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徐茂公是個老江湖,為何被武則天開棺戮屍滅族?

華麗的小丑

1


論一個好孫子的重要性。


徐茂公是個老江湖,從隋末滾到唐朝,啥人沒見過,啥事兒沒經過。


徐茂公17歲就和翟讓混瓦崗寨,後來李密來到瓦崗山,當時山東河南鬧水災,大隋賑災不利,徐茂公勸李密攻佔黎陽倉,開倉賑災,李密帶著5000人攻佔了黎陽,開倉放糧,一夜之間就募集了20萬兵馬。


李密和王世充大戰,敗了,狼狽歸唐。


徐茂公成了瓦崗實際的領導人,《舊唐書》上說: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並據之。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


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在這天下大亂的大亂世,無法守住這份產業,於是就寫了份表章給李密,說這些都是魏公您的產業,我給您盤點好了你把這些產業獻給英明神武的大唐吧。


此時李密投降唐朝了,什麼樣的公文不經過唐王朝也到不了他手裡。所以,李淵先看到了這份奏表,李淵一看徐茂公這人好人啊,明明可以自己把這些土地財產獻給我大唐,謀個奇功,卻不這麼做,還想著舊主人,真乃“純臣”也。


於是封他曹國公,賜李姓。


與此可見徐茂公這人做事,喜歡繞彎,不得罪人又能給自己掙到最大的利益,所以他後來在官場一路高升,一方面是他本身本事大,另一方面也與他的高情商有關。


2

在《新舊唐書》中他和李靖是同一傳紀,可見其重要性。


有一次徐茂公病重,需要一味藥引子,鬍鬚的灰,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剪了自己的鬍鬚給他做藥引,古代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以輕易損傷,當年曹操馬踏青苗,為了懲罰自己割發代首,如今唐太宗割須做藥,對徐茂公來說這是莫大榮耀啊。


到了唐高宗時,高宗李治對徐茂公也很倚重,有一年他想廢了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找了大臣長孫無忌,褚遂良,徐茂公和于志寧去商量。


徐茂公比較鬼,託病不去,長孫無忌褚遂良極力反對立武后,于志寧則始終不說話,立皇后這事兒於是無法進行下去了。後來,高宗去看望生病的徐茂公,明著是看望其實是問他的意見:


我想立武昭儀廢王皇后,但是顧命大臣都反對,我想問問您的意見是什麼?


徐茂公說:陛下,這是您的家事,您問我們這些外人幹什麼,您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吧。


一句話點醒了高宗皇帝,我的家事我做主,於是廢了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


後來那些反對武則天的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被武則天給弄死了,一句話不說的于志寧被貶出京城,老死於刺史任上,而徐茂公到死一直被高宗皇帝器重重用。


3


生前極度榮寵的徐茂公死後14年墳為啥又被刨開了呢?


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臨朝聽制,後來乾脆把兒子扒拉到旁邊自己當起了皇帝,稱為武周。


而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因為在官場上不得意,被貶任柳州司馬,客居揚州,聽說武則天架空太子要篡位,於是一幫客居揚州的官員來了精神,武則天要當皇帝,這事兒咱得管啊,要起兵討伐她。


於是一幫落魄官員推舉徐茂公的孫子徐敬業為首領,起兵討伐武則天,駱賓王還寫了那篇著名的《為李敬業討武曌檄》並且傳檄天下,這下徐敬業被鐵板釘釘的打成了武則天的對立面了。


徐敬業的反叛很快被平滅,他也被他的手下殺死,歷來睚眥必報的武則天把徐氏家族幾乎滅族,連當年幫助過她的徐茂公也被武則天開墳斬棺,還保留了一份情面沒有戮屍只是斬棺而已。

類似於前兩年某個名人之後往自己爺爺奶奶墓碑上潑紅油漆。


當年徐茂公臨死前擔心自己後代會像房玄齡杜如晦的後代一樣把先輩辛苦積攢的基業敗盡,結果證明他多慮了,他的孫子比房玄齡杜如晦的孫子有出息,直接把老徐家玩的滅族了。


富貴不過三代,大約就是如此吧。



==========

文/ 薛白袍

ps:徐茂公,名徐世勣,字字懋功。後被賜姓李,名李世勣,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改名李勣。


