期,匈奴正式憑著騎兵的高機動性趁西漢主力未找到自己時在各個分戰場以多打少,打完就跑。


其次,衝擊力強。咱們有些人受文學作品或者影視作品影響,認為古代打仗就是大家衝上去一對一的單挑,有些武功高強的大俠可以取敵軍首級如探囊取物。實際不是這樣的,不說敵人指揮官有沒有武功高強的護衛。單單在大戰軍中你能否衝到敵軍指揮官面前都是問題。而且古代大規模作戰都是方陣隊方陣,按照各個兵種的排序,組成一個方陣直接衝過去。所以第一排的士兵基本上是必死的,而且不能回頭,因為你一回頭,就會對後面的第二排的士兵造成影響,從而影響整個方陣。所以前排的士兵死亡率是極高的,但如果活下來升官或者獎賞是極其豐厚的。畢竟是玩命的。所以古代打仗,在步兵兵力差不多的情況下很短時間分出勝負的。這時候騎兵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因為古代大型會戰(城池攻堅戰除外)都是在平原進行,這時候騎兵騎著馬經過加速度的衝擊直接撞入敵軍陣中,根據物理動能定理,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這時候騎兵的撞擊力是非常巨大的,基本上可以沖垮敵軍前三排的人。當然騎兵也不是從正面衝擊,這樣基本是拿騎兵的命換步兵的命,騎兵可是金疙瘩,哪個將軍也不願意這樣換。

所以騎兵都是從側翼直插進去,然後一部分拐頭攻擊敵方方陣,一部分則四處衝殺製造混亂。這時候敵軍就開始慌了,敵人竟然從後方殺了過來,這時候士兵一些軍事素質不高的士兵就開始潰敗了,一但有一部分後退,整個陣型就亂了,這場戰爭就是算敗了。這也是“兵敗如山倒”這句話的意思。大部分戰爭的傷亡不是在正常作戰中,而是在一方潰敗一方追殺過程中。這時候對於勝利者來說,那不是人頭,而是一個個軍功。


所以要想剋制騎兵,其機動性是無法剋制了,只有剋制其衝擊力強的優點。阻止騎兵衝進步兵陣型,或者減少其衝入方陣的破壞力。經過以上分析,大唐陌刀是最適合阻止騎兵的。

大唐陌刀流行於唐朝前期,主要是為了對付突厥的騎兵。據史料記載:《唐六典》卷十六即載:"刀之式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鑽。馬步水路鹹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史書:("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賊將入,興一舉刀,輒數人死,賊皆氣懾"--《新唐書》列傳一百一十八張興傳)。由於陌刀出現於隋,盛之於唐,唐時的1斤相當於現代的660克上下,唐時的15斤相當於現代的10公斤左右。

唐朝的陌刀兵是一種有李靖創立對付突厥騎兵的重要利器。陌刀兵都是魁梧男子,臂力極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撫卹待遇高,只要陌刀兵在戰場上陣亡,功績翻兩倍,而且家中會有一大筆撫卹金。這樣陌刀兵的積極性是十分高漲的。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種畫面,一堆騎兵衝向由陌刀兵防守的步兵側翼。這些陌刀兵威風凜凜,怒視前方的衝來的騎兵,眼中毫無俱意,甚至有種嗜血的舔了舔嘴唇。當騎兵衝過來時,陌刀兵上斬人頭,下砍馬腿,中間斜劈戰馬,可以直接將敵軍連人帶馬都碎屍當場。

當然第二排的騎兵會對陌刀兵衝殺,但是陌刀兵不只有一排。雖然很血腥很殘暴,但是戰爭就是這樣殘酷。只要能阻止騎兵衝進步兵方陣,或者減少其破壞力,那這隻騎兵就算廢了。

所以說雖然陌刀不能完美的可是騎兵,但是可以大幅度的減少騎兵隊己方陣型的破壞力。從某種意義上說陌刀也是騎兵的剋星了。


瑞瑞說歷史

在《舊唐書》中是這樣描述李嗣業帶領陌刀隊在長安香積寺之戰的表現: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d5722768af3a9d0bd5b9775717d5b4d8\

三多學歷史

我並不同意問題主這個觀點。

這件事情一定要說起來的話,就應該從整個中原民族對付遊牧民族的騎兵開始說起,起源自漢朝時代的斬馬劍。



傳聞之中,中原民族對付遊牧民族一般選擇強弩加戰陣的這種作戰方法,那意思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後中原方面擁有著可以對抗遊牧民族的騎兵,但是這種騎兵的質量並不咋地,尤其是在匈奴冒頓單于改進了騎兵的戰鬥方法之後,可以說中原民族的騎兵在匈奴面前簡直就是渣渣。

