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大唐陌刀是骑兵克星?

执笔忆流年3

陌刀的故事是唐史谣言中比较知名的一个,其实直到今天,陌刀的形制究竟是什么样子,仍旧是莫衷一是。

不过,如果我们回到史书的位面,而不是网文臆想的位面, 就能够发现,陌刀绝不是什么骑兵装备,那些吹牛b说大唐骑兵在马上使用陌刀的,都是二把刀。

《唐六典》卷十六: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旧唐书》:

“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
“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

《唐六典》是唐朝官修的政书,其点明本朝的兵器的来龙去脉,肯定比后人胡扯更靠谱。

而看《旧唐书》,里面说到天宝初年,李嗣业到安西,当时各军才“初用陌刀”,说明这玩意儿使用并不普遍,属于“奇门兵器”。

后面说李嗣业肉搏,人马俱碎,确实挺吓人,后面是前军之士尽操长刀,如墙而进,也就是成排向前。

也就是说,平安史叛军时,安西军已经有一定的建制在使用长刀了,而如墙而进,结合是步兵,其实就是步兵方阵的突击队。这一点,和《通典》中记录《李卫公兵法》很像:

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其实这里就是弩手作为突击队,在射击之后,利用弩箭火力的停止作用,在敌人阵列混乱时,用陌刀、棒等长兵进行短促突击。

李嗣业的时代,已经不再是《李卫公兵法》的时代了,过了几十年,唐军的编制也因为广泛募兵,而走向了专业化,比如步军和马军的分衙,作战时的纯队组合,都与李靖时代带领临时召集,再训练三个月的行人更专业。

不过有一点共同的就是,陌刀在唐代两个时代的军事系统里,都是作为突击兵器使用,绝大部分的步兵,使用的仍然是步槊。

其实熟悉冷兵器时代战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长刀的使用,要求很高的武艺和体力,属于强力单兵,也称选锋的爱好;而组织化地稳固对抗,长矛的整齐击刺,对于重甲目标,也一样是噩梦。

因为弓箭射在身上,是否破甲还是个小概率问题,刀砍在甲上,杀伤力也是小概率问题,而长矛结结实实捅在身上,哪怕是铁质重甲,伤亡就是个大概率问题了。


刘三解

陌刀可以威慑骑兵,但并不是骑兵克星。

很遗憾,通过查找历史资料,预想中全军齐持陌刀斩敌马破阵的场面只是想象。

先谈结果——陌刀主要是用于近战肉搏,对抗步兵的武器


首先根据《唐六典》记载,陌刀就是长刀,是主要由步兵使用,也就是古代所说的断马剑。最著名的李嗣业使用陌刀的好手。他早年跟随高仙芝出征中亚建功立业。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安西都护府战乱频繁。那时各军刚开始用陌刀,大家都觉得李嗣业最为精熟。

安禄山造反之后,李嗣业接受肃宗的命令,反击盘踞长安作乱的叛军。叛军大将李归仁率骑兵队冲击唐军,把唐军打的阵形大乱。危机时刻,

李嗣业挺身而出,之见他脱去铠甲战袍,袒露上身,手执陌刀站在阵前大喊。叛军冲来,李嗣业正面迎敌,冲入敌阵。他把挡自己面前的敌人骑兵连人带马砍的粉碎,一直斩杀了十多个敌兵,总算稳住了军阵。唐军士兵见状,士气大振,都拿着陌刀冲锋,像石墙一样推进......

该战胜利之后,竟然斩得6万敌军首级,长安也被收复。

《唐六典》卷十六:“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旧唐书》:“天宝初,随募至安西,频经战斗,于时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

这段历史片段看着很是热血,然而,这里更多表现的是李嗣业的个人勇武。排除文学性的描述,并不是正规对抗骑兵的专业战法。除此之外,其他史书里再也看不到陌刀“如墙而进”的记载。由于是孤证,很可能只是李嗣邺部下当时一时之举。


反观其他资料,陌刀主要用于督战队,城防武器,弩手自卫武器。

可见陌刀主要是由“花装”(携带多种武器的士兵)步兵所持,作特殊用途和正面防御之用。

督战队自不必说,陌刀的强度斩个把人根本不是问题。守城时,陌刀因为长度和尖利的锋刃可以发挥最大作用,让敌兵难以接近城头。攀上城墙个少量敌兵也很容易被长度占优势的陌刀压制。至于五十人队的步兵一齐并排手持陌刀的场面很是威武,但考虑到大约20斤的重量,挥舞不易,会降低士兵们的行动能力。所以用于弩箭齐射,