薛白袍

其實在早些時候,徐茂公(也就是李勣)對武則天被立為皇后起了很大的作用。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九·唐紀十五》記載

它日,李勣入見,上問之曰:“朕欲立武昭儀為後,遂良固執以為不可。遂良既顧命大臣,事當且已乎?”對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上意遂決。

這是在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李治欲廢王皇后,立昭儀武氏(即武則天)為皇后,但以褚遂良等為首的朝中大臣反對,因此李治問李勣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麼辦呢?”李勣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於是李治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勣也因此進一步得到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恩寵。

因為這一點,後世對李勣有很多負面的評價。

宋祁在《新唐書》中說:

至以老臣輔少主,會房帷易奪,天子畏大臣,依違不專,委誠取決,惟議是聽。勣乃私己畏禍,從而導之,武氏奮而唐之宗屬幾殲焉。及其孫,因民不忍,舉兵覆宗,至掘冢而暴其骨。嗚呼,不幾一言而喪邦乎?惜其不通學術,昧夫臨大節不可奪之誼,反與許、李同科,可不戒哉!

陳懿典在《讀史漫筆》中說:

高宗之立昭儀,勣亦陰示其言,後遂易。顧以太宗臨崩,謂勣可大受,使高宗信任之。然則昭儀之立,勣有以成之,勣固亂賊也哉!

王夫之在《讀通建論》中說:

長孫無忌之勳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貞可託也,世勣何能為者?高祖不察,而許為純臣;太宗不決,而託以國政;利在高宗,則為高宗用;利在武氏,則為武氏用。唯世勣之視利以為歸,而操利以籠之,早已為世勣所窺見,以益歆於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傾於武氏,所必然矣。若謂其才智有餘,任之以邊陲可矣,錮之於疊州,唐惡從而亂哉!

張彥士在《讀史矕疑》中說:

勣有世勳而無顯惡,阿譽奸險,人莫之覺,偶之當殺,已竊其真,億其不行,乃孅厥身,孰意世勣,巧詐善伺,聞命則去,不俟終日,怏怏而行。異其再攘,後秉大權,患失愈甚,勸立武后,欲以自固。滅唐子孫,夫復何顧。如世勣者,唐之蟊賊,混跡群賢,知之其誰。小人而幸者,李世勣、許敬宗是也。

李晚芳在《讀史管見》中說:

高祖稱為純臣,賜姓李氏,太宗亦器重之。……高宗立武后,使勣執言如遂良,武氏必不得立,乃言“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以迎合之。……如此而謂之純臣,可受顧命乎?

乾隆帝在 《評鑑闡要》中說:

世績不以李密土地邀功,頗見志節。唐太宗所云“公不負李密,豈肯負朕”,誠非虛語。後於立武后事,乃淟忍依阿,毫無匡救,則暮年門戶計重,竟爾易操。非獨廉謹有餘,剛方不足,實亦有負太宗之知己矣。

李勣如此作為,用君子小人奸佞與否來衡量,並不準確,李勣作為關東豪傑的代表人物,支持關東勢力的代表武則天上位,有其政治共同體的集體訴求的因素,因而不是個人品德高低以及因為暮年門戶計而改變節操的問題。

但是,這一作為的結果確實讓李勣自食其果。

李勣之孫李敬業,因父李震早死,直接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李敬業從小善於騎射,有才智,曾任眉州刺史,後坐事被貶為柳州司馬。

(徐敬業的影視形象似乎總是不太好)

武則天廢唐中宗立睿宗,臨朝稱制,李敬業在光宅元年(684)九月起事於揚州(今江蘇揚州),自稱為匡復府大將軍,以匡扶中宗復辟為理由起兵反對武則天,李敬業的部隊很快增至十餘萬人。

武則天派遣李孝逸統兵三十萬人征討,李敬業聽從薛璋意見,先南渡長江攻陷潤州(今江蘇鎮江),再北向與李孝逸戰於高郵(今江蘇高郵),李敬業部初戰獲勝,但久戰兵疲,十一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敬業軍,李敬業逃往潤州,為部下所殺。