萬般無奈之下漢武帝在自己的騎兵還沒有培育起來之前,選擇改裝自己的步兵方陣用來對付匈奴崛起的騎兵,因此,這個時候斬馬巨劍就發明了出來。

這種劍它的設計並沒有什麼出眾的地方,使用起來也好,沒有技術性可言,就是面對敵方衝過來的戰馬,直接一刀揮下去把敵人連人帶馬劈成兩半,這種武器在對付敵人的騎兵的時候可以說效果出奇的好,遊牧民族並沒有裝備相應的鎧甲或者是裝甲來武裝自己。

但是這種武器製造起來極其昂貴,不用說,製造這種武器所需要消耗的大量的銅礦,鐵礦就光著武器打造出來就得耗盡一個工匠畢生的心血,而且如此沉重的戰刀在揮舞的時候需要士兵強壯的身體,這對於士兵單兵要求特別高,因此,當時整個理論加實戰結束以後,漢武帝得出一個結論,要想終結匈奴在草原上縱橫無敵的騎兵必須培養自己的騎兵。

話說到這個份上,大家都明白了吧,陌刀只是一種用來輔助唐朝騎兵的標配武器,單獨的將它編成軍隊,那麼敵人的軍隊可以選擇用放風箏的方式直接把你磨到死為止,至於說這話,要是騎兵的剋星這一點,漢朝人通過百年戰爭已經得出了正確的結論。

大唐陌刀,說起這把刀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我說另外一個人,大家就能夠想得到就是關羽手裡的青龍偃月刀,據史官考證,漢朝時代沒有那麼高的技術水平來替關羽打造青龍偃月刀,關羽這把刀真正的原型就是唐朝時代的陌刀,關羽的那把刀,據當時羅貫中《三國演義》上來講,重達78斤,這麼沉重的重量。如果說單獨士兵將他揮舞起來,只要揮舞幾下你就沒力氣了,就算士兵手裡的這把刀已經經過簡化處理,或者關鍵部分選擇用質量比較輕的木頭作為代替,但是整體重量仍然居高不下。

對於來去如風的敵方的騎兵,尤其是遊牧民族為主的騎兵部隊而言,這種部隊直接可以完全放置嘛!如果說將這把刀標配到騎兵身上,首先刀的重量特別重,對於整個戰馬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我們對於《三國演義》上午將領動不動打幾百個回合曾經表示過質疑,那麼。普通的騎兵在拿到這把武器之後跟敵人作戰的時候肯定不需要來回打幾百個回合,甚至連刀揮下去的時間都沒有,要知道騎兵與騎兵之間的交錯。可以說只有短短的一瞬間。

所以說,唐朝針對這個情況,在戰馬上面,研製出了最令其兵膽寒的武器,戰槊,很簡單,將這把武器直接橫在自己前面,一個來回,只要戳進敵人身體,你就贏了。


說實話,問題主所提的這個問題,他所使用這張圖片,說他是槊也好,說他是陌刀也行,但是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這把武器的刀刃比較窄,因此決定的他的攻擊方式更多的是偏向於直接橫衝直撞,它的使用方式更加偏向於槊。

陌刀,唐劍,這些古代中國歷史上,冷兵器巔峰的代表之作,就好像彗星一樣掃過中國歷史,但是卻一去不復返,現在我們甚至連這些武器的原樣的考證,都陷入了爭論之中,一方面戰亂使得相關的關鍵技術失傳,但是說實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戰爭的不斷演進導致這些武器很難跟的上,戰爭推進的步伐,遭到了淘汰,這一點是不爭的事實。

史詩般的衛國戰爭前蘇聯人用最簡單的事實告訴大家,紙面上最好的武器並不是最有用的武器,真正能夠為宏觀戰局提供更多資源,牽扯敵方更多資源的炮灰武器,這才是好的武器!