敌人靠近以后近距离突击。这样保存了士兵体力,才便于发挥近战的威力,便于破坏敌人的进攻队形。

《通典》队副一人,于兵后立,执陌刀,观兵士不入者便斩。
《通典》又於城上以木為棚,容兵一隊,高長柄鐵鉤、陌刀、錐斧,隨要便以為之備。若敵攀女牆踊身,待其身出,十鉤齊搭,掣入城中,斧刀助之。
《通典》诸军弩手,随多少布列。五十人为一队,人持弩一具,箭五十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於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五十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

没有最强的武器,任何武器都是合适的使用场所,因地制宜,因敌制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文史小茶馆

咱们先来分析下骑兵这个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有着重要作用的得兵种。骑兵是有一个士兵和一匹或者几匹战马做成的战略兵种。骑兵在古代战争中作用十分重大。历代统治者都想拥有一直完整建制的骑兵。咱们就大概讲述下骑兵的主要优点。


首先,机动性强这也是骑兵最重要的优点。在古代交通条件十分落后的情况下,骑兵可以算作唯一的一支摩托化部队了。优势时骑兵可迅速从后方对敌方形成完全包围。在地方溃败时,骑兵在追杀敌人时杀人像砍菜一样简单。就算在劣势时,骑兵可以从侧翼攻击敌人的粮道,小股骑兵也可以深入敌营,制造混乱。如果是大规模的会战,骑兵可以高速的移动与各个战场,在局部地区对敌人形成以多打少的情况。在西汉初期,匈奴正式凭着骑兵的高机动性趁西汉主力未找到自己时在各个分战场以多打少,打完就跑。


其次,冲击力强。咱们有些人受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影响,认为古代打仗就是大家冲上去一对一的单挑,有些武功高强的大侠可以取敌军首级如探囊取物。实际不是这样的,不说敌人指挥官有没有武功高强的护卫。单单在大战军中你能否冲到敌军指挥官面前都是问题。而且古代大规模作战都是方阵队方阵,按照各个兵种的排序,组成一个方阵直接冲过去。所以第一排的士兵基本上是必死的,而且不能回头,因为你一回头,就会对后面的第二排的士兵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整个方阵。所以前排的士兵死亡率是极高的,但如果活下来升官或者奖赏是极其丰厚的。毕竟是玩命的。所以古代打仗,在步兵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很短时间分出胜负的。这时候骑兵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因为古代大型会战(城池攻坚战除外)都是在平原进行,这时候骑兵骑着马经过加速度的冲击直接撞入敌军阵中,根据物理动能定理,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这时候骑兵的撞击力是非常巨大的,基本上可以冲垮敌军前三排的人。当然骑兵也不是从正面冲击,这样基本是拿骑兵的命换步兵的命,骑兵可是金疙瘩,哪个将军也不愿意这样换。

所以骑兵都是从侧翼直插进去,然后一部分拐头攻击敌方方阵,一部分则四处冲杀制造混乱。这时候敌军就开始慌了,敌人竟然从后方杀了过来,这时候士兵一些军事素质不高的士兵就开始溃败了,一但有一部分后退,整个阵型就乱了,这场战争就是算败了。这也是“兵败如山倒”这句话的意思。大部分战争的伤亡不是在正常作战中,而是在一方溃败一方追杀过程中。这时候对于胜利者来说,那不是人头,而是一个个军功。


所以要想克制骑兵,其机动性是无法克制了,只有克制其冲击力强的优点。阻止骑兵冲进步兵阵型,或者减少其冲入方阵的破坏力。经过以上分析,大唐陌刀是最适合阻止骑兵的。

大唐陌刀流行于唐朝前期,主要是为了对付突厥的骑兵。据史料记载:《唐六典》卷十六即载:"刀之式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斩挡者皆为齑粉……"史书:("兴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贼将入,兴一举刀,辄数人死,贼皆气慑"--《新唐书》列传一百一十八张兴传)。由于陌刀出现于隋,盛之于唐,唐时的1斤相当于现代的660克上下,唐时的15斤相当于现代的10公斤左右。

唐朝的陌刀兵是一种有李靖创立对付突厥骑兵的重要利器。陌刀兵都是魁梧男子,臂力极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抚恤待遇高,只要陌刀兵在战场上阵亡,功绩翻两倍,而且家中会有一大笔抚恤金。这样陌刀兵的积极性是十分高涨的。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种画面,一堆骑兵冲向由陌刀兵防守的步兵侧翼。这些陌刀兵威风凛凛,怒视前方的冲来的骑兵,眼中毫无俱意,甚至有种嗜血的舔了舔嘴唇。当骑兵冲过来时,陌刀兵上斩人头,下砍马腿,中间斜劈战马,可以直接将敌军连人带马都碎尸当场。