《資治通鑑》記載:

丁酉,追削李敬業祖考官爵,發冢斫棺,複姓徐氏。

平定李敬業之後,武則天下詔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取消李姓賜姓)。

李勣直系子孫誅戮無遺,但嚴格來說不能算滅族,因為旁支有逃脫此難的,史稱“皆竄跡胡越”

一百多年後的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吐蕃攻陷麟州,驅掠民畜而去,一行俘虜走到鹽州時,有位名徐舍人的吐蕃將領,把幾千漢人俘虜召集一處,對其中的一個說:

大師勿懼,我本漢人五代孫。從前武太后殺唐宗室,吾祖建義不果,子孫流落絕域,至今已經三代了。雖然我們幾代居此,有兵有地,然思本之心,無忘於國。但至今旌屬繁衍已多,無由自撥歸漢了。

言畢,把幾千本來可能要在吐蕃做奴隸被折磨而死的漢人全都放走了。

李勣一輩子都為唐朝在邊疆與各種少數民族殺伐征戰,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血脈後裔最終竟於蠻夷戎狄之中繁衍生息,真讓人不知說什麼才好。


李敬業青年時,曾經單人獨騎恩威並施平定叛亂,李勣聽說後,對他的膽識亦喜亦憂,說:

我幹不了這麼冒險的事情。但是將來敗壞我們家的,一定是這個孩子。(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

這也算知孫莫若祖了。


談古論金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徐茂公就是李績,他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因軍功被賜姓李,改名李世勣,後避李世民的名諱,再改名李勣!《隋唐演義》中徐茂公可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諸葛亮一般的神仙人物。

真實的徐茂公也很厲害,他原是瓦崗寨李密的下屬,後投降李世民,因為年少有才,深受器重,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大破東突厥、高句麗,位列凌煙閣24功臣(倒數第二),也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對李勣的感情十分複雜。

一來李勣有才,李世民需要這樣的人;二來李勣不是秦王府老人,半途出家為人圓滑,李世民對李勣的忠心一直有所懷疑。

為了拉攏李勣,李世民可謂無所不用其極,聽說李勣生病需要鬍鬚做藥引,二話不說剪掉自己的鬍子親自送上門,但即便如此,還是不放心,去世之前特地把李勣外放貶官,並給兒子下了密旨,如果李勣不走就立即殺之,如果走了將來可以調他回來,施恩於他,換取忠心。

李勣的智商絕對夠用,接到聖旨衣服都沒換就去上任了,所以李治剛上臺就把他調回重用,出將入相,一時傳為佳話。

但李勣從心底對皇權是很畏懼的,早年跟著李密忠心耿耿卻差點被砍死,跟了李世民又無端被猜忌,讓他徹底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要想活下去,就的明哲保身。

李治想立武則天做皇后,遭到了長孫無忌等老臣的反對,轉而尋求李勣的支持,李勣很上路的表示:此乃陛下家事,何必問於外人?

聽到李勣的意見,李治很開心,不再顧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幫老傢伙,明火執仗的把小媽武則天立為皇后!

當然,李勣也不全是為了討好皇帝,支持武則天應該是他深思熟慮的結果,長孫無忌等支持的王皇后代表了關隴集團老人的利益,而關隴集團,恰恰是李勣的派系對頭!

但事情的後果卻出乎所有人預料!

武則天臨朝稱制,李勣的孫子李敬業正義感爆棚,率先帶兵起義,還請大詩人駱賓王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戰鬥檄文--《為徐敬業討武瞾叫檄》,把武則天罵的目瞪口呆,歎為觀止。

無奈李敬業能力有限,兵敗身死,武則天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

戰國時豫讓就此道理說過一段名言:“老闆以眾人待我,我以眾人報之;老闆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

李世民給李勣玩了個小心眼,李勣就把這個小心眼還給李世民的兒子,最終結果就是:大家的後代一起倒黴!

這個故事生動的告訴我們:做人要厚道!不然遲早遭報應!