所以說陌刀是騎兵的剋星,這一點我是萬萬不敢同意的。


漩渦鳴人yy

陌刀傳說中的武器。沒有一件實物考古出現。所謂的陌刀陣只是歷史文獻上的記載而已。

騎兵的剋星。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說法。中國古代的騎兵。主要是遊牧民族的輕騎兵。輕騎兵主要的攻擊手段是弓箭。從匈奴開始就是弓騎為主。他們依靠的戰術是高速機動和遠程打擊。面對這樣的敵人。任何裝備的步兵都是天然吃虧的。所以才會出現了蒙古弓騎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局面。

陌刀長,大,重。考慮到士兵還要批甲等因素。它的機動性和持續性都不會很好。只能當輕騎兵開始衝鋒的時候,進行一定的抵擋。此外,這個兵種就沒辦法。對敵人造成傷害。當敵人是重騎兵的時候,他的傷害能力就會直線下降。金國的重騎兵是鐵浮屠。穿著鐵甲三層。也沒聽說。宋朝的軍隊用陌刀把鐵浮屠擺平。最終靠著岳飛用鉤鐮槍。攻擊馬腿,才把這支部隊搞定的。

金國的重騎兵。被蒙古的弓騎,最終打得死去活來。陌刀就更別提了。唐以後。就沒有成建制成軍過。被淘汰了。

明朝出現過一隻軍隊,手拿的武器是白蠟杆。相比陌刀來講。長度更長,重量更輕。韌性更好。他是鈍殺傷。穿再厚的甲,也不能躲避它的殺傷。掄開了,一棍是可以擊碎馬頭的。這支部隊是可以抵擋住騎兵的衝陣的。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對付騎兵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騎兵。


高九勝

陌刀重20斤,精鋼打造,長丈八,樣子似楊戩的三尖兩刃刀,鋒利無比。



陌刀兵都是身強體壯,專門對付騎兵,一刀下去,連人帶馬劈死,很是兇悍。



陌刀最早是李靖創造,專對付西域騎兵突襲。但因為太重,一般只有大將護衛軍才配備。

歷史上曾有幾次用於大的戰場,陌刀隊作為先鋒部隊抗擊敵騎兵衝擊,方陣間隔20步,陌刀又長又重又鋒利,加上騎兵衝鋒的反作用力,一刀可以劈死戰馬,很是血腥,威力極大。對後隊騎兵產生極大的心理威懾。



不過,唐代對付騎兵最普及的武器還是槊,是騎兵專配。

陌刀兵是重裝步兵,帶甲和兵器共有四五十斤重,嚴重影響其機動性,如果沒有騎兵護衛就是活靶子。

因為打造陌刀需要雄厚財力支持,五代十國,民不聊生,沒有哪國能支持得起,隨後成了儀仗隊兵器,減輕重量,裝裝樣子,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到宋代對付騎兵由神臂弓擔任。


史話聊齋

唐朝時期,天下最驍勁的騎兵無如突厥鐵騎,時人稱突厥“來如激矢,去如絕弦,若欲追躡,良為難及”,而且突厥馬“技藝絕倫,筋骨合度,其能致遠,田獵之用無比”,因此,突厥騎士驍勇無比,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那麼,突厥騎兵真的就縱橫天下難逢抗手嗎?不,在大唐陌刀兵鋒之下,突厥鐵騎就被有效阻擋住了。

《唐六典》記載陌刀是四種刀制中其一,並解釋陌刀就是古代的斷馬劍,是一種長刀,是步兵武器。陌刀就是專門為以步破騎使用的兵器。

《舊唐書》載杜伏威養子闞稜“善用大刀,長一丈,施兩刃,名為拍刃,每一舉,輒斃數人,前無當者。”這種大刀就是陌刀,可見陌刀是兩面開鋒,長一丈左右的長刀。

《衛公李靖兵法》稱:“諸軍弩手,隨多少隻,人各絡膊,將陌刀、棒一具,各於本軍戰隊前雁行分立,調弩上牙,去賊一百步內戰,齊發弩箭;賊若來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從戰鋒等隊過前奮擊,違者斬。”陌刀不但為弩手所執,弓手也執之拚殺陷陣。同書又稱:“隊副一人,於兵後立,執陌刀,觀兵士不入者便斬。”可見,這種武器還被用來督戰。

《衛公兵法》所記錄的作戰方法。陌刀戰術是:諸軍按其職能分為弓手、弩手、駐隊、戰鋒隊、馬軍、跳蕩、奇兵等多種,每次作戰,弓弩手發箭後執刀棒(即陌刀、棒)與戰鋒隊齊人奮擊,步兵稍敗後,奇兵、馬軍、跳蕩才衝入騰擊,步兵準備再援,步騎兼用,攻守有職。步兵為先鋒,騎兵為側輔,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騎兵負責步兵戰後的突擊與追擊。陌刀作為斷馬劍的特殊功用,為先鋒步兵衝陣的主要兵器,與馬軍、奇兵一起構成唐作戰的主要特色。

