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口蓋州四大會館

營口蓋州四大會館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開放海禁後,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紛至蓋州,眾商巨資注入,大力推進了蓋州經濟的高速增長,帶動了蓋州城市化建設大規模的崛起。蓋州福建會館、三江會館、山西會館、山東會館等四大會館就是適時應運發展起來的。

福建會館位於蓋州城西南隅,今普濟寺東鄰,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坐北朝南,有正殿五楹,東西配廡各七楹,山門三楹,鐘鼓樓二座,牌樓二座,戲樓一座,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

福建會館是福建旅蓋同鄉(包括漁民、船工)集資修建,為其聚會祭祀之館,因館內供奉海神娘娘又稱海神殿,亦稱天后宮。(天后,又稱媽祖、天妃、天后等,是自宋以來,沿海歷代船工、漁民、商旅等共同信奉的神祗。尤其是福建、江蘇、江西、浙江、廣東、海南、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有廣泛的信仰,許多沿海地區均建有媽祖廟、天后宮。天后本名曰林娘,亦曰默娘,故又稱林默娘。宋時福建蒲陽人,因其聰明穎悟,性懷美德,洞曉天文、氣象、醫理,終生濟人行善,特別是能夠救助海上遇難的漁舟、商船、難民,因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傳說她逝世後,航海人常見其身著紅裝出沒於海上救助遇難的人。故被朝廷敕封為神,清康熙間晉封為天后。因此南方沿海一帶普遍供奉媽祖神像即天后神像,以祈求航海及船運平安順利。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后聖母”,併入列國家祀典進行春秋祭祀。邑內天后宮亦是這一神話和歷史傳承的繼續與光大者)。福建會館建築宏偉,殿宇巍峨,工藝精湛,是蓋州地區規模最大的會館建築,解放後會館被毀,現只存西配廡五楹。

福建會館整座建築為大木架結構,花崗岩條石臺基,磚石砌築。正殿、山門、戲臺、鐘鼓樓為歇山式,牌樓為明樓式,東西配廡為硬山式。各建築皆古式門窗,青瓦覆頂。屋脊施鴟吻,套獸雕飾,簷下斗拱、耍頭、雀替等均施雕刻及彩繪,簷柱、金柱施紅漆。

營口蓋州四大會館

三江會館位於蓋州城東南隅,今市古樓辦事處院內。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會館由後殿、正殿、鐘鼓樓、山門等組成,嘉慶十四年(1809年)添修西客廳、東西配廡、戲臺等,現僅存後殿。

營口蓋州四大會館

後殿:大木架捲棚式建築,面闊三楹,進深五楹,東西長11.9米,南北寬15.9米。青磚砌築,前簷下有斗拱10攢,廳堂簷欄間無隔斷。額枋上施彩繪。殿內塑諸神像。

正殿:為主殿,曰娘娘殿,亦稱天后宮。大木架歇山式建築,面闊三楹,進深二楹。青磚砌築,簷下施斗拱,簷檁、額枋上繪有云龍、異獸、雲紋、海水、花卉等彩繪。殿內塑海神娘娘,即天后等像。民國十九年(1930年)蓋平縣誌曰:“天后宮……遼寧則以我蓋平為最名,昔以西河口岸為南北省,海上交通之中樞,輪蹄叢集,舟帆交併,故我邑執三省商業之牛耳。因之一城中有一之海神廟三,首曰福建會館,二曰三江會館,三曰山東會館”。“雍正八年恭遇俞旨,賜額凡天下原建有天后祠宇,擇其規模洪廠者,令照例春秋致祭。”

東西配廡為偏殿,大木架硬山式建築,面闊各六楹,進深三楹。內為商會及同鄉集會接待之處。是時,遠梓近鄰,商討疑難,洵裡苦樂、宴席歡娛,暢敘桑梓。

客廳:位於正殿西側,大木架硬山式建築,面闊八楹,進深三楹。為旅蓋同鄉住宿之所。

山門三楹硬山式建築,左右為鐘鼓樓,山門前過街建四角攢尖式戲臺一座。

整座建築規模宏大,氣勢巍然。每歲三月三至九月九為會期日,是時館內外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營口蓋州四大會館

山西會館位於蓋州城東門外財神廟東隅,今蓋州市古樓辦事處東市社區東市幼兒園院內,清乾隆六年(1741年)建。會館坐北朝南,呈規則長方形,有正殿三楹,東西配廡各五楹,後殿五楹,耳房六楹,鐘鼓樓二座,戲樓一座,大門三楹,四周青磚圍牆,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

山西館會是山西籍旅蓋同鄉集資修建的,因館內供奉關帝亦名關帝廟,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關岳廟。解放後會館被毀,現只存後殿五楹。原會館規模浩大,佈局有序,宏偉壯觀。是蓋州地區著名的四大會館建築之一。整座建築為大木架磚石結構,基礎為花崗岩條石臺基,牆壁為青磚砌造,古式門窗,屋頂覆青瓦。戲臺、山門、正殿、鐘鼓樓為歇山式。後殿、配廡、耳房為硬山式。各建築瓦頂、屋脊皆有鏤空、浮雕鴟吻套獸等裝飾,屋簷、斗拱、額枋等施以雕刻及彩畫。