日慕鄉關

沒別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孫子徐敬業起兵開開棺,反對武則天,牽連到死去15年的李勣,所以被開館,還把以前的賞賜全部奪回,連李淵賜的姓都被奪回了。

簡單介紹下李勣這個人,其實他就是瓦崗寨裡的徐茂公。

根據新唐書記載,李勣原名叫徐世勣,字懋功,懋和茂是通用的,所以電視中都叫他徐茂公,曹州人,就是今天山東菏澤市人。徐世勣家境很富裕,但是不吝嗇,經常救濟窮苦人。

徐茂公

參加瓦崗寨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年僅17歲的徐茂公參加了翟讓領導的瓦崗寨,成為瓦崗寨合夥人之一,和他一起參加的還有單雄信,這兩位一左一右就成了翟讓的左膀右臂。成為創始人之後,徐茂公勸說翟讓,咱換個地方搶,別在家門口搶劫了都是鄉親,咱去河上搶官船去,從此就改變戰略了。

等李密成為瓦崗寨領導人之後,徐世勣說現在天下餓殍遍野,建議去攻打糧倉,這樣會有人歸附,李密聽取了徐茂公的建議佔領了糧倉,有了糧食之後,附近的大小山寨,還有老百姓都來瓦崗寨入夥了,瓦崗寨也成了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這個時期的徐茂公其實一直都是一位將領,不是小說電視中的半仙形象。

李勣

改姓李

瓦崗寨雖然強盛一時,但是後來被王世充打敗了,李密投降了唐朝。當時瓦崗寨的領地大多數都在徐茂公手裡,這個時候魏徵毛遂自薦,說我去勸說徐茂公歸順,憑藉瓦崗寨的老交情,魏徵來到了徐茂公這兩人一拍即合。

但是徐茂公認為,這些領地都是李密的,如果我自己上表把這些土地獻給李淵,那是利用主人的失敗,來求取自己的富貴,這種事我不能做。所以徐茂公把這些領地、人口、財產全部做成一個表,派人交給了李密,讓李密上交給皇帝。

唐高祖李淵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意外,他覺得徐世勣不違道德、不為自己邀功,是真正的好臣子,所以直接賜徐茂公國姓,改徐姓為李姓。這在古代可是莫大的榮耀啊,從此徐世勣就變成了李世勣。

李淵

李世勣變成李勣

李世勣這個名字本來叫著也挺好,誰知道八年之後李世民上臺稱帝了,這下名字又要改了,為什麼呢,因為要避諱。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雍正繼位之後,他的兄弟胤字都改成了允字,就是為了避諱。

李世勣有個世字和李世民一樣,為了避諱也要改,李世勣就乾脆把中間那個字去掉了,改名叫李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叫他李勣的原因。

李勣又改姓為徐勣

李勣為唐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打敗突厥、滅掉高句麗,特別是滅掉高句麗這是隋唐兩代四代皇帝都沒完成的夙願,終於在李治的手上,在李勣的指揮下實現了。

李勣

669年,李勣在長安病逝,唐高宗聽說之後下令輟朝七日,還賞賜給他棺木,陪葬昭陵。

可誰都沒想到,在李勣去世15年後,他的孫子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稱帝,武則天多牛了,李敬業哪是武則天的對手,三下五除二就被武則天打敗了。

武則天是個狠女人,恨不得把反對他的人全殺光,根據舊唐書記載,李敬業這邊起兵,那邊武則天就讓人去挖李勣的墳了,雖然李勣曾經幫了她很大的忙,這個時候也不記得了,挖墓開棺,把曾經賞賜給李勣的爵位待遇全部追回,連賜的姓也要回來了,又改回徐了。

徐茂公墓

再次改為李姓

李勣活著的時候都沒這麼被折騰過,死了都被折騰兩次了,又過了11年,等武則天退位之後,唐中宗李顯再次上臺,大唐江山又恢復了,李顯想起了李勣的功勞,於是再次下令,把李勣的墓修好,把曾經所有的賞賜又全部還給了李勣,也包括被武則天奪回的姓。就這樣,徐勣又變成了李勣。


