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作者︱壹,雙胞胎媽媽,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敬畏自然,敬畏兒童。現為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輔導員, 在尹建莉父母學堂發表過數十篇文章及三次微課。

今年五一假期,我們全家去郊區玩。孩子們玩得很開心,尤其是平常安靜內斂的小D同學。我和孩子爸爸偷偷交流,這個曾經畏手畏腳的孩子越活越“開”了,真為他感到高興。

然而沒料到的是,這位剛剛被我們背地裡表揚過的小D同學,在出發回家的路上,闖了一次不大不小的禍。

“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禍從口出

出村的路比較狹窄,在我們倒車調轉車頭時,後面的車很沒耐心地連續鳴笛,搶著從我們旁邊開過去了。

本來無所謂先後,誰還沒個著急的時候呢。一般情況下,這事兒就過去了。但是興奮勁兒還沒過去的小D同學打開車窗對著那輛車大聲喊:“瞎滴滴啥呀!”

我明白,他倒不是計較對方搶先,就是在山野間放飛的自我還high著呢,油門踩大了,沒剎住車。

可是那輛車的司機卻剎住了車,在我們前方停下來,司機和乘客一起下來了。不用說,人家這是來找我們理論了。

小D同學也看到了,立馬關上車窗閉嘴不說話了。

“熊孩子”闖禍後的反應通常都是如此。但是成年人到底應該怎樣做?

我估計大多數父母會覺得孩子這樣的行為決不能縱容,必須好好教育他一番。也許還有一部分父母會覺得對方太小氣,怎麼跟一個孩子計較。

落實到具體行動上,我暫且假設兩種父母都會先跟對方賠禮道歉,把事情擺平。區別可能體現在事後——第一種父母可能會教訓孩子,而第二種父母可能會咒罵對方。

看起來,第一種父母三觀很正,而第二種可能就是容易養出“熊孩子”的“熊家長”?

後者的問題的確很明顯,我估計大多數父母都不會主動選擇做這樣的“熊家長”。但是在這件事的處理上不是必須二選一,除了立刻對孩子跟進口頭教育,其實我們還可以有第三種做法。

“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教育還是反教育?

前車的司機和乘客一起下來找我們理論,坐在駕駛座上的孩子爸爸見狀毫不猶豫地馬上打開車門,主動向對方道歉。對方一看我們態度誠懇,也不好發作,說了兩句就離開了。

接下來,我們繼續行路,全車的三個成年人都很默契地一句責怪的話都沒有對小D說。

不說責怪的話並不代表縱容他,也不代表肯定他的行為,而是留給他足夠的時間在自己心裡再去回放和體會剛才的事件。

我充分相信,一言不發的他已經通過對方的反應和爸爸的做法認識到自己剛才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也已經得到了教訓。

我一直對講大道理式的訓子模式持謹慎態度,倒不是覺得絕對不能對孩子講道理,而是因為清楚講道理的作用太有限,時機拿捏不準的話反而起反作用,所以不願輕易動用。

還有一個原因,

在孩子闖了禍,需要家長出面填坑這種情況下,講道理時特別容易帶出家長自己的委屈感和羞恥感。此時講道理容易讓情緒佔上風,而家長講的道理一旦成為了自己情緒的擋箭牌,就更加容易招致孩子的牴觸和反抗。

更糟糕的是,孩子承接了家長的不良情緒,就會感覺已經為自己的行為交付了代價,反而失去了在內心反省和自我糾錯的動力。

這樣一來,講道理成了家長情緒的抒發口,本來是為了教育,得到的卻是反教育的結果。事與願違。

落實到具體場景中,也許有的孩子不會像小D一樣保持沉默,而是會為了緩解壓力說一些攻擊對方的氣話,也許有的在場成年人自己也會為了打破尷尬的局面說一些類似的氣話,還有可能這件事被其他人再次提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刻意對這件事保持沉默,就確實會改變父母帶給孩子的價值觀走向了。

沉默不是標準答案,是時機未到時的等待。

“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父母“填坑”指南

當時在車裡,大家都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一旁的小R終於忍不住打破沉默,嘆了口氣說:“唉,這人……”

我不想在這時候輕易評價對方,也不想佔據道德制高點去教育他不該轉移矛盾找對方的錯,但此時再不說點什麼反而不合適了。於是我順著他的話頭說:“嗯,以後還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和這樣的人,遇到特別較勁的人,還可能打起來。如果不想擴大矛盾就想辦法及時熄火吧。”

然後我們再也沒多說什麼,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

我們的做法是根據孩子的情況和當時的具體形勢變化臨時調整,不是“最佳”,也很難照搬。但並不是說類似的事件就完全無法參考。

“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我有以下建議給到各位走在辛苦“填坑”路上的爸爸媽媽們(尤其是家有活潑好動兒子的家庭)。

● 第一,孩子闖了禍,如果是同齡人之間的小矛盾,可以讓孩子自己去解決。但如果涉及力量不對等的關係,尤其如果對方是成年人,不要只是簡單要求孩子自己去面對。幫孩子填坑並不意味著包庇、縱容孩子。

● 第二,不要在自己和孩子心情不平靜的情況下給孩子講道理,即使講也不要多講。點到為止,給孩子留出自我反省的時間和空間。

● 第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量把單向的道理灌輸變成雙向的親子交流。根據孩子的反應隨時調整自己的措辭。千萬不要先在心裡想好了必須要講的道理,不管孩子有沒有準備好,都強行講完,甚至要求孩子做出承諾。

● 第四,不要盲目迷信當場教育的效果。我們通常都希望孩子擁有“延遲滿足”的能力,那麼我們自己是否能把這件事暫時放在心裡,耐心等待一個更好的教育時機,而不是心急火燎地馬上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也許就映照著我們期望中的“延遲滿足”能力是否能在孩子身上實現。

最後,不要把闖禍看成必須避免的問題。哪怕是性格安靜沉穩的孩子,也不要用“不闖禍”來要求他們。把它看作孩子學走路時必經的摔跤過程。摔倒了,爬起來繼續就是了,沒必要千叮嚀萬囑咐甚至緊抓孩子的手不放,就為了防止他(她)再摔倒。

“熊孩子”闖禍後,父母如何應對?

捫心自問,誰的童年沒有點調皮搗蛋和闖禍的“事故”呢?果真沒有的話,恐怕都會在成年後感覺遺憾吧?

尹建莉老師說:童年需要“試誤”。不允許孩子犯錯誤,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

如果我們一邊口頭宣稱給孩子“犯錯權”,一邊卻在孩子闖禍後忙不迭地給孩子“上政治課”,心口不一在前,三觀太正在後,反而容易把好的教育出發點變成反教育的災難。孩子越教越教不好,也就不意外了。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歡迎轉發。

所有家庭教育問題這裡都有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