当然第二排的骑兵会对陌刀兵冲杀,但是陌刀兵不只有一排。虽然很血腥很残暴,但是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只要能阻止骑兵冲进步兵方阵,或者减少其破坏力,那这只骑兵就算废了。

所以说虽然陌刀不能完美的可是骑兵,但是可以大幅度的减少骑兵队己方阵型的破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陌刀也是骑兵的克星了。


瑞瑞说历史

在《旧唐书》中是这样描述李嗣业带领陌刀队在长安香积寺之战的表现: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d5722768af3a9d0bd5b9775717d5b4d8\

三多学历史

我并不同意问题主这个观点。

这件事情一定要说起来的话,就应该从整个中原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骑兵开始说起,起源自汉朝时代的斩马剑。



传闻之中,中原民族对付游牧民族一般选择强弩加战阵的这种作战方法,那意思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中原方面拥有着可以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但是这种骑兵的质量并不咋地,尤其是在匈奴冒顿单于改进了骑兵的战斗方法之后,可以说中原民族的骑兵在匈奴面前简直就是渣渣。

万般无奈之下汉武帝在自己的骑兵还没有培育起来之前,选择改装自己的步兵方阵用来对付匈奴崛起的骑兵,因此,这个时候斩马巨剑就发明了出来。

这种剑它的设计并没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使用起来也好,没有技术性可言,就是面对敌方冲过来的战马,直接一刀挥下去把敌人连人带马劈成两半,这种武器在对付敌人的骑兵的时候可以说效果出奇的好,游牧民族并没有装备相应的铠甲或者是装甲来武装自己。

但是这种武器制造起来极其昂贵,不用说,制造这种武器所需要消耗的大量的铜矿,铁矿就光着武器打造出来就得耗尽一个工匠毕生的心血,而且如此沉重的战刀在挥舞的时候需要士兵强壮的身体,这对于士兵单兵要求特别高,因此,当时整个理论加实战结束以后,汉武帝得出一个结论,要想终结匈奴在草原上纵横无敌的骑兵必须培养自己的骑兵。

话说到这个份上,大家都明白了吧,陌刀只是一种用来辅助唐朝骑兵的标配武器,单独的将它编成军队,那么敌人的军队可以选择用放风筝的方式直接把你磨到死为止,至于说这话,要是骑兵的克星这一点,汉朝人通过百年战争已经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大唐陌刀,说起这把刀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是我说另外一个人,大家就能够想得到就是关羽手里的青龙偃月刀,据史官考证,汉朝时代没有那么高的技术水平来替关羽打造青龙偃月刀,关羽这把刀真正的原型就是唐朝时代的陌刀,关羽的那把刀,据当时罗贯中《三国演义》上来讲,重达78斤,这么沉重的重量。如果说单独士兵将他挥舞起来,只要挥舞几下你就没力气了,就算士兵手里的这把刀已经经过简化处理,或者关键部分选择用质量比较轻的木头作为代替,但是整体重量仍然居高不下。

对于来去如风的敌方的骑兵,尤其是游牧民族为主的骑兵部队而言,这种部队直接可以完全放置嘛!如果说将这把刀标配到骑兵身上,首先刀的重量特别重,对于整个战马的要求非常苛刻,而且我们对于《三国演义》上午将领动不动打几百个回合曾经表示过质疑,那么。普通的骑兵在拿到这把武器之后跟敌人作战的时候肯定不需要来回打几百个回合,甚至连刀挥下去的时间都没有,要知道骑兵与骑兵之间的交错。可以说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所以说,唐朝针对这个情况,在战马上面,研制出了最令其兵胆寒的武器,战槊,很简单,将这把武器直接横在自己前面,一个来回,只要戳进敌人身体,你就赢了。


说实话,问题主所提的这个问题,他所使用这张图片,说他是槊也好,说他是陌刀也行,但是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把武器的刀刃比较窄,因此决定的他的攻击方式更多的是偏向于直接横冲直撞,它的使用方式更加偏向于槊。

陌刀,唐剑,这些古代中国历史上,冷兵器巅峰的代表之作,就好像彗星一样扫过中国历史,但是却一去不复返,现在我们甚至连这些武器的原样的考证,都陷入了争论之中,一方面战乱使得相关的关键技术失传,但是说实话,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战争的不断演进导致这些武器很难跟的上,战争推进的步伐,遭到了淘汰,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

史诗般的卫国战争前苏联人用最简单的事实告诉大家,纸面上最好的武器并不是最有用的武器,真正能够为宏观战局提供更多资源,牵扯敌方更多资源的炮灰武器,这才是好的武器!