嘉佑風雲

徐茂公就是正史中的李勣,此人原本姓徐,後被唐朝皇帝賜姓李。看到很多人說李勣被開棺戮屍是什麼自食惡果,這種觀點頗有事後諸葛亮的味道。在永徽末年,李勣贊成立武則天為皇后時,沒人想到她日後會稱帝,這場鬥爭的中心是高宗與託孤大臣們的鬥爭,換皇后只是事件的爆發點,當時有權力的是皇帝,並非武昭儀。在武則天以前,沒有一個女人成功篡奪皇位,甚至登基稱帝的,李績不可能預知未來,就像60年代,你不會想到以後會有智能手機一樣。

李勣死於總章二年,被開棺戮屍是在光宅元年,也就是死後十五年的事情。主要原因是李勣的孫子李敬業在揚州造反,打出的旗號是反對武則天。既然是造反,十惡不赦之罪,那當然要誅滅李敬業的家族了,這是符合法律和慣例的,否則怎麼震攝他人?於是李勣的墓地被殃及,本人被開棺戮屍,這是政治鬥爭使然,在古代也並不罕見,誰犯謀反都這樣。當時的武則天想稱帝,面對反對派,需要有人祭旗,李勣家族正好撞槍口上。

李勣生前當然不會想到有朝一日孫子會造反了,所以此事跟他本人沒什麼關係,計劃之外的,不可控。唐中宗登基後,心裡也清楚,李勣忠於唐高宗和武則天,帝后二人對他的評價、待遇都相當高,李勣曾經有個姐姐,守寡,住在老家,武則天親自去探望;有一次李勣墜馬,唐高宗將御馬送上,李勣死後,墓碑都是高宗御製御書的,出殯當天,李治帶著太子李弘登上漢魏故城,目送李勣棺槨遠去,失聲痛哭,令人動容。死後被挖墳,屬於躺著也中槍了,於是中宗下旨恢復名譽,重修墓地:

“故司空勣,往因敬業,毀廢墳塋。朕追想元勳,永懷佐命。昔竇憲幹紀,無累安豐之祠。霍禹亂常,猶全博陸之祀。罪不相及,國之通典。宜特垂恩禮,令所司速為起墳,所有官爵,並宜追復。”

唐朝政府對李敬業的定性沒有變化過,始終認為他是在叛亂,以匡復李唐皇室為名,行謀逆之實,在這樣的條件下,依然為李勣平反,說明統治者認為李勣對這場叛亂沒有什麼責任,是無辜的。

時拾史事/高成


時拾史事

後代造反,連累先祖!

徐茂公(李勣(jì))

本姓徐,賜姓李。唐初名將,早年投身瓦崗,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經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三朝。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干城,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司空、太子太師等,累封英國公。

公元669年12月,李勣病逝。 唐高宗李治聞訊為之悲哭,下令輟朝七日,冊贈其為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貞武”。又賜棺木,允其陪葬於昭陵(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後又依西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為準,仿建陰山、鐵山等,以此表彰其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公元684年,李勣之孫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追削李勣等人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位,下詔恢復李勣的官爵,並重新為其起墳改葬。

李敬業

李勣之孫,李震之子。因父早死,李勣去世後,李敬業直接承襲了祖父的英國公爵位。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李顯即位。後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稱制,廢李顯,立豫王李旦為帝,但武則天掌握全部權力。

李敬業因事獲罪,被降職為柳州司馬。因武后臨朝稱制,李敬業與其弟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駱賓王等人打著勤王救國、匡扶李顯復位為名,於684年九月起兵揚州討伐武則天。武則天剝奪李敬業賜姓,下令征討平叛。李敬業初戰獲勝,但久戰兵疲後最終大敗而逃,為部下所殺。

《舊唐書》:“敬業不蹈貽謀,至於覆族,悲夫!”