戲臺:戲臺建在會館前廣場南側,臺基為方形花崗岩條石砌築,有臺階通上。戲臺為亭式四角翹簷式建築,四根金柱挑梁,歇山頂,戧脊端皆有套獸。四周簷下有斗拱,額枋突出,並繪有云龍、異獸、雲紋、花卉等彩畫。

山門:山門建在花崗岩條石臺基上,前後門三級臺階通上。面闊三楹,進深三楹。歇山式建築,四角遠挑,飛簷翹脊。正脊浮雕四龍戲珠,脊中施三尊藏塔,兩端施鴟吻,垂脊施腰獸,端部各施套獸一組。殿前廊式建築,前後各有簷柱四根,金柱四柱。簷柱:金根間有月梁。柱石為復鼓式。簷柱間皆有雀替裝飾。前後簷下有斗拱,額枋上繪有彩繪。簷前門楣上懸金字楷書“山西會館”四字長方形匾一塊。山門臺階前各立石獅一個,神態高大威猛,山門兩側各有挑簷耳門及院牆。

鐘鼓樓:山門東西兩側建有鐘樓、鼓樓。鐘樓、鼓樓建在花崗岩砌高臺之上,四周有花崗岩石雕圍欄。臺內有臺階通其上。臺上建亭樓,兩樓皆大木架歇山式建築。四根金柱挑樑架簷,柱角皆有雀替。簷上瓦頂四脊高翹,正脊兩端施鳶吻,垂脊、戧脊各有套獸。鐘樓內正樑上懸吊鐵鑄大鐘一口,鐘上鑄“山西會館”銘文,鼓樓內置鼓一面。

正殿:正殿為關帝殿,大木架歇山式建築,建在花崗岩石臺基上,開前後門。殿面闊三楹,進深三楹。殿正脊浮雕四龍戲珠。脊兩端施鴟吻,垂脊施腰獸,翹脊各施套獸,殿面四面披坡,青瓦覆面。殿前後各有簷柱四根、金柱四根。柱間皆有雀替饈,前後簷下有斗拱。明次間皆有平身斗拱,額枋上繪有云龍、異獸、花卉等彩畫。殿內塑關公像。前簷下正中懸有“關帝殿”匾額一塊。

後殿、配廡、耳房等皆為大木架硬山式建築,乃會館辦公、集會及本籍客商臨時休息、住宿場所。

山東會館位於蓋州老城區北關東里路北側,清乾隆三十五年(1696年)建,文革初期被毀。原會館坐北朝南,呈規則長方形,整個建築由後殿、正殿、天后宮即娘娘殿、配殿、鍾、鼓樓、山門(戲臺)、影壁等組成。佔地面積約10 000平方米。山東會館是由山東籍旅蓋同鄉集資修建的,因館內塑天后(海神娘娘)亦稱天后宮。又因山東會館地處蓋州古城北端,因也亦稱北會館。

後殿:即關帝殿。面闊三楹,進深兩楹。內塑關公、周昌、關平等。左右配殿各兩楹,東西寮房各三楹。

正殿:即主殿為娘娘殿,亦稱天妃宮、天后宮。面闊五楹,進深五楹,大木架捲棚式建築。正殿建於花崗岩石砌平臺之上,前後門,有臺階上下。殿身青磚砌築,殿頂灰瓦覆面。簷間斗拱、額枋、雀替皆彩繪,美侖美奐,色彩斑斕。簷前後紅漆簷、金柱各24根。門窗古式風格,廊間施木欄。內中塑海神娘娘即天后。兩側塑其它神祗。

配殿:正殿東西兩側為配殿,東曰龍王殿,西曰藥王藥,皆為五楹。龍王殿內塑四海龍王。藥王殿內塑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等。東西配殿皆歇山式,青瓦頂,簷前紅漆簷金柱各6根。簷下樑、斗拱、雀替均雕飾花卉禽獸,色彩斑斕,玲瓏剔透。

鐘鼓樓:鐘鼓樓位配殿南鄰,東曰鐘樓,西曰鼓樓,樓內各懸鐘鼓。

山門,也稱戲樓。兩層大木架歇山式建築。雙層簷,四角斜挑,飛簷高翹。一層外為山門,內為寮房。二層外為封牆,內為戲臺。戲臺高約8米,面積約100平方米左右。分前後兩部分,前為舞臺,後為化妝間。舞臺四角各豎1根紅漆抱柱。抱柱欄簷間施透雕等裝飾。山門兩側各一角門,歇山式結構。角門兩翼連牆各為二間寮房,青磚砌築,灰瓦覆面。

福建會館、山東會館、山西會館亦為蓋州清代、民國、解放前後著名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大集日,各地客商蜂擁而至,熱鬧非凡。適時林林總總的攤床,形形色色的商販佈滿整條街道。各種生產資料、生活用品比比皆是,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嘈雜一片。

福建會館、山西會館、山東會館因其地理位置,亦是各時期政府和民眾大型集會、活動和會議之所。解放後,福建會館、山西會館、山東會館一段時間亦成為縣委、縣政府各種會議、學習班活動場所。昔1965年後,各會館陸續被毀壞,山東會館部分建築直到1980年後才被逐步裁毀。

營口蓋州四大會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