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山东主要商业城镇(七)

天下第一村——周村(续)

公元1904年,在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推动下,山东巡抚周馥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联名上书奏请清政府批准山东的济南、周村、潍县(今潍坊市)为自开之商埠。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五日,周村被清朝政府批准开辟为商埠,地点是从周村东门至老火车站,第一批工程占地一千亩。同一年,胶济铁路正式通车。一时海内外的商贾云集于此,商业十分繁荣,最多时商号、作坊达到5000余家。一批老字号店铺迅速发展起来,享誉海内外的瑞蚨祥绸缎庄就发源于周村大街。
明清时期山东主要商业城镇(七)

开埠,引发了外资涌入的浪潮。除了原来在商埠街上的日本大富洋行、德国礼和洋行外,大批外国商号陆续在商埠街上先后开业。代表性的有德国的德和洋行、德园号油栈、美国鸿记油栈、英国与荷兰的壳牌石油公司、日本铃木洋行、英美烟草公司、日本小林洋行、日本寺村丝行等,最多的时候达到108家。开埠,加快了周村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机械化大生产,以丝绸业为例,周村丝织业1931年发展到960家,丝织机14000台,工人5万人,年产绸缎300万匹,品种30多个,麻丝9万箱(180万斤)。丝绸产值达411.9万元,占全省63.2%。1939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

不仅如此,开埠,也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嬗变。西方资本和商人来到周村的同时,也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和新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周村最初的文化启蒙运动。周村于开埠后成立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其后,英国基督教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美国天主教会先后在周村开办了学校,完全采用西方教学方式,他们的物理、化学、外语、地理、生物、天文等课程,极大地开阔了中国学生的眼界,开始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周村及山东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周村丝绸业中的谦祥益、裕茂公、八大鸿、六大瑞、荣德义、庆和永、三义太等商号,染业的东来升、东元盛、成记、义生永等商号,都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号,为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发展,输送了大批的骨干力量,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工商业的摇篮。

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就直接取材于周村,并以乱世奇商陈寿亭艰苦创业历程为主线,讲述一个沿街乞讨的叫化子,经过奋斗成为印染业大实业家的故事。
明清时期山东主要商业城镇(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