而最有名的使用陌刀的大將則是李嗣業,史稱“於時諸軍初用陌刀,業善用之,每為隊頭,所向必陷。”天寶七年,高仙芝任命李嗣業與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在同吐蕃交戰時,李嗣業帶領陌刀隊為前鋒,一戰大白吐蕃軍隊,攻克勃律城。

安史之亂中,李嗣業帶軍入援,同安祿山手下李歸仁大戰時,敵軍精銳騎兵蜂擁而來,並突進了唐軍陣中,這時又是李嗣業帶領陌刀隊挺身而出,“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如牆而進、人馬俱碎、所向披靡。

《新唐書》則稱是李嗣業率領步卒二千,“以陌刀長柯斧堵進,所向無前。”

此後,陌刀在唐軍戰場上使用更廣,而且更多的是用於阻擋、殺傷騎兵。如張巡守城,“陰縋勇士數十人隍中,持鉤、陌刀、強弩”,襲擊羯胡騎兵。

陌刀長一丈,刀勢沉重,如果力量不足,刀法不精,操練不純熟,反而會為重刀所累。所以,唐代選用的陌刀手都是壯勇有臂力者。李光弼與史思明嘉山大戰中,郭子儀、李光弼率軍十五萬,面對史思明五萬軍就面露難色,因為其中有一萬多精騎,郭、李部下包處獻計稱:“今宜重出軍人有膂力者五萬,被甲兩重,陌刀各二。東有高山甚大,先令五千甲士于山上設伏。”果然大破追兵,“大破賊於嘉山陣,斬首數萬餘級,生擒數千。”

而且因為陌刀的重要性,所以政府對於陌刀控制也非常嚴格,對於長安皇城內諸收尾的司衛,也不得持有陌刀,“其諸司衛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請納在軍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請給儀刀。”

直到宋朝時,西夏宗室李察哥還稱:“自古行師,步騎並利。國家用‘鐵鷂子’以馳騁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險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鐵騎難施;若值‘神臂弓’,步奚自潰。”而岳家軍麻扎刀破柺子馬,尤是陌刀使用之餘續。


魚兒讀書會擺尾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前些天寫的一篇"大唐陌刀的前世今生\

河東三叔

事實並非如此。大宋陌刀、大清陌刀、大明陌刀也是騎兵的剋星。

首先說本回答也有一定的想象成分。

但儘量自圓其說,因為歷史上很多真相已經被湮沒。

其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在總體上,不可能明清時期的軍事力量反而比唐朝時代的更弱。

中國人(實際上是漢人為主)之所以盛讚漢唐,只是因為元明清時代漢人相對於北方遊牧民族力量的衰微,現代中國人相對於西方列強的弱勢,然後為了給現在的中國人自己打氣意淫歷史的結果。

唐朝陌刀形制已經不可考,但大體上不出現代環首刀加木柄這個範疇(實際上這是漢唐以來中國人習用幾千年的武器類型),這是冶金技術所決定的,唐朝的技術水平你再不知道,唐朝人也不可能造出超出其歷史水平的東西來。

唐朝的陌刀隊肯定不比宋人、明人或清人的步兵長兵器軍陣更強大,但歷史上有些神話流傳,應該和唐朝軍隊的總體情況有關。

什麼情況呢?就是輕騎兵有相當大的比例,原因是唐朝的府兵追到根子上就是南北朝時的五胡舊部,就是靠騎兵起家的。

陌刀陣在內地戰事中肯定也有用,但通常被表揚往往是在與騎兵的對抗中,而且往往是與北方遊牧騎兵的對抗中。

有大量騎兵部隊,這就使得唐朝的軍隊在面對北方遊牧騎兵部隊時不會像宋人那樣黔驢技窮,李靖等人打敗突厥的案例可以說明。傳統遊牧騎兵對付漢地軍隊的打了就跑的戰法在面對唐軍時不太有效,這樣他們就只能採取類似歐洲人常見的正戰戰法,也就是大家不能玩策略了,只能靠實力硬碰硬。

這就使得漢地軍人的人數和器械優勢得到了發揮,所以感覺起來陌刀陣挺好使,其實騎兵的真正優勢在於機動性、打了就跑戰術和突擊性,如果面對人數龐大有準備的步兵集團,同樣數量的騎兵在不採取前述戰術的情況下跟步兵集團死磕,會死得很慘。

百年戰爭中的阿金庫爾之戰是很典型的案例。

其實,任何朝代的北方遊牧軍隊軍團,如果犯傻跟來自漢地的人數龐大的配備有相當多的騎兵部隊作為側翼護衛的步兵軍團死磕,都會感到對方的“陌刀隊”太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