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聽李鴻章的建議買六艘鐵甲艦,甲午海戰我們未必會敗!

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清政府才正式重視海軍的建設。李鴻章上書建議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水師分別購置鐵甲艦兩艘,總共六艘。

李鴻章的真知灼見遭到了很多朝廷大臣的反對。

要是聽李鴻章的建議買六艘鐵甲艦,甲午海戰我們未必會敗!

買還是不買?頑固派堅持堅決反對買鐵甲艦。這些人認為只要是外國的東西都是奇技淫巧,大清不要學。還有些人認為剛經歷過太平天國戰爭,朝廷己經沒有能力再一次做出巨資投入。奕訴就說過:"中國現尚無此財力,未能定購。"

假設甲午海戰我們有六艘鐵甲艦的話,想必局勢將會是另一番景象。要知道日軍是非常忌憚北洋海軍的配置兩艘鐵甲艦鎮遠定遠。若是有六艘鐵甲艦在軍中,也不會敗得這麼慘。

要是聽李鴻章的建議買六艘鐵甲艦,甲午海戰我們未必會敗!

買船快和造船快?在這個題上,不同意見大致有三種:第一種李鴻章是主張買船,反對造船。 李鴻章的見解是"中國造船之銀,倍於外洋購船之價。今急欲成軍,須在外國定造為省便。"第二種是左宗棠的自己自造。左宗棠籌建了福州船政局,開始在洋匠指導下試製近代船隻,後來完全自主設計,自行建造。第三種,既反對買船,又反對造船。這是頑固派的意見,以內閣學士宋晉為代表。這類人就是純粹的為了反對而反對。

後來,清政府採取了和稀泥的辦法,讓駐德公使李鳳苞向德國訂造兩艘鐵甲艦,即後來的"定遠"和"鎮遠",同時也支持福州船政局自行造艦,並以組建福建水師。

這種辦法使得清政府有限的財力更加分散,既沒有大批量購入高質量的鐵甲艦,也沒有全力扶植本國福州船政局自造軍艦。造成的後果是不僅北洋的鐵甲艦數量配置少了,本國也沒有辦法實現自造軍艦。反觀日本,堅持外購為主,購買了大批外國先進艦隻,從而在短期內海軍軍艦數量超越了北洋海軍。

要是聽李鴻章的建議買六艘鐵甲艦,甲午海戰我們未必會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