史詩雜談

李勣(594年—669年12月31日),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 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縣)人。 唐朝初期名將,與衛國公李靖並稱。 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 ,他早年投身瓦崗軍,後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他出將入相,功勳卓著,被朝廷倚為 干城,為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總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封太子太師,增賜封邑連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戶。這一年,李勣臥病,皇帝詔封李勣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哥哥的病。李勣與弟弟李弼特別友愛,家門以內,李勣嚴肅得像父親一樣。自從得病,李治和皇太子李弘送藥,就拿來服用;家裡請醫生、巫師,他都不許進門。他的子弟堅決送藥給他服用,李勣對他們說:“我只不過是山東的一個田夫,攀附英明的君主,過度佔取富貴,地位達到了三公的頂點,年紀將近八十,這難道不是命嗎?壽命的長短必定是有期限的,怎麼能隨便就醫求活命呢?”竟然拒不服藥。



有天,李勣忽然對 李弼說:“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設酒宴來娛樂一下。”於是堂上女樂工奏樂,簷下羅列子孫。酒宴結束,李勣對李弼說:“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想與你訣別罷了。恐怕你悲傷哭泣,騙你說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聽我立規矩。我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辛辛苦苦建成家業立起門戶,也希望把家業傳給後輩子孫,結果都被愚蠢的兒子敗家蕩盡。我有這些犬子,要託付給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軌、交結邪惡的,立即打死,然後告訴我。又見人死後多埋藏黃金、寶玉,也不必這樣。只用麻布覆蓋的車,載我的棺木,棺中裝殮用平常穿的衣服,只加朝服一套,死後如果有知覺,希望穿上它拜見先帝。



隨葬的器物只做馬五六匹,地宮裡的帷帳用黑布做頂,四周圍白紗,帳裡放十個木偶,表示依照古禮用草人草馬殉葬的意思,此外一物不用。姬妾以下,有子女願意留下自己養育的聽任自便,其餘的全都放她們離開。喪事辦完,你就搬進我家居住,撫卹小兒弱女。違揹我的話的,就如同刺殺我的屍體。”說完後什麼話也不再說了,李弼等遵行他的遺言。

總章二年十二月初三(669年12月31日),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李治為他舉辦喪事,停止上朝七天,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為貞武,賜給棺木,讓他陪葬在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攝同文正卿監護喪事。到了下葬的那天,李治到未央古城,登樓為他送葬,望著靈車痛哭,併為他安置祭奠。太子 李弘跟著李治給李勣送葬,悲痛到極點,使左右的人都受到感動。皇帝命令百官送到舊城西北,所築的墳都依衛青、霍去病的先例為準,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革建山,用來表彰他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



徐茂公同時還是武則天得以上位的最大幫手,公元655年,李治欲廢王皇后,立昭儀武氏為皇后。但朝中大臣反對,因此李治問李勣說:“‘朕打算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固執己見,以為不可。褚遂良是顧命大臣,這件事應該怎麼辦呢?” 徐茂公回答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於是李治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徐茂公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的信任。



其實說白了,徐茂公的表態對武則天的上位是至關重要的,作為李唐開國碩果僅存的一位元帥級的人物,他的表態就代表著大唐軍方是支持武則天的,這對武則天能否上位是至關重要的。因為沒有武力的支持,李治在和王皇后背後的太原王氏等千年世家做鬥爭時,底牌就不足了。

不過後來徐茂公的棺材卻被武則天命人挖了出來,原因是武則天篡位後,徐茂公的孫子李敬業舉兵反武,氣憤的武則天下令追削李敬業祖父和父親的官職封爵,掘墓砍棺,恢復其本姓徐氏。


江雪寒

(徐茂公、徐世勣、李世勣、李勣)這是同一個人,唐初名將,與李靖並稱,被封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破東突厥、高句麗,功勳卓著。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李勣86歲去世,當時皇帝李治悲痛哀悼,七天不朝。而且把他葬於昭陵李世民身邊。話說徐茂公作為三朝元老,功代千秋,為何會被武則天開棺戮屍滅族呢?這事還得從他的孫子李敬業開始說起。

(徐茂公)