所以说陌刀是骑兵的克星,这一点我是万万不敢同意的。


漩涡鸣人yy

陌刀传说中的武器。没有一件实物考古出现。所谓的陌刀阵只是历史文献上的记载而已。

骑兵的克星。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可笑的说法。中国古代的骑兵。主要是游牧民族的轻骑兵。轻骑兵主要的攻击手段是弓箭。从匈奴开始就是弓骑为主。他们依靠的战术是高速机动和远程打击。面对这样的敌人。任何装备的步兵都是天然吃亏的。所以才会出现了蒙古弓骑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局面。

陌刀长,大,重。考虑到士兵还要批甲等因素。它的机动性和持续性都不会很好。只能当轻骑兵开始冲锋的时候,进行一定的抵挡。此外,这个兵种就没办法。对敌人造成伤害。当敌人是重骑兵的时候,他的伤害能力就会直线下降。金国的重骑兵是铁浮屠。穿着铁甲三层。也没听说。宋朝的军队用陌刀把铁浮屠摆平。最终靠着岳飞用钩镰枪。攻击马腿,才把这支部队搞定的。

金国的重骑兵。被蒙古的弓骑,最终打得死去活来。陌刀就更别提了。唐以后。就没有成建制成军过。被淘汰了。

明朝出现过一只军队,手拿的武器是白蜡杆。相比陌刀来讲。长度更长,重量更轻。韧性更好。他是钝杀伤。穿再厚的甲,也不能躲避它的杀伤。抡开了,一棍是可以击碎马头的。这支部队是可以抵挡住骑兵的冲阵的。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对付骑兵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骑兵。


高九胜

陌刀重20斤,精钢打造,长丈八,样子似杨戬的三尖兩刃刀,锋利无比。



陌刀兵都是身强体壮,专门对付骑兵,一刀下去,连人带马劈死,很是凶悍。



陌刀最早是李靖创造,专对付西域骑兵突袭。但因为太重,一般只有大将护卫军才配备。

历史上曾有几次用于大的战场,陌刀队作为先锋部队抗击敌骑兵冲击,方阵间隔20步,陌刀又长又重又锋利,加上骑兵冲锋的反作用力,一刀可以劈死战马,很是血腥,威力极大。对后队骑兵产生极大的心理威慑。



不过,唐代对付骑兵最普及的武器还是槊,是骑兵专配。

陌刀兵是重装步兵,带甲和兵器共有四五十斤重,严重影响其机动性,如果没有骑兵护卫就是活靶子。

因为打造陌刀需要雄厚财力支持,五代十国,民不聊生,没有哪国能支持得起,随后成了仪仗队兵器,减轻重量,装装样子,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到宋代对付骑兵由神臂弓担任。


史话聊斋

唐朝时期,天下最骁劲的骑兵无如突厥铁骑,时人称突厥“来如激矢,去如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而且突厥马“技艺绝伦,筋骨合度,其能致远,田猎之用无比”,因此,突厥骑士骁勇无比,势如破竹,所向披靡。

那么,突厥骑兵真的就纵横天下难逢抗手吗?不,在大唐陌刀兵锋之下,突厥铁骑就被有效阻挡住了。

《唐六典》记载陌刀是四种刀制中其一,并解释陌刀就是古代的断马剑,是一种长刀,是步兵武器。陌刀就是专门为以步破骑使用的兵器。

《旧唐书》载杜伏威养子阚稜“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刃,每一举,辄毙数人,前无当者。”这种大刀就是陌刀,可见陌刀是两面开锋,长一丈左右的长刀。

《卫公李靖兵法》称:“诸军弩手,随多少只,人各络膊,将陌刀、棒一具,各于本军战队前雁行分立,调弩上牙,去贼一百步内战,齐发弩箭;贼若来逼,相去二十步即停弩,持刀棒,从战锋等队过前奋击,违者斩。”陌刀不但为弩手所执,弓手也执之拚杀陷阵。同书又称:“队副一人,于兵后立,执陌刀,观兵士不入者便斩。”可见,这种武器还被用来督战。

《卫公兵法》所记录的作战方法。陌刀战术是:诸军按其职能分为弓手、弩手、驻队、战锋队、马军、跳荡、奇兵等多种,每次作战,弓弩手发箭后执刀棒(即陌刀、棒)与战锋队齐人奋击,步兵稍败后,奇兵、马军、跳荡才冲入腾击,步兵准备再援,步骑兼用,攻守有职。步兵为先锋,骑兵为侧辅,步兵配以弓弩、陌刀,骑兵负责步兵战后的突击与追击。陌刀作为断马剑的特殊功用,为先锋步兵冲阵的主要兵器,与马军、奇兵一起构成唐作战的主要特色。

