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陽 春秋時期子路的仲由墓

子路墳,亦稱仲由墓,位於濮陽縣城北5公里,今京開大道西側,其西南半華里是戚城遺址。相傳戚城曾是衛靈公的外孫孔悝的封邑,所以俗稱孔悝城。墳的東北1華里有蒯聵臺遺蹟。其始建年代不詳,據《水經注·河水》所載戚城東有“子路冢”,說明在1400年前北魏酈道元寫《水經注》時,已確認這裡就是子路的葬所。今子路墓祠是濮陽市區一處重要名勝古蹟。

河南濮陽 春秋時期子路的仲由墓

子路曾擔任過蒲邑(長垣)得令宰,祠墓一直延續千年,杜仁杰記載“自公結纓之後,蒲之民時而思之,父母祠而祀之,神明之者,有年矣。逮秦漢魏晉而下,六朝隋唐之間,天下不知其幾陵遲,而幾版蕩。……喪亂後,獨此祠僅存”。

長垣縣仲子墓,據《仲子三墓誌》記載,一說長垣子路墓葬其骨骼,一說為衣冠墓。該墓在宋代子路被追封為河內公後,稱河內公墓,入元明兩朝也一直稱為河內公墓,清之後,俗稱“子路墳”。位於長垣城東北嶽莊村東北100米處。

墓前有祠。至元八年,監察御史王惲撰《重修河內公廟化縁疏》,呼籲重修長垣子路墓祠,邑人薛某響應,“歲涓月除,朝經暮構,至於一草、一芥、一瓦、一礫,皆手所自掇,而又執契券以明公私,按圖志以杜侵冒。雖尺寸之地不得匿。若夫門三,其首榱棟已陳;廡兩,其旁階陛隨築,駸駸乎見落成之漸。”濟南杜仁杰有記。此碑兵災後不存,明弘治八年歲次乙卯春二月既望,知縣杜啟等重立石於城東三里仲子墓前,高六尺,寬二尺七寸,正書字徑寸許。

河南濮陽 春秋時期子路的仲由墓

明正統年,知縣蕭翼重修墓祠。天順間,知縣劉弘増修。成化五年正月十六欽差大理寺左寺正劉瀚為書墓碣“大賢河內公子路墓”(字徑七寸),巡按監察御史俞藎樹石。”字徑二寸。

弘治十八年,知縣白思誠悉撤其舊新之。嘉靖三十五年,知縣鍾崇武置祭田六畝。隆慶六年,知縣胡宥重修,置祭田五十畝。

萬曆三十年,墓祠頹敗不堪,知縣張文炫重修,煥然一新。

萬曆四十三年,大名府知府陳所行批准泗水仲氏六十代宗子仲銓之子仲則達仲則威分守長垣開州清豐三墓。

崇禎六年十月十六,吏部尚書邑人王永光撰《崇禎六年復先賢子路墓田碑記》立碑於仲子墓,記載仲子六十代孫仲則達仲則威守墓、接管祀田的緣由。

清朝之前,長垣仲子墓祠的規模如下:前有山門,山門右旁立“先賢仲由祠墓”巨碑。過山門為牌坊,上書“三善遺蹤”金匾。過牌坊為影壁牆。牌坊與影壁左側為廡一排,右側為筒子樓三層。影壁後為子路祠主殿,門上方有“先賢河內公墓”六個大字,後改為“正大高明”匾。主殿後為子路墓,墓前有巨型石碑,上書“大賢河內公子路墓”(字徑七寸)。整個祠墓佔地數十畝。春秋二祭,除祀田所得外,縣衙每次撥銀三兩為助。

國朝康熙十八年,知縣宗琮、教諭劉漢裔因年久毀廢,建修門堂牆垣塑像,種樹,煥然一新,有碑記。

乾隆十九年,知縣屠祖賚、邑人貢生楊鍾恆重修。

乾隆二十七年,知縣吳鋼再次重修。

乾隆五十六年所立記載,每年九月九日重陽節,在子路墓前舉行敬賢大會,公佈子路墓附近村民的優免事項。該碑碑高1.93米,寬0.71米,厚0.20米,今存。

可惜的是,1930年代黃河氾濫,子路祠墓均被沖垮,如今僅剩遺址,墳頭都沒了。但僅《仲子三墓》流傳下來的讚頌長垣河內公墓的明朝詩歌就有一百餘首,其文化積澱不容忽視。

河南濮陽 春秋時期子路的仲由墓

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弟子,當過蒲邑(今長垣)邑宰,後來為孔悝家將。公元前492年(衛出公十八年),出公的大臣孔悝與出公之父蒯聵謀襲出公而作亂,子路仗義執言,痛斥悝聵,悝令家將攻子路。子路墳,高四米,直徑29米。墓側古柏肅穆,四周圍牆環繞;墳前有石柱,石門,石獅,石龜等。篆刻有致,史蹟翔實。子路墳位於河南濮陽市新市區的中心地帶,市政府已對其修繕一新, 以子路墳為依託的子路墳公園也已動工興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