李敬業,李勣的孫子,李勣在世時也成告誡過李敬業“做好臣子本分,不結交不安好心之人,時刻保持中立,不插手帝王家事”,然而孫子李敬業卻當著耳旁風,然而公元684年唐中宗李顯被廢,立李旦為帝,武則天掌握大權,有意稱帝,建立大周王朝,可忠於唐室的大臣們不同意,同樣身為開國元勳英國公李積嗣孫的李敬業,以已故太子李賢為號召,在揚州起兵,靠著爺爺李勣的聲望迅速聚集了十萬兵力,以此反對武則天稱帝,但最終招到武則天的鎮壓,兵敗身亡,此事徹底惹怒了武則天,於是武則天也不顧及昔日李勣的恩惠(有人說武則天此舉太過霸道無情,可對於一個想稱帝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殺一儆百的最好時機了)挖了李勣的墳,撤了所封的李姓,誅滅三族,直到唐中宗李顯復位,又恢復了李勣的官爵,重新下葬。

《新唐書》記載李勣:“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

話說唐高宗時期,有個地方全是賊寇,於是派李敬業去鎮壓,李敬業到了之後就問了賊寇在哪裡?知道後領著兩個人就去了賊窩,面不改色的說“現在你們走還來的急,朝廷已經知道你們的罪行,如果最後留下來的肯定就是賊寇首領了”,話說完很多人就走了,留下幾個人李敬業安排人打了幾十板就放走了,說你們好好回去種田,朝廷既往不咎,從此這個地方就安靜了,然而李勣得知此事後,對他的膽識亦喜亦憂,說:“我從不這麼冒險做事。然而將來敗壞我們家的,一定是這個孩子。”



羽評歷史

老子英雄並不能掩蓋子孫犯上做逆!武則天夷平徐茂公三族的時候徐茂公已死,而他的兒子李敬業以匡扶李唐江山為旗號興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派兵迎戰李敬業,李敬業兵馬缺錢缺糧,僵持一段時間後便被擊退兵敗,在逃亡中為部下所殺!這便是李敬業犯上做逆的起因原由!李氏一門被滅族情有可原,並沒有什麼武則天失德的地方!而武則天下令將徐茂公開棺遷墳也是這個原因!由於徐茂公是開唐功臣,可享受陪葬先皇的禮譽,但因為他的子孫為逆臣,他就也跟著成了逆臣,開棺只是為了將其遷出皇陵,並沒有辱屍的想法!

其次,武則天對徐茂公還是有心懷感激的(徐茂公對武則天有恩,當初李治封武則天為後,所有大臣都反對,只有徐茂公支持)!在夷滅三族的時候法外開恩,暗中放過一個庶出支脈以存其血脈!

綜合說來,李敬業被夷滅三族實乃咎由自取,怨不得武則天!


優己

徐茂公就是徐世勣,歸降唐朝後被賜姓李,叫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兵法韜略與李靖並稱。649年李世民病逝,將李勣留給唐高宗李治,是個託孤之臣。

李治登基後重用李勣,先後任命其為洛州刺史、同中書門下、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位高權重。李勣在李治廢除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剷除長孫無忌勢力的過程中出力甚大,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可以說李勣在武則天上位的過程中對她是有恩的,那為什麼後來被武則天開棺戮屍滅族呢?

只因為李勣有個坑死人的孫子徐敬業。李勣的兒子李震早死,家業只能傳給孫子徐敬業,可以說是精心教導。公元669年李勣去世,給孫子留下的是大好局面,既有英國公的爵位,更有與武則天夫婦的情誼,徐敬業可以說是官路亨通。

但可能是年少成名吧,在公元683年徐敬業犯事被貶官到揚州,在那裡他遇到了同樣被貶官的唐之奇、駱賓王、杜求仁、魏思溫等人,一幫人聚在一起發洩被貶官的不滿,最後可能是喝多了決定陰謀作亂。

當時武則天掌握全部權力,李氏皇族大權旁落,徐敬業這些人就打著為李氏皇族的名義造反作亂,還找個相貌像已故太子李賢的人當幌子,聲稱自己是奉了太子的命令討伐武則天。

但徐敬業這幫人眼高手低,造反缺乏整體規劃,再加上徐敬業空喊為了李唐皇室的口號,實際上自己另有野心有些要割據江南的意思,使得很多擁護李唐江山的人將其視為亂臣賊子,不到一年叛亂就被平定了。

徐敬業被自己的手下出賣砍死,李勣一輩子打下的榮耀被自己的孫子一朝喪盡,李勣的官職封爵全被取消,遭掘墓砍棺悽慘至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