而最有名的使用陌刀的大将则是李嗣业,史称“于时诸军初用陌刀,业善用之,每为队头,所向必陷。”天宝七年,高仙芝任命李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在同吐蕃交战时,李嗣业带领陌刀队为前锋,一战大白吐蕃军队,攻克勃律城。

安史之乱中,李嗣业带军入援,同安禄山手下李归仁大战时,敌军精锐骑兵蜂拥而来,并突进了唐军阵中,这时又是李嗣业带领陌刀队挺身而出,“嗣业乃脱衣徒搏,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摧靡。”如墙而进、人马俱碎、所向披靡。

《新唐书》则称是李嗣业率领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

此后,陌刀在唐军战场上使用更广,而且更多的是用于阻挡、杀伤骑兵。如张巡守城,“阴缒勇士数十人隍中,持钩、陌刀、强弩”,袭击羯胡骑兵。

陌刀长一丈,刀势沉重,如果力量不足,刀法不精,操练不纯熟,反而会为重刀所累。所以,唐代选用的陌刀手都是壮勇有臂力者。李光弼与史思明嘉山大战中,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十五万,面对史思明五万军就面露难色,因为其中有一万多精骑,郭、李部下包处献计称:“今宜重出军人有膂力者五万,被甲两重,陌刀各二。东有高山甚大,先令五千甲士于山上设伏。”果然大破追兵,“大破贼于嘉山阵,斩首数万余级,生擒数千。”

而且因为陌刀的重要性,所以政府对于陌刀控制也非常严格,对于长安皇城内诸收尾的司卫,也不得持有陌刀,“其诸司卫所有陌刀利器等,伏请纳在军器使,如本司要立仗行事,请给仪刀。”

直到宋朝时,西夏宗室李察哥还称:“自古行师,步骑并利。国家用‘铁鹞子’以驰骋平原,用‘步跋子’以逐险山谷,然一遇‘陌刀法’,铁骑难施;若值‘神臂弓’,步奚自溃。”而岳家军麻扎刀破拐子马,尤是陌刀使用之余续。


鱼儿读书会摆尾

看到这个问题想到前些天写的一篇"大唐陌刀的前世今生\

河东三叔

事实并非如此。大宋陌刀、大清陌刀、大明陌刀也是骑兵的克星。

首先说本回答也有一定的想象成分。

但尽量自圆其说,因为历史上很多真相已经被湮没。

其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总体上,不可能明清时期的军事力量反而比唐朝时代的更弱。

中国人(实际上是汉人为主)之所以盛赞汉唐,只是因为元明清时代汉人相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力量的衰微,现代中国人相对于西方列强的弱势,然后为了给现在的中国人自己打气意淫历史的结果。

唐朝陌刀形制已经不可考,但大体上不出现代环首刀加木柄这个范畴(实际上这是汉唐以来中国人习用几千年的武器类型),这是冶金技术所决定的,唐朝的技术水平你再不知道,唐朝人也不可能造出超出其历史水平的东西来。

唐朝的陌刀队肯定不比宋人、明人或清人的步兵长兵器军阵更强大,但历史上有些神话流传,应该和唐朝军队的总体情况有关。

什么情况呢?就是轻骑兵有相当大的比例,原因是唐朝的府兵追到根子上就是南北朝时的五胡旧部,就是靠骑兵起家的。

陌刀阵在内地战事中肯定也有用,但通常被表扬往往是在与骑兵的对抗中,而且往往是与北方游牧骑兵的对抗中。

有大量骑兵部队,这就使得唐朝的军队在面对北方游牧骑兵部队时不会像宋人那样黔驴技穷,李靖等人打败突厥的案例可以说明。传统游牧骑兵对付汉地军队的打了就跑的战法在面对唐军时不太有效,这样他们就只能采取类似欧洲人常见的正战战法,也就是大家不能玩策略了,只能靠实力硬碰硬。

这就使得汉地军人的人数和器械优势得到了发挥,所以感觉起来陌刀阵挺好使,其实骑兵的真正优势在于机动性、打了就跑战术和突击性,如果面对人数庞大有准备的步兵集团,同样数量的骑兵在不采取前述战术的情况下跟步兵集团死磕,会死得很惨。

百年战争中的阿金库尔之战是很典型的案例。

其实,任何朝代的北方游牧军队军团,如果犯傻跟来自汉地的人数庞大的配备有相当多的骑兵部队作为侧翼护卫的步兵军团死磕,都会感到对方的“陌刀队”太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